分享

为什么说“九年时间400本书,400万字”,真的能塑造爱阅读的大脑?

 若思札记 2019-11-12

布谷老师

最近,什么课程“火”了?是一种叫做“量子波动速读”的培训课程。

网上的照片显示,参加培训的学生正在快速地翻动书页,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速度的力量。

该课程宣称让孩子掌握“一目千行,过目不忘”的本领,能在短短1-5分钟内阅读10万字左右的书籍。尽管课程价格不菲,高达3-4万,却有不少家长心甘情愿地掏了腰包。

量子是否真能提高大脑的感知力?一分钟内读完2万字的阅读技能真的存在吗?阅读可以通过极速培训达到捷径吗?在“科学”旗号下的阅读是否真的科学?

科学家的研究或许可以回答这些问题,搞清楚阅读的科学规律到底是什么。

超过每分钟500个字母的阅读

都是“假阅读”

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快速走路、快速工作,快速致富。也不可避免地将快速这个字与阅读联系起来,想要获得提高阅读效率的捷径,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文字,提高阅读能力。

所以,以量子波动命名的快速阅读受到追捧,丝毫不令人感到奇怪。

脑科学家告诉我们,超过每分钟500字的阅读都是“假阅读”。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是法国认知神经学家,他数十年的研究发现,人类阅读速度的上限只能达到每分钟500词左右,原因是人的眼睛结构和脑部肌理所决定的。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人眼睛视网膜中央有一块称为“中央凹”的区域,会让人看清书上很小的字,但是中央凹非常小,只能容下大约 9-10个字母,也就是说,人类一次只能看清 9-10 个字母左右,这个范围之外的字都是模糊的,看不清的。

当人看清 9-10 个字母后,眼睛会跳动,就是从当前聚焦的 9-10 个字母,跳到下一组字母。这样的眼跳,每秒4-5次,这决定了阅读速度的上限只能达到每分钟500词左右。

如果是中文的话,数量还应该会更少一个中文词汇比起一个字母来的话,远远复杂的多。

人的另一个生理机制也决定了我们不仅无法读得很快,而且即使真的一目十行,也通常是无效阅读。

迪昂告诉我们:起初,当这些文字进入视线,只是一堆光影的组合,不能直接理解为语言符号,我们必须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对这些视觉信息进行重新编码,才能提取出文字正确的发音、单词和意义,才能真正理解。

阅读的本质是理解。阅读能力的标志不仅仅是速度,更重要的是鉴别信息、理解文字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只有当文字或信息进入人的阅读神经回路,发生编码,阅读才是真正发生,所以,当有人告诉你他能在几分钟内读完几万字的话,一定是翻翻而已,假装在阅读而已。

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阅读的速度和理解不能“鱼与熊掌兼得”。

在阅读速度提高一倍的情况下,一般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最重要的是,限制阅读速度的主要是语言能力,而不是眼睛的视野和移动速度。

阅读大脑的塑造,是漫长的过程

科学研究显示,跟口语不同,阅读不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训练的技能。

人类的基因并没有出于适应阅读的目的而进化,把原生态大脑改造成阅读大脑要长达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

相当多的实验证明,有经验的阅读者的大脑都会在左侧枕=颞区打造出一小块处理文字信息的脑区,脑神经家称之为“文字盒子区”。这个文字盒子区打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每一位年幼的阅读者脑中的“文字盒子区”被激活并调动起来,整合出神经元层级编码系统,这一活动将广泛地激活整个阅读回路。

人类的大脑里具有数百万的神经元回路,持久的阅读和学习才能使阅读回路真正建立。

这个“文字盒子区”只有在青春期才达到完全的成熟,而且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儿童要经常阅读,建构数量庞大的神经元回路,才能培养阅读能力,使得学生成为有经验的阅读者。

有些人不喜欢阅读,或者说不享受阅读,很多时候是因为大脑中关于阅读的那些神经回路还没有建立、打通,或者中断了。

不过也不是说神经回路建立了,就会坚不可摧,永久存在。如果不经常使用,神经元对文字的反应能力就会逐渐淡化、消失。

所以,阅读本质上是对大脑的塑造和改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正因为阅读大脑的塑造是漫长的,阅读研究者认为,阅读量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维度。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刺激大脑建立神经回路,掌握阅读技能,如同健身一般,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进肌肉生长。

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万字,九年时间读400本书,是有科学依据和道理的。

许多阅读大国对于孩子的阅读量要求相当高,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叫做“量变引起质变。”

阅读障碍存在,但并不可怕

在世界各种语言系统下都会有一定比例的阅读障碍者,这个比例常常是5%-10%左右。

他们的智力很正常,与其他人一样正常上学和阅读,但是其阅读能力仍远远落后于同龄人的水平,无论家长和学生都很焦虑和痛苦。

如同每一张叶子是不同的,每个人也是不同的。人本身是存在着智能差异的,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其他方面相对较弱。

阅读,是语言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人群中总会存在阅读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人,但是很多情况下,并不会影响人的成就和发展。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98岁的强恩·古迪纳夫教授,令人惊讶的不仅是他的年龄,他还是一名阅读障碍患者。

他自述道:“对我来说,阅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一名落后的学生。”

强恩·古迪纳夫

历史上有阅读障碍的人很多,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李光耀,他们幼时阅读磕磕绊绊,讲话也不是很流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发展,因为有家长的支持、宽容和帮助,给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为什么会存在着阅读障碍?是因为人的大脑里有个区域是与阅读有关的,叫左侧颞叶。阅读障碍者的左侧颞叶激活比一般人来说更要弱。

科学的干预可以部分地恢复这一激活。几乎在所有的研究中,训练后,无论是磁共振成像还是脑磁图,都观察到激活的增加,和正常阅读者的神经回路差不多。

北京师范大学有位教授长期从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他建议在儿童学习阅读初期,训练儿童对语音信息的敏感性,如:将识字教学与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相结合,在互动中锻炼儿童的口语能力,帮助儿童增加口语词汇量等。

在学习阅读后期,家长和老师要通过默读、常见高频字词的阅读、简单短小篇章的快速阅读等,训练儿童的阅读流畅性,促使他们成为熟练的阅读者。

阅读是有科学规律的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三岁看八岁,八岁看到老”。这句话在阅读上同样如此。国外阅读界有个共识,那就是说8岁是儿童阅读的关键期和分水岭。

八九岁之前,是儿童阅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叫学会如何阅读,这个时候的儿童阅读能力,表现在掌握和应用阅读的技术、方法和策略,知道如何阅读。

到了八九岁之后,儿童的阅读阶段要开始通过阅读来学习,重要的标志是开始流畅地阅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开始朝着终身阅读者慢慢发展。

所以,世界上很多阅读素养评估项目,会将8-9岁作为重要的评估节点。

1983年,多伦多大学教授斯坦诺维奇,借用莫顿的“马太效应”,解释“早期英文阅读能力的差距,导致孩子间学术成绩进一步拉大”的现象:

  • 启蒙阶段阅读能力越强,孩子随后的学习能力越强;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之前还没有打下良好阅读基础的孩子,在学习其他技能方面终身会面临挑战和困扰。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依据孩子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的情况,朱永新把孩子分成了4种类型:

  • 第一种孩子既不爱读教科书,也不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肯定是愚昧无知的”;

  • 第二种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必然发展潜力巨大”;

  • 第三种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可能成绩不错,但是却没有什么发展潜力;”

  • 最后一种孩子是不爱教科书只爱课外书,“这种孩子也许成绩不理想,但还是有希望的”。

从这个分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阅读上有个“粘漆”现象,如果在童年养成阅读习惯和思维,一般来说就会一辈子阅读,想甩也甩不掉,自然而然地将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来说,受益匪浅。

还有,阅读的科学规律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常常是平行的规律,缺一不可,也就是阅读指导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成长规律。

一个5、6岁的孩子,幼儿园的孩子与9、10岁的孩子认知特点不同,阅读状态也不同,所以家长在指导孩子选择书籍也要有所不同,指导方法自然也不同。

也正因为双规律的并行存在,分级阅读应时而生,按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思维水平,并根据语言学习规律,为孩子选择阶梯式的读物。

因而家长在指导孩子挑选书籍和阅读指导,分级阅读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一套科学的分级系统,是有学生身心规律和语言规律在背后支撑的。

帮助孩子跳跃“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有个“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外在辅助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阅读上同样存在着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有多大,关键在于他身边大人的协助能力有多强。有协助能力越强的大人在旁边,也许孩子可以完成的东西就越多,也就越高级,在阅读能力上进步越大。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协助就是亲子共读、交流和鼓励。

从共读的角度,孩子始终会感到他在阅读的道路上并不孤单,还在共读中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交流是为了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检验对于文本的理解,促进孩子的语言输出,还能促进家长、孩子和书籍间的“共情”,建立三者间的共同纽带。

鼓励,会给大脑带来某种化学物质,激活孩子的动机以及愉快体验,这个观点也是法国认知神经学家迪昂提出的。

鼓励机制对学习和阅读有巨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表扬和肯定的作业,还体现在引导孩子脱离阅读舒适区,不断都迎接挑战,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以及那些有难度的文本。

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水涨船高了。

 

郑钢

外滩教育特约作者,上海市三林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助学导师关注阅读教育和中外比较教育研究。出版了二本个人专著:《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和课堂》和《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一培养积极的终身阅读者》(华师大出版社大夏书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