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也写下尾王

 风吟楼 2019-11-12

也写下尾王

 作者:彭妙艳  


在粤东潮语平原地区,习惯把溪尾的沙洲地带称为“下尾”。如这里住有某姓村民,就把这姓作为后缀,如下尾周、下尾张、下尾王之类。也许有人误会“下尾”为雌性动物敏感部位,于是千方百计找个谐音而有雅义的词语来代替,,如叫华美、霞美等。诸如此类的“美化”事例颇不少,因为新近我负责一部地名志的编写,难免会不断接触到。
但是写作这篇有关下尾王的文章,却是因为近日读了一篇反映这个村子的文章,别说文气、文势、文境、文象之类有什么可取之处,就是文字、句子都错误百出,似通非通,读了非但郁闷,甚至于几欲震怒。而这文的作者,据说还是一方名人,若这文因为那名而让人信以为真,那肯定大煞风景,把下尾王的形象都破坏了,难免就成一憾事。所以虽然这村跟我非亲非故,也不是我所最熟悉的乡村之一,我还是想到为之作些我所了解的简介,如果这也可以算是“以正视听”的话,就让它去“正”吧。


下尾王在普宁南溪北部南河之滨,洪阳河的入大溪(也即南溪)处。对岸是揭东的地盘。由于临江,水运发达,在过去一直是海贝、海贝灰的集散地,烧瓦业也很有名。但是因为土地和环境保护政策的相继贯彻,这些产业早就收脚。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去了。因此下尾王虽然理论上有四千五六百人,但真正在籍生产生活的,却要大打折扣。
如同普宁其他边远偏僻的乡村一样,下尾王的乡村经济属于欠发达一类,这几年的还有点名,是托了网络的福,村口桥头一株“七月流火”的金凤,成为声名在外的“网红”,花开时节,前来打卡的不绝如缕。我手头就还有朋友发来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几张照片。


但是下尾王又确实并非一个必须“甘于寂寞”的村子。因为它的历史,其实挺有热度和温度,它的人文方面的往事,还是真的有着不少可歌可泣。如同村名所示,下尾的村民,一式的王姓。如果相传属实的话,这个王氏族群,还是南宋礼部尚书、潮州八贤之一王大宝的嫡系子孙。他们从海阳(今潮州)来这榕江南溪之滨创业,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而在清朝前期的康熙时期,这个王氏家族还发生了一些见之后来史籍所记,不小不大,但有社会影响的事情。
事情之一,是据称是王大宝第十八世孙名叫雷阳者,这是出生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遗少”。这位通过私塾与自学的学习,以教授生徒为业,颇有文名的乡村文人,至顺治十一年(1654)36岁才在县学中得到一个庠生名额。他很珍惜这迟来的机会,刻苦钻研,虽多次在乡(省)试中考试名未上榜,但屡败屡战,没丝毫气馁。及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开考他再度进入试场,已经96岁。由于他岁数大,监临官特别允许坐着对话,同时特赐茶品以示尊重。考试过后,外监试都使司周天健还特赠以“国瑞”之匾。但是这次雷阳还是落榜了。及三年后的五十五年(1717)丙申科,已经99岁的这位老先生终于成了省试二等第一名的举人。当时广东督学郑姓者,专门对其进行嘉奖。翌年,寿至百岁的王雷阳寿终正寝,后人葬他于附近的黄举林山之原。


事情之二,是王雷阳有子王元长,也是身居乡下而爱好读书的人,与妻子杨氏夫唱妇随、琴瑟和鸣。怎料二十岁才出头即以病遽逝。当时他的妻子杨氏方才21岁。受家风的陶冶,受儒教的影响,年纪轻轻的杨氏“柏舟矢志,孝事翁姑”,一心教育二子,不作他想。后来,长子锡翰成了县学生员,次子学庠成了监生,这在当时是十分荣耀的事 。于是,经由他的儿子及地方官府的申报,康熙四十五年(1706),得到朝廷的旌奖,建节孝坊于本村以彰显其懿德风范,同时还被奉祀于普宁节孝祠中。
一个家庭,而有两人因不同的事迹,而被奉为一县典型,这在偌大的普宁县、潮州府,很难找到第二例。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儒家文化传承弘扬的模范家庭,下尾王自此虽是农村,又是文化的渊薮。


至于如何从王雷阳,杨氏翁媳的事迹上提炼出“下尾王精神”或“下尾王文化”,以之作为一份遗产,传给乡人,以为光前裕后的引擎,作为古村的下尾王很有文章可做。至于把当代著名书法家王子智的成就也融合进来,素材就更丰富,可以提炼的主题也就更高雅了。
正因如此,我本没有计划写作这篇短文,却又把它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