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痛:初病在气、久病在血,调之:以理气和胃为大法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1-12

中医认为胃痛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胃病病因分析

  • 外邪犯胃: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常见症状及调理方向

中医认为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恶寒喜暖,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调理方向: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饮食伤胃证: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调理方向: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调理方向: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咽干口燥,心烦少寐,大便干结,手足心热。舌红或有裂纹,苔少,脉细弦。

调理方向: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胃痛:初病在气、久病在血,调之:以理气和胃为大法

瘀血停胃证:瘀血停滞型慢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呈刺痛或刀割样疼痛,食后痛甚,或有吐血或黑便。舌质黯或见瘀斑,脉涩或弦涩。

调理方向: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湿热中阻证:胃脘疼痛,或引背,嘈杂灼热,得食不减,口干口苦,渴不喜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调理方向: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脾胃虚寒证: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致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脾失统摄所表现出来的胃痛隐隐,或便血,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胃痛和便血。

调理方向: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胃痛:初病在气、久病在血,调之:以理气和胃为大法

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

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胃痛:初病在气、久病在血,调之:以理气和胃为大法

调理须知: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