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iu16

 差点气死 2019-11-13

(3)湿阻募原
    【临床表现l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寒热往来,继则但热不寒,昼夜发热,
    日晡益甚,身痛,有汗,手足沉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舌苔白厚浊腻,脉不浮
  ‘  不沉而数。
    【证候分析】分析这个证候,首先要确定病变的部位。吴又可在《温疫论》
    中说:‘‘郝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
    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
    募原’者也……今邪在募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吴又可
    所说的“邪自口鼻而人”,是指传染而来。邪气所在的部位是“内不在脏腑,外
    ‘  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伏膂,是脊背部的肌肉。“去表不远”,说明不在
    表,是在体表的里面。“附近于胃”,说明还没有进入到胃,是在胃的外面。离
    体表不远,离胃也不远,在“经、胃交关之所”,也就是在背部的肌肉:经络与胃
    之间,.所以就必然定位在胸腔、腹腔。因为这个部位“乃表里之分界”,所以称
    之为“半表半里”o这个部位就是<内经·疟论》所说的“募原”。募原虽然也
    属半表半里,但与少阳的半表半里不是同一部位,所以称为“募原半表半里”,
    因为病变部位“附近于胃”,历以属于中焦证候。募原这个名词出自‘《黄帝内
√遘k经>.在书中又称为膜原。因为邪气在半表半里,病变初起邪气欲向里进,阻
  212
弋啼矿碍了正气,阳气宣发不出来,所以初起先见憎寒。憎寒,就是指恶寒很重。邪
    气欲进而正气奋起抵抗,正邪相争就出现发热。在正邪相争的过程中正气被
消耗,’抵抗力不足,邪气就进,因而就再出现恶寒。正气蓄积力量后再奋起抗
邪,就又发热。所以病变初起是寒热往来,交替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气
人里,全身的正气都调动起来抗邪,正邪激烈相争,就出现壮热而不恶寒。吴
又可所说的“昼夜发热”,就是指持续发热。“日晡益甚”,是因为午后申时,阳
明经气主令,这时候正气充盛,正邪相争最激烈,所以体温最高。因为邪阻气
机,气血不通,所以身痛。邪在半表半里,湿热郁蒸,所以有汗。湿邪重浊粘
腻,困阻肌肉、四肢,因而导致手、足甚至周身沉重。湿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附近于胃,阻滞气机,导致胃不降浊,胃气上逆,就出现恶心呕吐。因为气机
阻滞,所以脘腹胀满。因为是以湿浊为主,热蕴湿中,所以舌苔白厚浊腻。
“脉不浮不沉而数”,说明邪在半表半里。邪不在表,所以脉不浮。邪不在
里,没有形成里实,所以脉不沉。因为热郁于半表半里,所以脒数。舌苔白
腻主湿重,脉效主热重,舌象与脉象似乎矛盾,这如何解释呢?可以用“湿
遏热伏”这四个字来概括。热蕴湿中,热伏在里,使湿浊上蒸,所以舌苔白
厚浊腻;湿浊郁遏热邪,热邪不能向外发越,就被逼人里,鼓动血行,所以脉
数。舌苔暴露于外,反映湿邪上蒸,脉象伏行于里,反映郁热内迫,二者并不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疹学讲稿]
矛盾。
    【治法】疏利透达,开达募原口
    【方药】达原散、雷氏宣透膜原法。
    达原散(《温疫论》)
    槟榔二饯(65)  厚朴- 1(3S)  草果仁五分(I.5g)  知母一钱(3g)  芍药一钱
(3g)  黄芩-饯(3s)  甘草五分(1,5s)
    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雷氏宣透膜原法(《时病论》)
    厚朴一钱(3g)(姜镧)  槟榔-钱五分(4.5g)  草果仁八分(2.4l)(煨)  黄芩(酒炒)
-饯(3g)  粉甘草五分(1.5g)  藿香叶—皇(3g)  半夏(jetpi)-饯五分c4. sg)
加生姜三片为引。    ..!
【方解】疏利,是指疏利、宣通气机。透达,是指透达邪气,使邪气外透而
解。达原散,又名达原饮,同一个方剂而名称不同,是因为<温疫论》的版本很
多,不同版本的称谓不同而造成的。吴又可在达原散的方剂分析中说:“槟榔
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这就是说,槟榔是行气、破气的药,能疏利气
机。“厚朴破戾气所结”,是指厚朴苦辛温,破气的作用强,能够把聚结在募原
的湿浊戾气破散。“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蹯踞”,是指草果辛温走窜,气味雄
厚,能消除盘踞在募原的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孛篆’
原,是以为达原乜。”就是说,达原散这个方剂主要作用就在于槟榔、厚朴、草
果这三味药,它们互相协调,辛开苦降,行气破结,透达募原,疏利气机,使邪气
有外散之路。吴鞠通又指出:“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
和血。”这句话是指热蕴湿中,热邪不能发越于外而郁于里,必伤阴人血,所以  .
用知母、白芍滋阴和血,同时制约槟榔、厚朴、草果之燥烈,使之汝邪而不伤正。
“黄芩清燥热之余”,是指用黄芩清热,同时也兼燥湿。“甘草为和中之用”,是
指用甘草调和诸药,保护中焦胃气。吴又可特别说明“后四味”,就是指知母、  ,
白芍、黄芩、甘草“乃调和之品,如渴与水,非拔病之药也”o就是说,这四味药
在方剂中不是主要成分,是佐、使药,就如同热病的病人口:渴而喝水一样,喝水
可以解渴,但是不能治病。可见治病还是要依靠槟榔、厚朴、草果。这个方剂  +.
中的药物猛烈,燥湿作用好,对治疗湿热病初起,湿重于热,邪气伏于募原半表
半里的证候针对性很强。
    雷少逸在《时病论>中把达原散这个方剂加以改造,称为“宣透膜原法”,    .
因为是雷少逸所立之法,所以后世称为“雷氏宣透膜原法”。他在达原散原方N
中去掉了知母与白芍.,加入了藿香、姜半夏、生姜。加藿香辛温芳香,透表他
浊,增强了外透的作用。加半夏与生姜增强了燥湿降逆止呕的作用。从宣透
    中篇各论—J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与降逆止呕的作用来看,雷少逸之方是补充了吴又可原方的不足,而他去掉知
    母、白芍也另有原因。雷少逸在《时病论·湿温》中说:“如果寒热似疟,舌苔
    白滑,是为邪遏膜原,宜用宣透膜原法治之。”由他所说的“舌苔白滑”可以看
    .    ’
    出,其所述的证候是湿邪重而热象不显,与吴又可所述“脉不浮不沉而数”的
    证候有所区别,虽然也是邪在募原的证候,但热邪的轻重不同,所以他的方中
    不仅去掉了知母、白芍,而且又加入三味辛温药,使方剂更为燥烈。临床中使
  ‘  用这两个方荆要根据实际情况斟酌选用,如果有热人营血的表现,如<叶香岩
    外感温热篇》第19条所说:“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这句话就是指热为
    湿郁被逼人营分、血分而出现营阴损伤,所以舌苔虽是白腻,但舌质已成红绛
  ’  之色,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用达原散原方。如果是舌苔白腻,舌质不红,脉不
    数而濡缓,就可以用雷氏宣透膜原法。
    (4)湿困中焦
  .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或喜
    热饮,大便溏滞不爽,小便浑浊,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的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湿热邪气或由上焦传人
  -’中焦,或者是平素脾不健运,水湿内停,又外感湿熟邪气,内外合邪而病发于中
    因为是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所以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湿阻气机,脾胃
:啐乏蓁囊量圣障碍,升降失司,水液代谢失常的症状。身热不扬,说明热蕴湿中,不
    瞻于外,所以体温虽然高,但是初扪之皮肤并不灼手,甚至手足反而发凉。
.脘痞腹胀,是湿浊阻滞气机的表现。恶心欲吐,是胃不降浊,胃气上逆所致。
因为热蕴湿中,不伤津液,所以口不渴。也有的病人表现为口干,口干的原因
不是热伤津液,而是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所致。因为津液未伤,体内
并不缺水,反有湿邪停聚,所以口虽干而不欲饮。也有的病人喜少量的热饮,
所谓喜热饮,并不是喜饮,而是喜热。因为湿是阴邪,得温可化,借助热水的热
气有利于湿邪的运化,但也不可能多饮,多饮则水不能消,反而助长湿邪。大
便溏是脾不升清,水湿不能运化而下注大肠的表现。因为湿邪重,而湿性粘
滞,阻滞大肠气机,所以虽然是溏便,但排出很困难,粘滞不爽,有排不净之感。
湿邪困阻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脾不散精,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反而下
注于膀胱,所以小便浑浊。可以说,小便之所以浑浊,一方面是因为有湿邪,另
一方面也有脾不散精的因素。也就是说,脾被湿困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使水
谷精微停乘而变成了湿浊,大量的湿浊下注膀胱,就出现了小便浑浊。这种病
人的小便刚排出来是浑浊的,如果盛在白色的痰盂里,过半个小时之后,上面
是清水,下面是渣滓,有沉淀,这就是牌不散精,水谷精微下注的表现。舌苔白
腻,脉濡是湿浊盛,热蕴湿中的反映。
L中篇各论
    .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治法】燥湿化浊。
    【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方见暑温章)
    【方解】这个方剂中的藿香叶与佩兰叶味辛而芳香,辛宣芳化,既能化浊
又能透泄上、中焦的湿浊。加鲜荷叶是取其芳香醒胃,并配合藿、佩以增强芳  ‘
香化浊的作用。陈皮、半夏、大腹皮.、厚朴这四味药辛温配苦温,辛开苦降,燥
湿降浊,使湿浊下行,既能降逆止呕,又能燥湿通肠。对于因湿阻气机而致的
大便溏滞不爽,不能用攻下药,应该用燥湿药,湿邪被燥化了,气机通达,大便  ‘
自然就通畅。这个方剂中用了三味芳香药,两味辛温药,两味苦温药,既体现
了上焦的辛宣芳化法,又体现了中焦的辛开苦降法。缺点在于没有用健脾与
淡渗利湿的药。这个证候是以中焦脾胃为中心,脾被湿困,不振奋脾胃的功  ·
能,湿邪就不容易去除,所以应该健脾。小便浑浊,应该加淡渗的药以利湿邪。
临床中可以在原方中加生苡仁、茯苓,这两味药都有健脾作用,能振奋脾功能,
又能淡渗利湿口
    湿困中焦这种证候类型在湿温病中最为多见,而且在病变过程中稽留的
时间最长。这是因为,湿浊困脾就导致脾不健运,而脾运不复则湿不能化,湿
越不化脾越受困,脾越困则湿越不化,所以反复迁延,形成恶性循环而致稽留  ,
难解。从其发展趋势采看,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病人阳气不虚,或者治疗
中大量地使用温燥药物,它可以从阳化热而逐渐向湿热并重转化。一种情况麓毒
是病人素体阳虚,或治疗中过早、过多地使用了寒凉药物,损伤了脾阳而导致
从阴化寒,就逐渐向寒湿病转化。再有一种情况是既不从阳化热,又不从阴化
寒,而是传人下焦而导致下焦湿重于热。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病情加
重,所以在治疗中要有耐心,守方不变,使湿邪逐渐去除,湿去则热不独存,正  ,
气也不至于大伤。
    (5)湿阻膀胱,上蒙心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热蒸头胀,身重疼痛,恶心呕吐,神志昏迷,小便不  .
通,渴不欲饮或不渴,舌苔白腻,脉濡。
    【证候分析】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56条说:“吸受秽湿,三焦
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  .
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吴鞠通对这个证候的病
因、邪气的入侵途径、病机、临床表现都讲得很清楚。病因是“秽湿”,入侵途
径是“吸受”,也就是指湿热邪气从口、鼻而人,病机是湿邪弥漫三焦。邪气既
然是“三焦分布”,吴鞠通为什么把这个证候放在“中焦篇”?因为脾主运化水
湿,而湿温病多以脾胃为中心,所以他认力这个证候是中焦湿热。他这种定位
是不准确的,为什么这么说?从I胎床表现来看,“热蒸头胀”,是在上焦。“身
    中篇各论—J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痛”,是指全身肌肉痛,脾胃主肌肉,应该说是在中焦。“呕逆”,是指胃气上
    逆,恶心呕吐,也是在中焦。“小便不通”,是在下焦。“神识昏迷”,是在上焦。
    “舌白,渴不多饮”,也可以说是在中焦。从这一系列症状来看,确实是“三焦
  ’  均受”,是湿热弥漫三焦。但是在这一系列症状中应该抓主症,只有主症才是
    反应病机的关键,也只有针对主症治疗,病变才会迎刃而解。这个证候的主症
    是什么?主症是“小便不通”o因为“小便不通”就是指膀胱中的尿液不能排
  ‘    泄出去,尿不排出,体内的浊气就没有出路,浊气没有出路就可以弥漫到全身,
    弥漫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出现病理表现。所以定位不应该定在中焦,而是
    应该定在下焦膀胱。分析产生这些临床表现的原因,根源都在“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的原因是湿阻膀胱,气化不利。“热蒸头胀”,是因为小便不通,湿
    热邪气没有出路,弥漫到上焦,充塞在头部,导致清窍的气机不利而致头部有
    闷、热、胀的感觉。由于小便不通,湿热邪气没有出路而弥漫到肌肉,肌肉部位
  ·    的气血不通,就出现“身痛”。湿热由下焦向中焦弥漫,导致胃气不降而出现
    “呕逆”o“神识昏迷”的原因,是下焦湿热上蒙心包。从病机分析来看.只要
    小便不排泄出去,这些症状就不仅不可能解除,反而会逐渐加重。从“舌白,
  ·  渴不多饮”可以确定,这个证候是湿重于热。总而言之,这个证候的发生,是
    显阻膀胱,小便不通,邪无出路,以致上蒙清窍、心包,中阻脾胃,气机不
事瓣蔑…桃部…下焦舭
    【治法】淡渗利湿,芳香开窍。
    【方药】茯苓皮汤送服苏合香丸。
    茯苓皮汤(《温病条辨》)
    茯苓皮五饯( 15g)  生慧仁五饯(15g)  猪苓-饯(9g)  大腹皮三钱(9i;)  白通
    草三钱(9g)  淡竹叶二钱(6g)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苏合香丸(方见暑温章)
    【方解】关于这个证候的治法,吴鞠通说:“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官牛黄
    丸”,就是说,先用安宫牛黄丸芳香开窍。“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也
  .  就是用安宫牛黄丸芳香开窍之后,再用淡渗分消湿浊的茯苓皮汤利小便。步
    骤讲得非常清楚,但却是错误的。吴鞠通在这里是纸上谈兵,并不符合临床实
    际。窍闭神昏的原因是因为小便不通而致湿浊上蒙,湿浊不去则窍不能开。
    可以说,先开窍后利尿的治法是本末倒置,是错误的。应该是利尿与开窍同时
    进行,小便排泄出去了,邪气有出路了,心包之闭自然就开了。另外,用安官牛
    黄丸芳香开窍也是不符合病情的。病人“舌白,渴不多钦”,可见是湿重于热,
    热蕴湿中,是湿浊上蒙心包而不是热痰蒙蔽心包,用大寒之剂安官牛黄丸的后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果将是导致湿浊冰伏,是闭窍而不是开窍口可以说,在这一条中,吴鞠通对症  ‘
状的描述非常符合临床实际,治法也似乎有条有理,但却是错误的。第一个错·
误在于先开窍后利尿,本末倒置;第二个错误在于湿重于热的情况下用安宫牛
黄丸寒凉芳香开窍。吴鞠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关于这个问题,叶  ‘
霖的分析很有道理。《温病条辨·中焦篇》的湿温门是从第54条开始的,在
这一条后,叶霖所加的按语说:“此篇湿温,全抄叶氏湿门医案十余条,并未剪
裁,惟捏撰方名而已……<临证指南> -书,本非香岩先生手笔,乃门诊底簿,  ‘
为诸门人分类刊刻,其获效偾事,不得而知,安能便为不磨之矜式哉?”叶霖的
分析,应当说是很中肯的。从第56条中可以看出,吴鞠通对这个证候中症状
.的描述是真实的,但是用安官牛黄丸开窍却是错误的。这说明吴鞠通本人列
治疗这个证候没有经验可谈’而在从叶天士医案中收集典型案例时,又没能萋  }
真地区分是“获效”还是“偾事”的案例,所以就造成了这种错误的出现。不
过,这类错误在<温病条辨》中并不多见,所以不能依此而否定这部温病学专
著的学术价值。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淡渗利湿与芳香开窍同时进行,淡渗
利湿用茯苓皮沥,芳香开窍用苏合香丸,临床中可以用茯苓皮汤送服苏合香
丸。茯苓皮汤中的茯苓皮利水渗湿。生惹苡仁甘淡微寒,健脾利湿,从湿中淄
热。猪苓利湿。这三味利湿药互相配伍,可以说是一个联合利尿剂,互相促
进,从湿中泄热。白通草通利三焦水道,增强利湿作用。大腹皮苦温,燥湿{||j串妻
浊。淡竹叶透热,又能导热下行从小便而出。茯苓皮汤中诸药配伍,渗湿利尿
作用较强,能导膀胱的湿浊从小便而出,并从湿中泄热。苏合香丸辛温芳香,
走窜作用很强,能燥湿化浊,芳香开窍。茯苓皮汤与苏合香丸相互配合,一利
下窍,一开上窍,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这种病人的无尿与温热病的无尿病机不同,病情的轻重程度也大有差异6
在温热病中,比如大定风珠证,病人大、小便俱无,大便秘,小便不通,那是因为
热邪损伤肝血肾精,导致体液极度亏损,甚至亡阴脱液,因无津液而致无尿,是  ,
实质性的损害,病变程度很重。湿阻膀胱证是因为湿邪阻滞膀胱,导致功能障
碍,气化不利而小便不通,阴液并未损伤,所以病变程度较轻,治疗效果相对
较好。
    (6)湿滞大肠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头晕胀如裹,甚则神志昏蒙,脘痞,呕恶,少腹硬
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脉濡。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是湿邪阻滞茌大肠j选自《温病条辨·下焦篇》第
55条。身热不扬,说明是湿重于热,热蕴湿中。这个证候的主症是大便不通,
因为湿邪粘滞在大肠,导致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所以大便不通。大便不下则
    中篇各论—J
广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体内的浊气不能排出,湿邪没有出路,所以就以大肠为中心弥漫三焦。湿浊上
    荣清窍,浊邪害清,就出现头晕胀沉重,如蒙如裹。湿浊上蒙心包,就可见神志
    不清,意识朦胧。湿阻气机,中焦痞塞,脾胃升降失常,就出现脘痞,呕恶。大
便不通,下焦气机不利,气滞于少腹,所以少腹坚硬胀满。硬,是指用手按之坚
硬;满,是指病人自觉胀满。因为它是湿阻气机而不是燥屎内结,所以少腹按
诊虽硬,但是却没有燥屎粪团。另外,燥屎内结的舌苔是黄燥或焦燥,而湿滞
大肠的舌苔不仅不燥反而垢腻。所谓垢腻,是指腻苔的颜色白、灰、褐相兼,粘
腻秽浊。脉濡而不数,也是湿重于热的征象。
    【治法】化湿清热,宣通气机。
    【方药】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
    猪苓Ij钱c15g)  茯苓五馒(is8)  寒水石六饯(185)  晚蚕砂P饯(12S)  皂荚
子<去皮)三钱(9g)    ‘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方解】宣清导浊汤的方剂名称实际上就包含了治法。宣渭f,就是升清
气,导浊,就是降浊气,也可以说是升清降浊法。脾主升清,所以升清就是指
升脾气;胃主降浊,所以降浊就是指降胃肠的浊气。治疗用药从祛湿、行气
人手,湿邪去除,气机通畅,则清气自升,浊弋自降,也就是达到了宣清导浊
的目的。宣清导浊汤中用猪苓配茯苓以淡渗利.湿,茯苓又能健脾。寒水石
人中、下焦,在利湿的基础上,清下焦之热。晚蚕砂甘辛温,皂荚子辛温走
窜,这两味药相配,以晚蚕砂化大肠的湿浊;皂荚子辛温走窜,燥湿开郁,通
关利窍。这个方剂没有用其它的开窍药,是因为病人神志昏迷的程度并不
重,大肠的气机通了,湿浊下降了,神志自然就清醒了。如果神昏较重,也可
以配苏合香丸。晚蚕砂与皂荚子这两味药是一对,称为“对药”,它们互相
配合,能互相促进,共同起到宣清导浊的作用。宣清与导浊二者之间是互相
促进,相辅相成的,晚蚕砂把大肠的湿热向下导,主要起导浊作用;皂荚子辛
窜开郁,宣通气机,主要起宣清作用。反过来看,.晚蚕砂导浊的同时也就促
进了宣清;皂荚子宣清的同时也就促进了导浊。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宣清
就能导浊,导浊也能宣清,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密不可分的。
猪苓与茯苓通过利尿也可以导浊,浊气下行了,清气自然就升。从总体来
看,这个方剂是促使湿浊下行,以导浊为主,通过导浊而宣清。这里还要强
调一个问题,湿邪在下焦,无论是在大肠还是在膀胱,都应该用淡渗利湿药,
只要是从小便把湿邪导出去,大肠里的湿邪也就觯除了,气机通畅则大便自
下,所以说利小便就可以通大便。有些泄泻的病人用利尿渗湿药治疗,通过
利尿就可以止泻,称为利小便以实大便,也是这个道理。
L一中篇各论
    ·宙丫I
2.湿热并重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湿热并重,是指湿邪与热邪都盛而无主次之分的证候类型。在湿温病
中,湿热并重多见于病变的中、后期,病变部位多在中焦脾胃,可以说是脾湿
与胃热并重。这种证候类型的形成,一种原因是上焦湿重于热的证候从阳
化热而传人中焦;另一种原因是中焦湿重于热的证候逐渐从阳化热而转化
为湿热并重。临床所见证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湿热中阻,一种是湿热蕴毒
弥漫三焦。    .
    (1)湿热中阻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欲多饮,心中烦闷,胸脘痞
闷,呕恶,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色黄味臭,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从临床表现来看,这个证候是湿热并重,困阻于中焦脾胃。
湿热郁蒸,像熬胶一样,粘滞在中焦,胶结难解,因为湿与热并重,正气又不衰,
正邪相争激烈,所以出现高热。热蒸湿动,弥漫于表,就可以见汗出。因为这
种汗不是津液所化,而是热邪蒸动湿邪外出肌肤而生成的,所以量少而粘,气
味秽浊难闻。汗出以后,由汗中排出了少量的湿热邪气,所以体温有所下降。
但是体温不会降到正常,是热减而不是热解。继而复热,是指汗不出了,湿热
没有出路了,又在体内郁蒸而使体温上升。这种病人的特点是汗出热减,汗止
热升,反反复复,迁廷难解。口渴,有湿阻气机,气不布津与热伤津液两方面的
原因,但因体内湿邪也重,所以不欲多饮。湿热内扰心神,就见心中烦闷。胸
脘痞闷,是湿阻气机所致。恶心呕吐,是因于气机不通,胃气上逆。热伤津液,
所以小便短赤。湿热下注大肠,就见大便溏薄,因为热重,所以色黄味臭。舌
苔黄腻,脉象濡数都是湿热并重的表现。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清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随息居霍乱论>)
    制厚朴二钱(6g)  黄连姜汁炒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各3E)  香豉炒焦山
栀各三钱(& 98)  芦根二薜(60g)
    【方解】这个方剂的特点是以辛温、苦温配伍苦寒,辛开苦降,开郁降浊,
共同发挥燥湿清热的作用。因为病位在中焦脾胃,所以用药也集中在中焦。
方中菖蒲与半夏都属辛温药,有开郁燥湿之功,半夏又能降逆止呕.d厚朴苦
温,燥湿降浊。黄连、山栀苦寒,清热燥湿降浊。黄连用姜汁炒,山栀炒焦,是
既制其寒,防其冰伏湿邪,又制其燥,防其苦燥伤津。看豆豉开郁宣表透邪,使
湿热有外达之路。因为已经有热邪伤津的表现,所以用芦根甘寒生津。芦根
甘寒清凉而不腻,清热生津而不敛邪。如果湿重,可以加生慧苡仁健脾利湿,
并从湿中泄热。湿热郁蒸于中焦,除了有少量粘汗外,还容易外发白瘠。自瘠
中篇各论—_j
    0 9Il
    -.^纠1.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往往随汗出而发,出一次汗发一次白痞。汗不出白痞也不出,反反复复。白
    疳的发出,是因为湿热郁蒸,热把湿向体表蒸发,从毛孔出来就是粘汗,没有毛
    孔之处就把皮肤拱起来,出现小水疱,里面有浆液,那就是湿邪,是热蒸湿动的
    表现。因为湿热已经有从体表外出的趋势,所以治疗就要宣气透表,使湿热从
    体表而出,可以在方中加竹叶、生薏苡仁透痞,通过清中焦气分之热,燥中焦气
    分之湿,宣表达邪,使湿热解除,白痞就自然消退。’
    (2)湿热蕴毒,弥漫三焦    ‘    。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胸闷脘痞腹胀,身痈,倦怠,咽喉肿痛,或吐泻频
    作,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从临床表现来看,这个证候是湿热并重,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湿热郁蒸,蕴郁成毒而弥漫于上、中、下三焦。.湿热蕴毒的“毒”,是指局部红、
    肿、热、痛,或者溃烂的表现。湿热蕴毒的原因,是湿热两种邪气相互交争,湿
  ’  襄热,热蒸湿,热越蒸则湿越粘,湿越粘则热越滞,从而蕴郁成毒。病人身热而
    伴见口渴,证明热邪已经从湿邪中发越出来,而不是热蕴湿中了,据此就能诊
    断为湿热并重。凡是湿重于热的病人,其热型都是身热不扬,只要见到明显的
  ·  身热,就说明热象已显,足湿热并重的表现,口渴,则是热伤津液的表现。胸
宙茜、脘痞、腹胀,是湿阻气机所致,说明湿邪仍重。热蒸湿动,向体表弥漫,弥漫
百’r到肌肉,导致气血不通,就出现身重疼痛。湿热伤气,则见周身倦怠乏力。湿
  t  热上蒸,气血壅滞在咽喉,所以咽部红肿疼痛,这种红、肿、热、痛的表现,就称
    为“毒”o湿热阻滞气机,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
    不升清,水湿下注大肠,则泄泻频繁,这种泄泻大便多见色黄味臭。由于脾胃
  ·  湿热阻滞气机,导致肝胆疏泄功能障碍,由土壅而导致木郁,肝胆的郁热不能
    发泄,就内逼胆液,使胆汁外泄。胆热液泄而渗入于湿热之中,随湿热弥漫而
    浸淫周身,就出现黄疸。热伤津液,膀胱中的水液浓稠,就导致小便短赤。舌
  .  苔黄,脉数主热盛,舌苔腻,脉濡主湿盛。
    【治法】化湿辟秽,清热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引《温热经纬》)
    飞滑石1-五两(450!;)  绵茵陈十一两(3308)  淡黄芩十两(300tl)  石菖蒲六两
    (1 80B)  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1508)  藿香  射干  连翘  薄荷  白豆蔻各四
    两(各1208)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见火则药性变热),每服三钱(9g).开水调服,日二
    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有解】甘露消毒丹这个方荆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是芳香化湿辟
    秽,所用的药物是茵陈、石菖,蒲、藿香、薄荷、白豆蔻。茵陈微苦微寒而芳香,石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菖蒲辛温芳香,藿香辛温芳香,薄荷辛凉芳香,白豆蔻辛温芳香。这些药通过  ‘
其芳香的气味而化湿辟秽。第二方面的作用是寒凉清热解毒,所用的药物是
滑石、黄芩、木通、射干、连翘、薄荷。滑石甘淡而寒,清利湿热。黄芩苦寒,清
热燥湿。木通苦寒,清利湿热,导热下行d射干辛寒,清热利咽,消肿止痛D连  ‘
翘.薄荷轻扬透热。这些寒凉药中,既有从里面清的,又有向外透的,还有通过
利尿而泄热的,共同起到寒凉清热解毒的作用。滑石、茵陈、木通都能清利湿
热,特别是茵陈,它能利胆退黄,使肝胆的湿热从小便而出,从而消除黄疸占如  ‘  ‘
果不用木通,可以用栀子、通草代替,作用基本相同。这个方剂第三方面的作
用是化痰,在湿热并重的状态下,热与湿互相煎熬,可以煎湿成痰,所以要用化
痰药。川贝母甘寒,是润肺化痰药,石菖蒲也有化痰作用。
    甘露消毒丹原方是研成细末用开水调服,这种剂型也可以称为“并”o
例如紫雪,其实是散剂,也称为“丹”。另外,也可以用神曲作为赋形剂制成
小丸,用开水化服,也称为“丹,o用神曲糊丸,又增加了消食荜胃的作用。  .
如果没有市售成药,在临床使用时,可按方中药物的剂量比例减量作汤剂
服用。
    中焦湿热并重主要讲了两个汪候,,这两个证候要进行鉴别.:王氏连朴饮证  ·
的特点是湿热郁阻中焦脾胃;甘露消毒丹证的特点是湿热以中焦为中心弥漫
三焦,而且蕴郁成毒,有咽喉红、肿、热、痛。治疗虽然都用辛开苦降法,但是甘:毒莹
露消毒丹中的药物作用范围更广,既有芳香化湿辟秽,又有寒凉清热解毒,作
用于上、中、下三焦。
    3.热重于湿
·  湿温病中热重于湿的证候一般由中焦湿热并重从阳化热发展而来,多表  .
现为中焦胃热夹脾湿。    ‘
    I临床表现】壮热,大汗出,渴欲冷饮,小便短少,胸脘痞闷,身重,舌红苔
黄燥,脉洪大或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方见暑温章)
    说明:这个证候与暑温病中暑湿困阻中焦证的临床表现、治法相同。如果  .
湿邪较明显或热虽盛而津伤不甚者,可以在方中加黄芩、黄连等苦寒清热燥湿
药。从发展趋势来看,热重于湿的证候往往容易化燥成温而转化成气分温热,
甚至深入营分、血分。
  4.湿温变证
  .湿温变证,是指湿温病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或从
阳化热而转化成温热病,或从阴化寒而转化成寒湿病口转化以后邪气的性质
    中篇各论—J
  广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因为是继发于湿温病之后,所以仍在湿温病中讲述。
    (I)从阳化热
    1)血热便血
    【临床表现】高热,心烦躁扰,便下鲜血,舌红绛,脉细数。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多发生在湿温病的第2—3周。或因病人索体阳气
    盛,或因治疗中大量使用温燥药物,或因病人饮食不节,进食肥甘辛辣食物,而
  ‘  使湿邪化燥,燥热邪气窜入肠道血络,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导致肠出血,这种
    证侯是湿温病中的危重证。血热炽盛,所以见高热。血热扰心,所以心I烦躁
    扰。血热阴伤,所以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方见春温章):
    【方解】肠道出血,是因为热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所以治疗用犀角
  ·  地黄汤凉血清热以止血。出血的部位在肠道,所以还可以再加入肠道的止血
    药,.如地榆‘、紫草、茜草根等。
    2)气随血脱
    【临床表现】便血不止,身热骤降.,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则四肢厥逆,舌
2221淡白无华,脉芤或微细欲绝。
    证候分析】由于大量便血而导致体温骤然下降,标志着气随血脱。气血
、了,外脱:某能上荣,所以面色苍白,舌淡白无华。由于阳气外脱而失于固摄,气不
    .摄津,所以大汗不止。汗多伤阳,就出现冷汗淋漓。珀气因外脱而不达于四
    末,所以四肢厥逆。由于短时间内突然大量出血,脉管内的气无所依附而浮
  .  越,浮越的阳气支撑了脉管,所以轻取轮廓似大,但是因为脉管内的血容量不
    足,所以按之空瘪,这就是芤脉。随着脉管的逐渐收缩,脉搏就由芤而转为微
    细欲绝。
    【治法】补气固脱。
    【方药】独参汤(引《十药神书》)    ,
    人参二两(∞g)去芦
    每服水二盏,枣五枚,煮一盏,,细呷之。
    【方解】阳气虚脱是因大失血所引起,阳气虚脱之后固摄失权,反过来又
    会导致气不摄血,气不敛津,而使血与津液大量外脱,在这种情况下,“有形之
    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所以必须大补元气,通过补气来固脱以止
    血敛阴。独参汤中用一味人参,大剂量浓煎,顿服,以补气固脱。这时候不要
    考虑用党参,它没有固脱的作用。也不要用西洋参,它补益气阴的作用虽好,
    但固脱作用不如人参。如果出现四肢厥冷,是亡阳的征兆,要用参附汤补气固’
  L一中篇各论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1
    I
脱,回阳救逆口    ;
    3)阳气阴血俱虚    l
    【.I临床表现】面色眺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或有少量便血,‘舌淡无华,脉  f
沉细无力。    :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是气随血脱证经治疗后,危象已经解除而正气未  J
复,阳气与阴血俱虚的表现。大出血之后,危象虽然已解除,但正气_时难以  I
恢复,脾肾阳气不足,则面色胱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气不摄血,所以还可  :
能有少量便血。血不上荣,则舌淡无华。脉沉细元力是阳气与阴血俱虚的  【
征象。'    ‘    ‘    f
    【治法‘】温阳益气,滋阴补血。    :
    【方药】黄土汤(《金匮要略方论>)    I
  .甘草  干地黄  白术附子(炮)  阿胶黄芩,各三网(各98)  灶中黄土半斤    I
    I
(2508)    .    .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    1
    【方解】灶中黄土又称灶心土、伏龙肝,是烧柴的炉灶里面的黄土,性味甘  I
温而涩,既能涩肠止泻,又能涩肠止血,因其药性平和,可以大剂量使用,我在  :
临床中一般用205g一300g.煎药的方法是先煎灶心土,煎半个小时之后澄清,223
把水倒出来,用这个水再煎其它药。因为病人还有少量出血,所以这个方剂以一之繁§
灶心土为君药,温脾涩肠止血。甘草甘温,补益脾气。白术苦温人脾,附子大  !
幸大热人肾,这两味药配伍甘草、灶.心土,共同温振脾、肾的阳气。干地黄甘  j
寒,阿胶甘平,这两味药配伍,共同滋阴补血。黄芩在这里的作用很特殊,阳气  I
与阴血不足,为什么用苦寒药呢?一方面是因为附子大辛大热,用黄芩之寒性  !
来缓和它的燥热。另一方面,这种出血毕竟是由于热人血分而导致的,又因出  1
血而导致了虚脱,通过用人参补气挽回了虚脱,但是热邪并不一定就解除了,  I
脱止阳回之后,热邪还有可能死灰复燃,所以用黄芩清余热,防止热邪再起。  !
黄土汤这个方剂既能温阳益气,又能滋阴养血,几类药物配伍使用,温阳而不  j
燥烈,滋阴而不柔腻。方中附子与白术虽然燥烈,但是有干地黄、阿胶制约它  J
们的燥性。干地黄与阿胶虽然滋阴柔腻,但是有附子、白术振奋脾运,使它们  !
滋而不腻。这个方剂配伍得非常严谨,所以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一书中  l
说它是“有制之师”o    I
    (2)从阴化寒    I
    阳虚水泛    、    l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倦怠神疲,面目、四肢浮肿,心悸,头晕,小便不利,  l
或咳喘气急,面色苍白或青紫,舌质淡白或青紫,苔白水滑,脉沉弱或结代。    I
    l
    中篇各论—-J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证候分析】从阴化寒的证候多发生在湿温病的第2—3周。或因病人亲
体阳气不足,或因在治疗中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或因病人饮食不节,进食生冷
寒凉饮食而使阳气损伤,湿从寒化,转化为寒湿病。这些临床症状是心、脾、肾
三脏阳气虚衰,气化无权,寒水泛滥的表现。心、脾、肾三脏阳气衰微,不能温
煦人体,就见形寒肢冷。气虚功能低下,所以倦怠乏力,精神疲惫,萎靡不振。
阳气虚而气化功能低下,不能温化水液,就导致寒水内停。寒水泛滥周身,就
见面目、四肢浮肿。心阳虚,心火不能制寒水;以致寒水上犯,水气凌心,就可
以出现心悸。寒水上泛清窍,就出现头晕,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振振欲擗
地”,形容病人摇摇晃晃,站立不稳,有随时都可能摔倒在地的感觉。小便不
利,是由于肾阳虚气化失权,膀胱气化功能低下,无力推动排尿所致。肾阳虚
既可以出现小便清长或遗尿,又可以出现小便不利甚至无尿。这个道理很简
单,因为膀胱下口的排尿功能受肾阳气化功能的调控,膀胱下口的门关上就不
  ·  排尿,门打开就排尿。肾阳虚无力调控膀胱,门打开而关不上,小便就失控,出
    现尿多、遗尿;门关上而打不开,就出现小便不利、尿少、无尿。这是同一个原
    因的两种不同表觋形式。咳喘气急,是寒水射肺,导致肺气上逆所致。面色苍
太皇,是因为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血行,血液不能上荣于面。血遇寒则凝,如果寒’
224水过重,导致血液凝滞,可见面色青紫,甚则爪甲青紫,这与冬季在寒冷的条件
丫乏穿衣服太少’先感觉冷,面色苍白’时间长了就见面色青紫是同样的道理,青
  ·  紫比苍白的程度更重。舌质与面色的反应是一致的,先是淡白,进而青紫。舌
    苔水滑,是阳虚气化失权,水湿邪气凝聚在舌面上的反映。水滑苔与腻苔不
    同,腻苔是粘腻均匀地铺在舌面;水滑苔是水液汪在舌面,严重者伸舌就往下
  .  滴水。脉沉弱,是阳气虚鼓动无力的表现,阳虚则脉沉,气虚则脉弱,如果再严
    重,阳气不能推动血行,甚至寒凝血瘀,就可以因血行涩滞而出现结代脉。
    【治法】温阳行水。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各98)  白术二两(6g)  附子一枚(9i)(炮,去皮,酸
    八片)
    上五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真武汤是温阳散寒,化气行水的方剂。方中附子大辛大热,通行
    十二经,温阳散寒。所谓通行十二经,是指它能温通振奋全身的阳气,最主要
  。    的是温肾阳,通过温肾阳而振奋心、脾的阳气,温阳就能散寒,温阳就能符水。
    生姜辛温,发散水气。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这三味药合起来,振奋阳气,行水
    燥湿,促进气化功能的恢复,又辅以茯苓健脾利湿。这里所用的芍药是白芍,
    用它养血和营,并能制约温药的燥烈,防止附子、生姜、白术这些药物过燥而损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伤阴血。可以看出,这个方剂是通过温振心、脾、肾的阳气,恢复气化功能,发  ‘
散水气,从而使水湿下行,由小便排出。这个方剂温阳作用强,但是补气作用
较弱,可以加人参,在补气的基础上温阳。
    湿温病的变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阳化热,深入血分而导致肠出血;一类  ‘
是从阴化寒而导致寒水泛滥a这两类变证都是很危重的,这两类证候虽然已
经不属湿温病的范畴,治法也不是湿温病的治法,但是因为它们是由湿温病转  .
变而来,所以仍然在湿温病中讲述。
5.余邪未净.中阳不展    :  ;
‘  【I临床表现】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舌苔薄腻,脉缓。
    【证候分析】从临床表现来看,症状很轻,而且身热已退,说明邪气已经基
本解除,只有少量残余的湿邪,所以脘部有轻微的胀闷感,舌苔薄腻。脾胃功
能没有完全恢复,中焦阳气不能宣展,消化能力较差,所以虽有饥饿感但不欲
进食而且脉缓怠无力。在这个阶段一要注意饮食,千万不要吃油腻、生冷、辛
辣、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加重脾胃的负担而造成食复。这时候也不能用补
药:因为余湿未净,脾胃的运化功能未复,如果用人参、黄芪这类温补药,很可
能会导致死灰复燃。
    【治法】轻扬芳香,宣阳化湿。_生k
    【方药】薛氏五叶芦裉汤(<温热经纬》)22
    藿香叶(68)薄荷叶(3s)鲜荷叶(6g)  枇杷叶【6g)  佩兰叶(Iog)  芦尖飞了厂
(9g)  冬瓜仁(9g)
    【方解】这个方剂来源于《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在篇
中只讲了用这几味药,未注明剂量,也没有方名。因为药物中用了五种叶与  .
芦根、冬瓜仁,所以后世为它取名为薛氏五叶芦根汤。藿香叶、薄荷叶、鲜荷.  ‘
叶、枇杷叶、佩兰叶,这五叶的共同特点一是质地轻,能轻扬宣透;二是芳香
化浊。这些药物既能轻扬宣透,又能芳香化湿,还能芳香醒脾胃,宣展上、中
焦的阳气。方中的芦尖王孟英认为就是芦根,因其津液未复,用芦根甘寒生
津。方中除了用轻扬宣透的药物清除余湿之外,还用了一味冬瓜仁利水渗
湿。冬瓜仁的利尿作用很轻,它与芦根配伍,一方面生津,一方面利尿,使生
津而不滋腻,利尿而不伤阴。这个方剂用药轻灵,是湿温病恢复期的善后调
理之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