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古村落-小河村~张壁村~碛口~李家山村

 澗雲風子 2019-11-13

线路概述

  第一天:小河村——张壁村
  第二天:张壁村——碛口
  第三天:碛口——李家山村
  

主题经典影像

小河村:旷世才女的故乡

  这次行程的第一站,是山西省阳泉市的小河村,这是一个具有浓厚书香气息的村落。它的成名得益于民国这样是一个风云变幻,大师辈出的的时代。那个距离我们一百年前的过去,在今天看来,似乎更多了几分惆怅、几丝追忆……更重要的,是对那一段奇特光阴的顾盼回首。民国四大才女,留下一个个人尽皆知的动人故事。张爱玲、萧红、庐隐,这三个名字都传遍了大江南北乃至寰宇内外,而剩下的那位——石评梅,似乎比这三位暗淡而且神秘了许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而坎坷的女性的故乡——小河村,去追溯彼时的那段光阴流转和最温润的动人情怀。

  小河村是山西省阳泉市的一个小小村落。她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山势的高低起伏和流水的曲折绵延,滋润了这里的一方百姓。地形的起伏使小河村的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因为民风淳朴,许多古建筑依然保留,一派古村落气象。而保持完整的石家花园,代表了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是小河村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秋天的小河村最美。步入这伟大女性石评梅的故乡,片片纷飞的金黄落叶铺满一地,道路两旁是笔直高大的白杨。一阵秋风送来,一地的落叶和着熏风,起舞翩迁。整个心都融化在这无边无际的旷远美景中。这对于我们这些久居城市疲于奔命的人来说,不正是陶潜所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吗?此中定有真意,欲辩却已忘言。

  走着走着,一阵欢快的腰鼓声传来。快步循声而去,原来是村民在评梅广场打腰鼓呢!这里的人,也许是受了石评梅毕生追求自由、光明的高洁品格的影响,村民们都真诚质朴。他们活得热烈,对一切生的活力都表现出惊人的追求与向往。你看!那位大姐手中的鼓槌,和着铿锵的音乐,在空中翻滚,就像是一条赤龙,自由自在翱翔于这渺渺天地间。

  后来在与年长的村民攀谈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有着1600余年历史的村庄。最早的时候只有石、窦两姓,都是从洪洞大槐树迁过来的。据传,清雍正年间,小河村的财主石思虎,在平定通往京城的驿道旁开了不少商号,财富在村里逐渐凸显出来。当时,同村的另一大户正在村里大兴土木,因家里有变故,盖着的宅院停了下来,石思虎果断买下这个半拉子工程,儿子石宽又继承父业接着盖起了石家大院,才成了今天的规模。

  走上评梅广场,这里静静矗立着评梅雕像,她端庄聪慧、清亮有神的目光注视着前方的石家花园。似乎在哀叹,似乎在思考,似乎又在畅想中华民族的未来希望。走过一个U型的长坡,我们便来到了花园。院内建筑错落有致,有高大宽敞的殿堂,也有小巧别致的屋宅;有三雕艺术的门楼,也有雕梁画栋的厅堂。尤其各门楼上的砖雕、木雕和石雕,不但工艺精美、线条流畅,且图案寓意深刻,形象栩栩如生,耐人寻味。漫步在这石评梅生活栖息的地方,似乎更能体味那一抹淡淡忧伤里才女的坚毅与明亮。

  穿过小花园,就是石评梅展馆,这里陈列着石评梅的生前实物。睹物思人,我们不禁缅怀这位乱世中的才女,体会着她所生长的环境,感受着她带给我们的气息。她的浪漫、她的细腻、她的坚韧在这小小的院落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花开花落,伊人独殇。

  就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天边夕阳映红了我的脸框,那枚红色的晚霞披在小河村的山川河流上,给整个村落带来了一抹明媚的暗香。这也许就是一代风流才女的福泽吧!有着不平凡历史的小河村,其实又是最为质朴最为明亮的村庄。她带给我们美好;带给我们希望;带给我们,无尽的幻想。

小河村看点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坐落于小河村南的西侧山坡上,坐西向东,背山面水,是小河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的代表。大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70年历史。大院由含清堂、三元堂、明远堂和崇德堂组成,共有窑洞65眼,房屋112间,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因院内建有一玲珑别致的小花园,因此人们也习惯称之为“石家花园”。站在石家大院大门口,抬眼望去,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石家大院有三多,即院多、门多、台阶多。大院由21个小院组成,前后大门9座,小院间由72道过门相连,院中有院,院旁有院,院上有院:72道过门一开,院院相通,扑朔迷离如入迷宫;72道过门一关,各个小院自成一统,十分幽静。由70余组、400余级台阶把21个小院串联在一起,使大院格局变化有序。

石家三雕

  石家花园中“三雕”艺术精美绝伦,文化底蕴深厚,进入花园犹如进入了艺术的殿堂:那些精美的“三雕”作品,见于门楣、挂落、雀替、门柱石、柱础石、影壁、窗棂、隔扇及前檐饰品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据统计,木、石、砖雕总计800余件。这些雕刻用意、形、音的方式,表示吉祥富贵,寓意深刻。造型设计栩栩如生,技艺巧夺天工,既反映了院主人对人生、尤其对子孙的良好祝愿和热切期盼,又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石家花园还有许多匾额、楹联点缀其间。如曹锟题写的“急功好义”、平定州知州孔广培题写的“乐善好施”,以及无法考证出处的“福萁延畴”、“锺瑞凝晖”、“爽挹西山”等等,这些墨宝无疑为大院增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氛。

           

关帝庙

  关帝庙在村边的山冈上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根据庙内石碑记载,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占地约2000平方米,布局严谨,中轴对称。关帝庙前后共五进院落,中轴线从前到后分别建有戏台、山门、前殿、正殿,两侧衬以钟鼓二楼、厢房、配殿。这些殿字的屋顶有卷棚式、硬山式、歇山式等,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造型精美,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风貌。观音庵建在村北口的虎岩壁山崖上,庵小佛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整个观音庵崖托着庵,庵依于崖,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典雅瑰丽,雄奇灵秀。

小河村美食

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的一种用莜面制作的面食小吃,因其形状象“栲栳”而得名。“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种用具。制作莜面栲栳栳,将莜面加开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下,再用食指一卷,做成筒状,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肉汤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

阳泉漂抿曲

  漂抿曲,亦称小河捞,汉族面食,大约从明朝开始风行于阳泉。它是以绿豆掺少量精白面粉和面,经特制抿曲床压制而成。煮熟后捞入各种调料配制成的汤汁中即可飘起。它长如挂面,细如毛粉,清香利口,鲜味扑鼻,富有营养,风味别致,还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捞记》中赞美它的美味,至今抿曲仍香飘山城。

张壁村:袖珍古堡藏乾坤

  离开小河村,我要前往绵山北麓的张壁古堡,据说张壁古堡下藏着一座让人惊叹的地下城。从一座普通民居的地道入口进去,就是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这里隐藏着隋唐时期留下的地下防御体系,也隐藏着一个个未解之谜。

  沿着大运高速介休出口前行十公里,便是张壁古堡。这条路已经被当地修成了旅游专线,沿途风景甚好。近处路旁的矮松稀稀落落地穿插在白杨之间,远处满眼的黄色山丘,有的被稀薄的绿色所覆盖,大部分却裸露在蓝色的天空下,这可能就是这片土壤的基调,真实,却又不失遐想的空间。

  一路上我看着张壁古堡的资料:“张壁村,是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的一个行政村,别称'张壁古堡’,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占地仅0.12平方千米,东西宽374米,南北长244米,堡墙周长1100米……”,看样子这个古堡并不大。但是接着看下去,就会觉得在这个袖珍城堡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宛如一座微型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古堡地下建有长达3000米,上下三层的古地道……高层距地面仅1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10米,底层距地面17—20米……这样齐备的地道构造,是基于什么目的建成的呢?建于何时?至今是否保留完整?我的脑中产生了一连串疑问,心中不免有些激动,想去探个究竟。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土墙,枯草丛生,门洞式的建筑,依稀可见斑驳的油漆色彩,灰色与黄色相间的瓦顶,呈缓三角式分布,走进一看,这是张壁古堡的南堡门。堡门为石砌,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进入城堡,是一条连接南北两个堡门的交通主干道,这条长约三百米的街道以石板铺地,象征龙身。一路上山道曲折盘绕而上,我想昔时若无公路,实属偏僻难抵之地。2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如今的张壁古堡已经是名声在外,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偌大的旅游停车场便在古堡的南门之外。南门外高高的土墙,丛生的枯草以及斑驳的油漆为这里增添了陈旧的色彩。

  我爬上南门,本来以为站在这里整个堡内的景色一览无余,却不曾想到堡内主街两侧高墙林立,小巷密布,依稀可见堡中有堡,院中套院,巷中有巷,门中串门,一个人若是走在堡中可以随意穿行,而高大建筑则都建于城墙或屋顶之上。之前听说这里防御布局之慎密并非空穴来风。

  穿过南门进入堡内,一条长约三百米的石板路连接南北堡门,据说,清朝年间,堡中居民出于谐调风水和兴盛文运的考虑,由堡外花费人力财力运入石材,将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铺设了三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一直从南堡门延伸到北堡门,它象征着龙脊。

  沿着龙脊前行,街道两边整齐地排列着古朴的店铺门面和民居。张壁村的老村民告诉我们,张壁古堡在兴盛时也曾商贾云集,成为物资交流的中转地,当年街道两侧,大多都是各类商行和车马店。我不禁想到,山西,这个因晋商而名甲天下的地域,处处保留着一丝丝古商业的气息,让我们依稀感受到先祖们的风俗遗韵。

           

  走在古堡的街上,那被岁月打磨得异常圆润的青石,兀自散发着冷峻的光泽,硬生生地硌着你的脚掌,仿佛在提示,你不是踩着冰冷无语的石板,而是叩问一段令人生疼的历史。完好的城墙、斑驳的街道、零星的寺庙群,这一样样的文物古迹,留给我们后人众多耐人寻味的千古谜题。现在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今天的重头戏,古堡的地道。

  我们穿过龙脊石板路,径直来到堡内偌大的一处院落,院内北边是可汗庙,南边则还保留着古朴的戏台,沿着可汗王祠一处昏暗的入口走去,便到了古堡地道的入口,从外表看去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厢房,却隐藏着如此惊人的地下城堡。

  看了地道的示意图,我们了解到古堡地道相互交错,立体交叉,上下共分三层,具有完备的军事防御功能。我们先进入地道的第一层,凉飕飕的风轻轻吹着,有的地方还可以直着身子走,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弓着腰。走在地道里,就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一个遥远陌生的迷宫里。同行的当地人告诉我们,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在寺庙院子里发现了洞口,没敢下来,一通胡乱开枪后,没看到任何反应,便用水泥将洞口封死,因此,地道并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一些窑洞至今保存完整。地道中设备齐全,内部有陷阱、马槽、天井、水井等,这样的工事建筑,可攻可守,巧夺天工,若没有当地人引导,真是极易在地道里迷失方向。

  地道中窑洞众多,我们在熹微的灯光下来到一处较为宽敞的窑洞,蓝色的牌子写着“将军窑”三个大字,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曾是指挥官住的地方。另外还看到了几个小窑洞,大致就是普通士兵的藏身之所了。在地道的最深一层,距离地面20米左右的高度,通过正上方开凿的天井仰望头顶能看见一方透着天光的小洞,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一场真实体验版的地心历险记。这个小洞是一个通气孔,从外面看是一户人家的烟囱。如此高规格的军事系统,着实很令人惊叹。

  在地道里穿行了半个小时,见过了各种机关暗道,才算从黑暗中出来重见光明,它的各种出口几乎都是平常的民居炉灶,谁曾想一个普通烧火做饭的地方竟会连通了一条四通八达的地道呢。如此隐秘的出口,外来人确实很难找到。不过就算敌人从这个出口出来也别以为就光明大道了,这民居正对着一个塬上的深涧,只有一条路可以下山而已。如有战事易守难攻,退避有路,先人的智慧不可小觑。

           

  游览完最为称奇的地道,我们最后来到了建在北门丁字门顶的空王佛行宫,殿内的彩塑工艺精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壁画更是技法高超,可谓是出神入化。殿顶的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工细腻,烧制精致,最为难得的是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依然光彩艳丽如新,我们不禁再一次感叹古时的高超艺术工艺。

  游览完整个古堡,我的感觉是:这并非一座村落,俨然是一座小城。古堡内不仅有军事防御的地道,有小巧的钟楼和鼓楼,有斑驳陆离又充满神话色彩的石板路,还有古朴的戏台,庄严又肃静的庙宇,这些特征,更加深了我们的好奇心,偌大的一个古村落,为何缺乏史料记载?几千年的军事古地道究竟是谁所建?那尊供奉了几千年的泥抱铁像究竟是谁?更多的疑问充斥在我们脑中,正如一位专家的题词:“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或许这一个个的疑问会在未来科学的不断探索中渐渐呈现给我们。

  临别张壁,已夕阳西下,古堡内回归了宁静,这里依旧保留着乡间最真的淳朴。我的内心仍回味着今日的一幕幕景色,整个古堡如此完整,难怪能入选十大魅力名镇。还记得曾经中央10台播出过一档“科学探索古堡张壁”的节目,节目中称之为“悬崖古堡”,那时只是称奇,现在却是震撼。如果你想要体验一次穿越千年的浓缩之旅,如果你想看看先人们那伟大智慧的结晶,来这里吧,张壁不会让你失望。

张壁村看点

迷宫暗道——地下的一座城

  “壁”,古意为壁垒之意,我们可以推之,张壁可能最初为功能单一的军事堡垒。当我们走进古堡,事实也是如此,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据可考察的史料记载,张壁村现存的明堡暗道始建于公元617年,为隋末定杨可汗刘武周抗击李世民所建,地道纵横交错,立体交叉,全长有一万多米,分为上中下三层,距地面一米到二十米。地道内既有水井、粮仓、将军洞、屯兵洞、灯台、马厩、马槽等一应生活所需,又有陷阱、伏击坑、射箭坑、淹水道、通讯道等攻击设计,还有排水道口、逃跑出口,遇水可排,遇毒可防,进、退、攻、防、藏、逃灵活多变,宛若迷宫,机关遍布,处处涉险,令人防不胜防。

庙宇群——古堡另一层神秘的面纱

  小小的张壁古堡,至今保存的寺庙,仍有16座之多,这样的密度,在全国也属少见。它们集中分布于北门内外和南门内外的两个寺庙群。南门庙宇群与城门紧密相连,有可汗庙、魁星楼、西方圣境楼、地藏堂、关帝庙等。可汗庙是南门庙宇群的主体,也是张壁村最古老的庙宇,供奉的是隋末军阀刘武周。可汗庙观音堂内后壁夹层还发现一座似佛非佛、似道非道的泥包铁像。北门庙宇群与北城门及瓮城紧密结合在一起,有空王殿、三大士殿、二郎庙、痘母宫、真武庙、吕祖阁等。

空王佛行宫——堡中的瑰宝

  空王佛,俗名田志超,成佛于绵山云峰寺,被尊为绵山山主。张壁古堡距绵山不到十公里,这里出现他的行宫也就不足为奇了。大殿内的主塑像为空王佛,佛体贴金,背光华丽,山墙上绘有田志超成佛的壁画。空王佛行宫与毗邻的真武庙大殿上顶端,均有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华丽精美。在大殿廊下立有两座稀世罕见的琉璃碑,碑之通体为琉璃烧制,孔雀蓝底,黑字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分别记述田志超成佛的过程和空王佛行宫修建缘起。据说,这两座碑是我国目前绝无仅有的琉璃碑,堪称琉璃艺术世界中的奇葩。有人说介休是我国琉璃艺术建筑的宝库,这两块碑无疑又是一个例证。

张壁美食

蘸片则

  蘸片则可以说是当地最有特色的面食了,端上一碗蘸片则,碗里有红面、白面、玉米面等等,五颜六色的,面汤里放上小米和胡萝卜,增加了面汤的清香。最出彩的就算是蘸料的水了,一共八小碗,其中西红柿酱、辣椒酱、肉酱是必不可少的。吃面时,一口面蘸一口酱,风味独特,再喝上一口煮过面的白汤,是一份恰到好处的早餐。

切馏则

  切馏则是张壁人最喜欢的面食之一,面片宽窄薄厚不一,浇头和底菜特别讲究。鸡蛋炒西红柿和炒肉丝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浇头,任选其一;底菜冬天多为水煮白菜或胡萝卜,春秋一般是菠菜和西葫芦,最后再加上山西必不可少的油泼辣椒和醋,就更地道了。

碛口:九曲黄河第一镇

  迎着明媚的阳光,我们开启了下一段旅程。车子穿行在吕梁山和黄河水之间,领略了吕梁山的粗犷与豪迈,黄河水的深沉与雄壮后,映入眼帘的是历史文化名镇——碛口。

  起初,我甚至不认识这个古镇的名字,这样生僻的汉字背后,一定隐藏了深刻的历史渊源。路途中同行的当地人告诉我,碛口是位于黄河峡谷中部的一个古镇,南面对着孟门古镇,北面则是吴堡县,黑龙庙盘踞在河东,卧虎山横卧于碛口镇北,黄河水自北滚滚而来,构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碛口得名于黄河大同碛,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黄河运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素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走进碛口镇,古香古韵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明清街、黑龙庙、钟鼓楼、黄河画廊、古镇后街,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碛口的沧桑与繁华。上下贯穿的明清街,商铺门前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木制的匾额抬头可见,街道两旁的手工小摊上,女人们一针一线地缝着布老虎,花布娃娃鞋,平安如意枕头,千层底鞋垫,走在明清街的青石板路上,仿佛回到那个古老的年代,明清街上人头攒动,似乎又听到那句民谣——“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关城,青定头,南峪口,拴起骡子跑碛口”。

  标志性建筑的黑龙庙,位于卧虎山,创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整体建筑奇伟壮观,规模壮阔,叠于石崖之上。正殿供奉的是龙王、风伯、河伯,祈求年年风调雨顺,行船平安,商贸繁荣。

  从黑龙庙拾级而上,便是钟鼓乐楼。乐楼巧夺天工,有黄涛共鸣,湫水助唱之说。唱戏楼,如今是当地庆祝重大节日的地方,节庆之时各个乡镇的人都来此听戏祭拜,热闹非凡。站在黑龙庙的最高点望向远方,百里黄河、古老的碛口镇尽收眼底。庙门外“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的对联,与民谣“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遥相呼应。

  游完了黑龙庙,便是黄河画廊,官方把这里称为“黄河百里水蚀浮雕”。千百年来由黄河水冲刷而成,山势险峻,地形奇特,是天然水蚀地貌,在远处看像一座迷宫,待到近处却又像飞鸟,像仕女图,像同心连理图。黄河画廊是黄河魂的真实写照,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古镇后街,石头铺成的街道,老房子门对门,窗对窗,砖雕、木雕、石刻,无处不在诉说着历史。

  这些景点都是黄河文化的痕迹,黄河边上,一块斑驳破损的铁皮牌子上,依稀可见“碛口古镇”四字,那掉了漆的痕迹仿佛是碛口走过的漫漫岁月。我们漫步在这青石道上,踩着黄河边的夕阳离去,遗憾今番无缘在碛口黄河的夜幕下,为古老的黄河放下一盏河灯,让烛光与星辉共灿,为我黄河一路的记忆添上一笔沧桑的璀璨。

碛口村看点

西湾民居

  西湾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合理,建筑思想深邃,院落串联有序,院院相连,户户相通,走进一院可以串遍全村。真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三座大门五条巷道将40余座宅院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城堡式封闭空间,并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乡土建筑。

天然石壁浮雕

  从碛口溯黄河北上20公里的开阳段,黄河东岸石壁陡立,壁上有黄河水千百年来冲刷、风浊形成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天然画卷。这些天然石雕,鬼斧神工,人物山水、飞鸟走兽,任人联想。天然画卷总面积约10000平米,十分壮观。

东渡黄河纪念碑

  在碛口镇不远的黄河岸边上矗立着一座黄河渡口纪念碑,纪念碑高27米,意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1948年东渡黄河,为建立共和国而浴血奋战27年。

碛口村美食

莜面

  碛口村的莜面是当地产的莜麦炒熟磨成粉而成。可包馅,一般为羊肉胡萝卜馅;可做栲栳;可搓鱼鱼;可用河捞床制莜面河捞,佐料以辣椒、醋、蒜沫、香菜、花椒面、柿子酱、羊肉打卤等为主。莜面口味奇特,口感坚韧。

豆腐

  用大豆先去皮,水浸软,再磨成豆浆,煮熟,加卤水,后空出水分,在木制容器内压制成型。滑嫩适口,如再加辣子为佐料,口感更好。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颜色纯白,质地精细,软而不脆等特点,誉满晋西,素有马尾提豆腐的美称。

大烩菜

  分荤、素两种,素烩菜以大白菜、南瓜、西葫芦、豆角、土豆、胡萝卜、豆腐、粉条等为原料,肉烩菜加羊肉或猪肉。做法是先将锅加热,倒入少许油,放入盐、大葱、大蒜、香菜、大料(猪肉烩菜)、花椒(羊肉烩菜)等佐料,再将上述原料翻炒后加水炖熟为止。大杂烩是当地老百姓最为普遍的一种吃法,味道非常可口,当地人用这样的话形容其好吃:香塌脑瓜盖哩!

红印印饼子

  以白面为主料,加少许油、盐,表层撒芝麻,盖有红印,象征吉祥。味喷香。

臊子碗脱

  由荞面精制而成,辅之以辣油、芝麻酱、老陈醋为佐料,另加一勺臊子(由海带、粉条、黑豆等组成),吃起来粘而不绵、厚香适口。

李家山村:黄土深处的桃源秘境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离碛口镇不远的李家山村。在没有出发之前,我就听说过这样一段故事:1989年10月,已是70岁高龄的大画家吴冠中先生徒步来到晋地李家山村,一番游历之后忍不住感慨:“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他盛赞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村简直就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中三大发现之一,与湖南张家界和陕蒙黄土高原并列。在短暂的路途中,我的脑海里充满了疑问,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何以能得如此厚誉?究竟是怎样的独特之处让去过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下了高速,我们渐渐临近了目的地,道路也越走越窄,通往李家山村的路宽约三米,只可容一辆汽车通行。进入村子,只见一座座依山而建的古窑洞盘桓向上,鳞次栉比之处又有许多变化,大气朴素竟可兼得,心中难免一震。烟气氤氲,远山房舍都是无语,安安静静,怕被什么点破又像等着人点破,我等不速之客只有睁着眼睛。

  听同行的当地人说,李家山原名陈家湾,后因李氏家族迁入并逐步繁盛改为今名。始于明成化年间的李家,到清中叶已成大户,当时碛口商业繁荣,李家涉足于商业,兴旺发达之余在此多置田产物业,繁衍生息至于今日。又因山形如凤凰,故又名凤凰山。凤凰山中凤凰客,名利场中名利人。

           

  下车后往村子里继续走,只能沿如蛇般的小路蜿蜒而去,曲折回环里倒多了许多慢下来的趣味和享受。淳朴村妇三三两两倚门坐着纳着千层底花鞋垫,一针一线穿插引拉,很是顺手。更有百十来岁的老奶奶惦着小脚拄着拐杖观望,也是稀奇。房子多为清代所建窑洞,沿着坡壁呈阶梯状分布,错落有致,层叠而上直至坡顶,显得层次分明。走近窑洞,沉朴的门上也会镌刻着精美匾额,更有家户的廊檐伸出石雕,活灵活现。进入窑洞,洞顶上方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拱顶的形式实用又不失美观。窑洞的窗棂与整体氛围相称,更在整齐之外多出一点跳跃和灵动。以木镂花雕成各种富贵典雅的图形,寄寓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窑洞多数为四合院形式,院里的三面窑洞都用青石修葺,坚固耐用。李家山昔日的繁华可以窥得诸多痕迹,此时只剩以前秋收磨面的石磨闲居在院子一角,这里每家每户都有这个物什。

  这家的屋顶就是那家的前院,彼此联系的亲密,日升日落的生活单调重复却也平和安心。站在半山腰,能看到村民担着水桶往来挑水。水井位于山下沟底,人却多居住在半山腰或山巅。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这些年纪稍长的人做担水的活却也没输半点,一担担水沿山路稳妥地来来去去,让人敬佩。再往上,在村子的高处俯瞰,层层叠叠的窑洞依山而建,山体与建筑完美契合,开阔视野里,模糊的人影与烟树隐匿其间,使人多增遐思。

  村民说每年春秋两季节常有高校学生来此写生,他们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自然美景与朴实生活,即使只是匆匆过客也罢。单说秋收时节,各家收回的粮食堆放在院子里,玉米垛成圆堆堆,一层落着一层,阳光照着这些饱满的颗粒,还有各家各户树上打下的红枣,成筐装下,走近香味扑鼻……且想想这些心里,也可以是温暖的。

  所去时正值初冬时节,天气微冷,心里有点寂寞却也有点欢喜,薄薄的正如阳光与山霭。水缸筑起的院墙,斑驳的石砌小路,错落分布的窑洞民居……让我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它们提醒着我也许还有动荡多变的生活之外还应该寻觅归处。虽然我们能做的只是山河归于山河,岁月归于岁月。

李家山村看点

李家山民居

  李家山民居以窑洞为主,高低叠置错落有序。窑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数为四合院。整个民居分布在黄土山坡上,较大的四合院都是水磨青砖对缝砌筑,无论造型、风格、艺术都十分考究。照壁上、门楼上、厦檐上和窑洞门窗上的砖木雕刻,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很精美,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天官庙戏台

  李家山天官庙戏台由正房、厢房、戏台和院坪组成。天宫庙的南面是小路,再南面即是山沟。正房为三孔石窑,中间供奉天官,东侧供奉观音像,西侧供奉关公、关平及周仓。戏台为硬山卷棚顶,上方匾额正面书“鱼龙出听”四个大字,是从碛口镇黑龙庙戏台复制过来的。上场门上方书“挹雅”,其右侧有下款“黔阳王福国题”,下场门上方书“扬风”两个大字,其左侧有上款,字迹已模糊不清。旧时,天官庙在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之间要唱三天山西梆子,村里有一个戏班,专以在碛口镇演山西梆子为生。戏班的学徒叫“打娃子”,意思就是要挨打才学得会唱戏。学徒们的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都必在碛口镇的黑龙庙。

Tips

1.游张壁古堡地道最好要请导游,因为里面不好走,不请导游看不全,更糟糕的是有可能会迷路。

2.在山路上行车,要小心驾驶。切记在自己车道内行驶,上下坡控制车速,勿空挡滑行和长时间踩刹车。弯道路段不要超车,在直道超车前要闪灯或鸣笛示意前车。经验不足的司机尽量避免夜间行车和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行车。

3.山西的住宿条件在不同的地方差别是比较大的,在市区的住宿条件好,选择范围广。但是在郊区或者是山区,住宿条件就有些差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住宿地区。

4.山西的水碱性较大,如果体质弱的人,或者肠胃功能弱的人,最好不要喝当地的水,可以用矿泉水或者纯净水来代替。如果出现水土不服,可以适量食用山西特产老陈醋,不仅可中和水内碱质,还可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