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孺子可教——说“教”

 杏坛归客 2019-11-13

朱英贵

“孺子可教”这个成语是说年轻人可以培养教育,“教”字内含有一个“子”,可见对后代的培养教育就是“教”字的基本意思。至于如何为培养教育这个基本意思创造出一个字来,这就是“教”字的构字理据了,本文就来谈谈这个“教”字。

一、“教”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教”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单从字形上来看,显然是表示手持教鞭教育孩子的意思,先来看看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如何解说的:

《説文解字》卷三教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

许慎对“教”字解释的大致意思是:“教”,就是上施下效,也就是学识处于高位的先知者施加操作传授知识技能,而学识处于低位的蒙昧者学习效仿以便获得知识技能。它的字形采用“攴”与“孝”两个构件会合成意。大凡跟“教”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教”作为表意偏旁。

应该看到,《说文》对“教”字字义的解释基本意思是不错的,“上所施下所效”正是“教”字从古至今的最基本含义。然而,对于“教”字的构字理据,许慎只是提到它是一个“从攴,从孝”的会意字,至于是如何会意的,每个构件的含义是什么,却只字未提。

后世学人的理解通常是:“教”字跟它左侧的构件“孝”字的含义并无太多联系,而是主张将“孝”再行拆分为“爻”和“子”两个构件。这样一来,“攵”(以手持杖)表示教育者的权威,“子”(蒙童)表示被教育对象,而“爻”则是教学的内容;教育者、被教育者、教学内容,教育的三要素具在,“教”字可谓是一个完满表意的会意字了。

这里的关键是作为教学内容的“爻”究竟是什么?目前学界通行的说法是“爻”表示算筹,那么教学的内容就是以“运筹”的形式体现的数学教育了。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拙论对此表示异议(容当后文详析)。

让我们先来看看“教”字的古文字形体以及它的字形演变(参见下图):

 “教”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教”字也可以没有表示被教育对象的构件“子”,例如前一个甲骨文和前一个金文形体。理论上讲,“教”就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只要有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即使被教育对象不出现也同样可以表示教育的意思,因此前一个甲骨文和前一个金文形体的构字理据同样是成立的,当然,后来的形体增加了“子”作为被教育对象,其表意功能就更加完备了。

然而,这种没有表示被教育对象的构件“子”的字形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疑问:既然没有被教育对象,那么“教”字右偏旁“攵”中的一撇(甲骨文中侧面手形所持握的一条竖线或者现代汉字“攵”中的一撇)还是针对被教育对象的教鞭或者笞杖吗?既然手持之物已经没有了施加对象(被教育对象),那它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教”字的构件“爻”代表的是算筹吗

从现代汉字来看,“教”字是由“孝”与“攵”组合而成的,并不存在“爻”这个构件,然而,从“教”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乃至隶书的形体来看(参见上图),“教”字中又确实存在“爻”这样一个构件,可见“教”字的左偏旁原本不是“孝”字,这个看似“孝”的上部原本也不是“耂”(“老”字头)而是“爻”的变形,因此若以初文为依据,“爻”这个构件存在于“教”字中是不争的事实。

前文已经提到,目前学界通行的说法是“爻”表示算筹,那么教学的内容就是以“运筹”的形式体现的数学教育,而教育者的手持之物(“攵”中的一撇)也就不是教鞭而是手持的一根算筹了。这样理解似乎也可通,可是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算筹”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中国的数学运算的历史有文字创造的历史那么久远吗?

“算筹”是一种计数法的运算工具,它是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而它的发明,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算筹最早出现在何时,已经不便查考了,但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算筹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算筹实物是在1971年在陕西千阳县出土的属西汉宣帝时期的文物。那么也就是说,在造字时代是否就有了可以用来传授的算筹运算,这还是一个问题。

在我国商代的文字记数系统中,就已经有了十进位值制的萌芽,这有甲骨文从“一”到“十”的10个字,乃至“廿”(二十)、“卅”(三十)、“卌”(四十)等字为证。按照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等等,这样纵横相间,以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由于它的位与位之间的纵横变换,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摆法,所以既不会混淆,也不会错位。毫无疑问,这样一种算筹记数法和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制记数法是一致的。

那么为什么又要有纵式和横式两种不同的摆法呢?这也是因为十进位制的需要。所谓十进位制,又称十进位值制,它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十进制”,即每满十数进一个单位,十个一进为十,十个十进为百,十个百进为千……其二是“位值制”,即每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值,不仅取决于这个数码本身,而且取决于它在记数中所处的位置。如同样是一个数码“2”,放在个位上表示2,放在十位上就表示20,放在百位上就表示200,放在千位上就表示2000……而算筹的摆放与计算既可以解决“十进制”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位值制”的问题,那么如果“教”字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亦即符号“爻”的含义)真是在传播算筹摆放与运算的知识与技能,那也是足见造字时代科学的进步了。

然而我们还是要追问,“教”字的构件“爻”代表的真的就是算筹吗?因为如果说符号“爻”表示的是算筹的摆放的话,那么这种交叉摆放的形式却不符合算筹的摆放规则,这是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教”字的构件“爻”究竟代表什么

我们接着来看看古代算筹摆放的规则问题。据大约成书于1500年前的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记载,算筹记数法则是:“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又据唐代天宝年间成书的《夏阳侯算经》记载:“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在这些记载中体现的具体操作规则是:在算筹计数法中,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其中1-5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6-9则以上面的算筹再加下面相应的算筹来表示。表示多位数时,如果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遇零则置空;如果个位用横式,则可以此类推。现用图示举例如下:

综上可以看出,算筹的摆放与布局都是纵横的线条,并没有像“爻”那样的交叉摆放的形态,可见作为“教”字的构形符号“爻”是不符合算筹的摆放规则的,由此推论,“教”字的构形符号“爻”并不是代表算筹运算的。那么“教”字的构形符号“爻”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愚以为,这个“教”字的构形符号“爻”所代表的并非他物,而正是《周易》中爻辞的“爻”,那么,教学的内容也就不是数学运算,而是以爻辞的符号“爻”代表网罗时空的各种知识。

“爻”(yáo)字的本义就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说文解字》:“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易·系辞下》:“道有变动,故曰爻。”因为卦的变化取决于爻的变化,故爻表示交错和变动的意义。

《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为阳爻,“━ ━”为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称为别卦。“爻”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六爻熟透,八卦精通。六爻的位解(从下至上)大致意思如下:

初爻:萌芽艰难时期,万事开头难。

二爻:迅速成长时期,万物刚出生后即迅速发展成长。

三爻:遭遇困难时期,发展成长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四爻:心力交瘁迷惑时期,加把劲就能到达发展巅峰。

五爻:高端稳定时期,万事万物的黄金时段。

上爻:极端时期,谨防物极必反。

那么,这样看来,64个不同的卦象,384爻,已经能包容万事万物的变动意义了,以此作为教学内容,那是足够丰富的了,以算筹为教学内容绝对没有用卦爻为教学内容的含义广泛。

综上所述,简单总结一下,通过对“教”字构形特征的解析,拙论认为,“教”字的构件“爻”代表的不是算筹,而是爻辞的意象,“教”字的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纯数学的算筹运算,而是“爻”所能够包罗万象的自然与人文,这就是聪明的古圣先贤所创造的“教”字的构字理据。

    四、“教”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教”字有jiào与jiāo两种读音,读为jiào的时候它的基本意思是教育,读为jiāo的时候它的基本意思是传授知识或技能,这样两种读音所表示的两种基本意思都可以看作是“教”字的造字本义,因为教育的途径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而传授知识或技能也正是教育的主要职能,二者互为表里。

“教”字由此两种造字本义又可以各自产生相应的引申义,下面分别加以例释。

1、“教”字读为jiào的时候它的基本意思是教育例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再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教导,指点例如:“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再如:“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又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告诉例如:“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吕氏春秋·贵公》)高诱注:“教犹告也。”再如:“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二是表示教练,训练例如:“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何晏集解引马融曰:“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必破败,是谓弃之。”再如:“统率士民,欲其教也。”(高诱注:“教,习也。”)又如:“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宋·苏轼《教战守策》)

三是表示政教,教化例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商君书·更法》)再如:“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唐·韩愈《原道》)又如:“圣人之立教,欲人为善而已。”(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

其二古代文章体裁的一种为官府或长上的告谕。例如:“汉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属县。”(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教》)再如:“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宋·苏轼《答谢民师书》)又如:“教出渔租减,诗成纸价增。”(清·吴伟业《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

其三指宗教例如:“佛、老异方教耳。”(《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再如:“教一也,亦分为三,曰天台教,曰贤首教,曰华严教。”(元·李翀《日闻录》)又如:“一吃了教,另外有教士管他,地方官就管他不着。”(《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回)

2、“教”字读为jiāo的时候它的基本意思是传授知识或技能例如:“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再如:“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如:“当他六岁时候,他爹就教他识字。”(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五)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使,令,让例如:“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墨子·非儒下》)再如:“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又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一)又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唐·白居易《琵琶行》)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给”的意思。例如:“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唐·李贺《大堤曲》)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曰:“此‘教’字与‘与’字互文,教绾,犹云给绾也。”再如:“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却把心期细问。”(宋·陆淞《瑞鹤仙》词)

二是表示“能”的意思。例如:“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宋·晏几道《虞美人》词之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曰:“此教字为能义,谁教,犹云那能也。”再如:“好景良辰,满堂和气,唱个新词管教美。”(宋·刘镇《感皇恩·寿赵路公八十》词)

三是表示“得”的意思。例如:“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宋·柳永《集贤宾》词)再如:“若教随马逐郎行,不辞多少程。”(宋·周邦彦《醉桃源》词)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曰:“若教,若得也。”

其二,表示的意思。例如:“我也深知你见解,酌度你根几(基),与维摩不教些些,为甚如今谦退?”(《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蒋礼鸿通释:“这是如来说光严童子的见解和根基不比维摩差,或不减于维摩。”

根据上面对“教”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教”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五、含有“教”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教”字的相关成语比较多,由于成语的书面语色彩,其中绝大多数“教”字都读作jiào,除了“三教九流”这个成语之外,一般都意为教育;也有少数成语中的“教”字都读作jiāo,意为传授知识或技能。

其一,“教”字都读做jiào,意为教育的。例如:

变俗易教——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语见《管子七法》:“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语见《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语见《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不教之教——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语见《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不可教训——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语见《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不吝赐教——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语见鲁迅《两地书》:“五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

不吝指教——不要舍不得指点教导。源自《旧唐书·裴度传》:“大则以訏谟排祸难,小则以谠正匡过失,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古人所难也。”

奉令承教——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语见《战国策·燕策二》:“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免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源自《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教无常师——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源自《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语见《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亦多术——教:教诲;术:方法。教诲人有多种方法。语见《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语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明教不变——教令明确,让老百姓有所适从,便不会发生变乱。语见《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明刑弼教——弼:辅助。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源自《尚书·大禹漠》:“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孺子可教——指年轻人可培养教育。语见《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杀彘教子——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语见《韩非子·外诸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生聚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源自《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言传身教——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源自《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移风崇教——移转风气,崇尚教化。语见《韩诗外传》卷八:“移风崇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恩,仁不偏与。”

以法为教——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语见《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源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语见《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谆谆教导——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教导。源自《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其二,“教”字都读做jiāo,意为传授知识或技能的。例如:

教猱升木——猱:猴子的一种。教猴子爬树。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源自《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教一识百——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源自汉·刘向《列女传·母仪》:“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