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木石图》:此等绝作当世难再觅

 七烟 2019-11-13

中国书画部国际资深专家游世勋分析苏轼《木石图》的内在精神意义,以及他如何透过描绘自然力量,于贬谪期间找到心灵慰藉。

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国际资深专家游世勋提问:“什么样的思维是东方精神性?”他认为答案是“在于简朴”,以及透过“向内心探求”来表现艺术。

苏轼的《木石图》相信创作于1071到1101年间,游世勋认为此作正好体现出简朴自然的风韵。这位著名的北宋文人兼士大夫经常以石、竹和木入画,苏轼称之为“三益友”,是他的精神启迪来源。

宋 苏轼 《木石图》 水墨纸本 手卷,画长﹕26.3 x 50 cm.,全卷连裱共长27.2 x 543 cm.。刘良佐、米芾、俞希鲁、郭淐题跋,鉴藏印共四十一枚。估价待询。将于2018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中呈献

游世勋指出:“苏轼的作品跟工匠画家或院派画家采用不一样的画法:从竹子和石头的转折角度,可以看到灵秀之气。线条看似简单容易,但其实变化多端。”

《木石图》为现时仅存稀有的苏轼画作之一,中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书法家米芾(1051-1107)为作品题跋,令此水墨手卷更珍贵难求。游世勋语气坚定地指出:“相信在历史上应该很难再找到第二件这样‘苏米合璧’的作品。”

米芾题跋:“芾次韵: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苏轼本来将手卷赠予润州(即现今镇江)的冯尊师,冯尊师遂邀请刘良佐(十一世纪)和米芾为作品题跋,士大夫俞希鲁(1278-1368)及郭淐(1563-1622)其后再为作品加上两段题跋。

至于作品的来源,专家表示从装裱方式到画作天地部分的幼细蓝线,皆证明作品源于明朝。手卷盖有41枚鉴藏印,分别来自南宋(1127-1279)、元朝(1271-1368)至明朝(1368-1644)的收藏家。

苏轼肖像(左)及佳士得即将于11月拍卖的水墨手卷,后者为现存少数的苏轼画作之一

鉴藏印包括一枚刘良佐印、一枚米芾印,11枚南宋藏家、鉴赏家兼金石学家王厚之(1131-1204)印、三枚俞希鲁(1278-1368)印、九枚著名鉴藏印藏家杨遵(1294-1333)印、九枚诗人、艺术家、藏家兼武官沐璘(1429-1458)印、两枚明朝中叶士大夫李廷相(1485-1544)印及两枚郭淐(1563-1622)印。

于1937年,作品流传至北京书画商及古董商白坚夫手中,其妻为日本人。作品其后被带到日本,并由藏家珍藏至今。

即将到来的11月佳士得香港秋拍上,这幅苏轼流传千年的珍稀墨宝《木石图》将瞩目登场。籍此契机,佳士得特别邀请前国立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及副院长何传馨与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资深专家连怀恩于台北艺廊举办两场讲座,深入探讨“苏轼与北宋士人书画”与“苏轼的书房”两大主题。届时欢迎藏家及广大艺术爱好者亲临现场,感受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具体讲座信息及报名方式,请见如下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