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不落帝国”英国如何崛起?

 老王abcd 2019-11-13


四、合纵连横:英国崛起背后的地缘政治与战争

在西欧殖民时代的第三个阶段,英国崛起了,成为了全球霸主,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此前先后崛起的西班牙、荷兰、法国都成了英国人的手下败将。
很多人以为,英国崛起的原因是“圈地运动”,较早的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工场生产关系,或者是率先用保护民权的《大宪章》限制专制权力、建立了代议制的现代政体等原因。但这些解释都有问题。
首先,英国毛纺织业跟欧洲其它国家一样,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不高,相对于欧洲其它国家也没有显著优势,并不足以支撑它在大国竞争中取胜。至于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云云,英国在这方面比欧洲其它国家都要落后,意大利、法国、荷兰都比它早。
英国建立民权保护和代议制政体,那都是崛起大势已定之后的事情。十三世纪的《大宪章》是英国的封建贵族们想要复辟封建领主制的历史倒退,主要是用来维护封建领主和教士特权的,不利于国家力量的集中整合,是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英国崛起发挥是负面作用。在“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一直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前,专制王权才是英国近代崛起的根本——1649年英国革命之后虽然短暂的废除了国王,但革命领袖克伦威尔建立了个人独裁制。
从欧洲内部来看,英国的崛起,是地缘战略优势的结果。并非由其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特殊性所决定。
十字军东征结束以后,意大利地区发展最快,商业繁荣加上文艺复兴,是经济和文化中心。然后,紧靠意大利的法国和德意志也随之崛起。宗教改革最先萌发于德意志,然后是法国。
在中世纪,各国国王的领土关系非常复杂,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国家版图。封建领主在选择向哪个国王效忠这个问题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各国王室名义上的统治范围会随时根据婚姻、血缘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国王实权不大,教会和封建领主才是真正的统治者,这种名义领土的变化一般不会引发严重的冲突。但是等国王权力加强以后,情况就不一样,王权范围必须说清楚,不能含糊,也不能变来变去。
1337年,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四十六年,从封建制向君主专制体制转型中的法国同英国发生战争。这场战争的本质,是新兴的法国王权需要明确法国的主权界限,把一些在法兰西土地上的英国王室领地夺回来。
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史称“英法百年战争”,是世界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战争前期,英国人用长弓对付法国的骑兵,占据了优势。但到了后期,法国人用从东方学过来的新型火炮对阵英国长弓,反败为胜,把英国王室在欧洲大陆上控制封建领地全部抢走。这场战争奠定了法兰西民族国家的版图、形成了法兰西民族意识,在这场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出现了一位抗击英军的女英雄贞德,她也就以“圣女贞德”的名字成为了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
英国在战败后失去了欧洲大陆的一切领土,这才正儿八经的成了一个岛国。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对它而言反倒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它从此可以专注于发展海军力量而无需再顾及陆军,在海权时代来临的时候,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1485年8月,在法国长大的英国王室后裔——亨利·都铎在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的支持下,率军队登陆英格兰,杀掉英国国王,夺取了王位,建立了都铎王朝。都铎王朝拒绝承认《大宪章》,转而开始学习法国,建立专制王权,完善法律体系,集中国家力量参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掠夺和商业活动。英国这才走上了崛起之路。
1534年,都铎王朝也学习德国和法国开始搞宗教改革,最终废除了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建立了英国国教,由国王兼任国教最高领袖。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专制王权达到顶峰。
这段时期也是大航海时代的第一阶段,西班牙是海上之王,并凭借殖民带来的财富成为欧洲之王。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提出“普遍帝国”的构想,想要统一欧洲。他支持法国的天主教徒反对宗教改革,派兵入侵法国并击败了法军,还一度占领了巴黎。对英国,菲利普二世更异想天开,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求婚,想通过婚姻关系成为英国国王。
为了对抗西班牙咄咄逼人的攻势,英国和法国抛弃了百年战争的恩怨,联合起来。
英法两国实力不如西班牙,但很快就发现了西班牙的命门——尼德兰。
西班牙人当时除了会在南美洲开矿,做贸易也很厉害。但贸易主要是它的北方领土——尼德兰地区在搞。尼德兰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荷兰和比利时所在地,位于法国北部、面向英吉利海峡。它拥有非常优良的海港——阿姆斯特丹,这里是欧洲第一大河莱茵河的入海口,欧洲大陆面向大西洋的最佳港口。意大利衰落、大航海活动兴起之后,尼德兰就成了全欧洲最繁荣的地区,既是商业贸易中心,又是造船业中心,其每年的造船量是英国和法国加起来的两倍。
尼德兰跟西班牙本土中间隔着一个法国,也是中世纪乱七八糟的王室婚姻血缘关系搞出来的王权飞地。受到德意志和法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尼德兰人也搞了宗教改革,不再服从罗马天主教。西班牙是天主教从伊斯兰教手里夺回来的地盘,为了推动本土的去伊斯兰化,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不断使用宗教裁判所来收拾异教徒。菲利普二世拿出对付伊斯兰的手段,在尼德兰也开了宗教裁判所,大力屠杀新教教徒。这就激起了尼德兰人的强烈不满。而且尼德兰是西班牙的经济最发达地区,每年交的税最多,商人们早就想独立。在英法两国的煽风点火之下,尼德兰在1566年爆发了独立革命,其北方行省宣布建立联省共和国,也就是后来的荷兰,与西班牙派来的军队展开激战。
图:尼德兰地区(深色部分)在欧洲的位置示意图
革命爆发以后,英法两国积极参与。英国与荷兰组成联合舰队在海上与西班牙开战,法国也招募荷兰人参加法军,在陆地上与西班牙开打。在失去了最重要的港口和造船基地以后,再加上英法两国的海陆夹攻,西班牙最终无力回天。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最引以为傲的“无敌舰队”;1594年,法国军队收复巴黎,将西班牙军队逐出了法国。此后,西班牙的战略局面急转直下,最终在1609年被迫承认了尼德兰独立。
失去了尼德兰的西班牙国力急速衰退,退出了欧洲争霸的行列。
在尼德兰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荷兰共和国成了大航海第二阶段的海上霸主。鼎盛时期的荷兰,拥有1.5万艘商船,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同时,其海军力量也十分强大,军舰数量比英国多一倍,比英国和法国加起来还多。他们组建东印度公司,在南亚迅速扩张,占领了一大批武装商站;又驱逐葡萄牙人,夺取了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印尼建立殖民地,并开始进犯中国沿海,与明朝海军多次发生冲突;他们占领了南非好望角,修筑要塞、营建殖民地,遏制了欧洲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要道。
——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西班牙和荷兰始终是一个团结一致的国家,其力量之雄厚,英国是肯定没有机会在十八世纪崛起的。它再怎么搞圈地运动,搞资产阶级革命也没戏。
荷兰强大起来以后,英法两国又调转枪头,联合起来收拾荷兰。
在工业革命之前,从1651年到1674年,英国和荷兰总共打了三次大规模的海上争霸战争。每次都是英国主动挑起来的,第一次是禁止荷兰船队运输进口到英国的货物,第二次是抢占荷兰的海外殖民地,第三次是直接不宣而战偷袭荷兰海军。第一次荷兰海军没做好准备,战败,后面两次都击败了英国。但不论胜负,最后双方和议的结果都对英国有利。
荷兰不断的承认英国的贸易权力,不断把殖民地割让给英国。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人把荷兰人在北美位置最好的海港城市——新阿姆斯特丹给抢了,改名为新约克(New York),也就是今天的纽约。荷兰人也忍了,最后同意英国拿南美洲一块无关紧要的殖民地作为交换就完事儿了。
荷兰人如此好脾气的原因很简单:法国人总在荷兰背后捣乱。荷兰领土面积很小,缺乏战略纵深,无法组织一支强大的陆军与法国对抗。在保留海外殖民地和本土安全之间,荷兰人只能选择后者,通过向英国服软来换取他们向法国施压退兵。特别是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1672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12万大军进攻荷兰,占领荷兰大部分的国土(七个省有五个已基本沦陷),围攻其首都阿姆斯特丹。荷兰人面对亡国危机,被迫扒开拦海大堤,水淹阿姆斯特丹,以几乎自杀的方式赶走了法军。
荷兰是“低地国家”,其主要国土低于海平面,扒开拦海大提,几乎全国被淹,农田、房屋和基础设施基本就完蛋了,国力大损。虽然在海战中连战连捷,让英法海军损失惨重,避免了亡国的命运,但也从此退出了海上争霸的行列。
西班牙和荷兰退场以后,接下来就是英国和法国的终极对决了。
1754年至1763年,英法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海域全面开战,史称“英法七年战争”,以区别于十四十五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
在战争开始的1756-1757年间,英国海军处于劣势,不断被数量少于自己的法国海军击败。
但情况很快发生逆转,那就是——法国人在地缘政治上最危险的敌人——德国崛起了。
当时德国还没有统一,但大航海的影响经过两百多年已经深入内陆,普鲁士也开始分享海外贸易的收益,在武器现代化方面也干的不错。法国为了遏制普鲁士崛起,一直跟德意志范围内的第二大邦国——奥地利眉来眼去,不断干涉德意志内政,阻止德国统一。普鲁士对此意见很大,双方之间已经打过好几回仗了。这次,普鲁士又趁着英法交战的机会向法国挑战。
战争范围迅速扩大,奥地利加入了进来,德意志其它封国也联合起来对付普鲁士,俄罗斯对普鲁士宣战。衰落多年的西班牙也来凑热闹,它选择了站在法国这一边,在海上挑战英国,想要趁机恢复一下两百年前的荣光,不过很快就被打的落花流水,把占领了上百年的老殖民地——古巴也丢给了英国,羞耻的退出了战争。
这场战争中最惨的是普鲁士,它面临法国、奥地利和俄罗斯三面围攻,经过数年的战争,不断丧师失地,国力几乎耗竭。到最后,全国十四岁以上的男性全部参战,农村荒芜无人耕种,商人则由于没有交易而破产,依靠英国的援助勉强维持,崩溃近在旦夕。
最后关头,奇迹发生:1762年,俄罗斯伊丽莎白女皇病逝,她的侄儿彼得三世继位。
彼得三世的母亲来自俄罗斯皇族,但父系来自德意志贵族。他是俄罗斯著名的改革雄主彼得一世(也就是彼得大帝)的外孙,但并不在俄罗斯长大,而是跟随父亲在瑞典长大。
彼得大帝大力加强专制王权和中央集权,打击教会势力和封建贵族特权。他唯一的儿子彼得洛维奇被反改革派煽动,反对改革路线,意图谋反,失败后被囚禁而死——这跟汉武帝的情况很像,反动势力搞不定皇帝就想办法搞定继承人,古今中外都是一个套路。彼得大帝死后,没有儿子,后边的继位就乱掉了,改革派和封建贵族反复斗争,推举自己属意的皇帝。折腾了好几轮之后,彼得大帝的三女儿伊丽莎白依靠政变上台,算是把皇位坐稳了。伊丽莎白一辈子没结婚,没有孩子,但她决心让彼得大帝的后人继承皇位,而当时还在瑞典的彼得三世是彼得大帝唯一在世的男性后裔,就从瑞典接过来当皇储。
彼得三世连俄语都说不明白,对俄罗斯国家也没啥感情,但作为德意志贵族后裔,他对德国统一这件事情非常有感情,疯狂崇拜立志于统一德国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一上台就跟普鲁士媾和,战争期间占领的普鲁士领土全部归还,然后宣布俄罗斯加入普鲁士一方作战。战争形势立刻倒转,奥法联军兵败如山倒。
彼得三世只在俄罗斯皇位上坐了半年,主要就是帮了普鲁士一把,然后就被忍无可忍的俄罗斯贵族们发动政变囚禁而死。政变后,俄罗斯退出了跟普鲁士的联盟。但战略局势已经无法改变,法国被迫向英国和普鲁士低头,将整个加拿大都割让给英国,从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并承认普鲁士占领的两个德意志封国合法,以此与英普达成了和议。
至此,通过多次反复合纵连横,英国战胜了欧洲大陆的主要竞争对手,其殖民地遍布北美、南美、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地,成为了全球殖民霸主,进入全盛时期,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传奇。

作者简介:李晓鹏博士,主要著作有《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一卷、第二卷、《重现伟大中华史》、《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的产业政策》、《中国的产业规划》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