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件精美绝伦的宫廷景泰蓝精品高清图

 RK588 2019-11-13

2010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秋拍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

这场拍卖的引人瞩目之处在于,香港商界鼎鼎大名的风云巨贾刘銮雄出手拍下了一件藏品,并挥洒自如间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拍卖纪录,这件拍品就是最终以1.1亿元人民币天价成交的“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该香炉为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形状为一对仙鹤作步行状并回首相望。

此器造型逼真雄伟,纹饰镶嵌精细,以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相结合的工艺,表现出雍正时期宫廷艺术品的严谨庄重,当香炉点起,烟从鹤的口中缓缓飘出,萦萦绕绕,观者仿如身置仙境一般。

正是这对价值过亿的清代掐丝珐琅双鹤香炉,创下了迄今为止的掐丝珐琅器世界拍卖纪录。

为什么“掐丝珐琅”会受到世人的如此追捧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掐丝珐琅”是一种金属珐琅器制作工艺,但是它在中国还有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景泰蓝。

景泰蓝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明代景泰年间掐丝珐琅的制作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蓬勃发展,而且一般多饰以蓝色釉料,因此又被称为景泰蓝。

但是你知道吗?掐丝珐琅工艺并非明朝才有,早在13世纪末的元代,掐丝珐琅就已经在我国出现了。

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约160余万件珍贵文物,这其中就包括明清两朝遗存的掐丝珐琅制品。

但是文物考古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明清宫廷掐丝珐琅制品中,有一批工艺特征明显有别于明清时期的掐丝珐琅作品。据研究证实,这些正是元代宫廷所制的掐丝珐琅器。

珐琅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世纪,据考古发现,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戒指和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珐琅器。

到了公元6世纪,希腊拜占庭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成熟,后至公元10—13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达到鼎盛。

到了13世纪,随着成吉思汗蒙古铁骑的大举征伐,蒙古人统治了欧亚大陆,掐丝珐琅的制作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

当时蒙古人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一贯有“屠城杀戮”的恶名,但对于工匠和手工业技术比较重视,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不断搜俘虏掠各种工匠籍以发展自己的手工制造业。

据史料记载,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征伐阿拉伯帝国(大食国),每攻下一城往往仅保留工匠,其余则全部歼灭,并将所俘工匠遣送回蒙古工作。

后来元蒙统一全国之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更多工匠来到中国并带来了烧造掐丝珐琅的主要原料,从此掐丝珐琅制造在我国开始逐渐发展。

但是当时的掐丝珐琅器基本只为皇家服务,加之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所以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也并不多。

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元代掐丝珐琅器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造珐琅技术后,为符合中国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制作生产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制品,但装饰风格上仍保留了一些阿拉伯的艺术韵味。

掐丝珐琅中的“珐琅”又称“佛郎”,是典型的外来语音译词。

所谓“珐琅”是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制成,主要用于涂在铜质器物上,经过烧制后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搪瓷”就是珐琅制品的一种。

掐丝珐琅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也有使用金胎的“金胎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的制作首先要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因此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

到了明朝,虽然掐丝珐琅已经逐渐被宫廷重视,但是真正开始流行并引起轰动,则是明代中晚期的事了。

明朝早期掐丝珐琅器物传世不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

到了明代中后期,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

尤其是明朝景泰年间,从今天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实物来看,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纹样也日趋丰满,同时这一时期的珐琅釉色带有极具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的光芒。以后任何时期的掐丝珐琅器也没有达到这种水平。

著名的文物专家朱家溍先生评价景泰时期的掐丝珐琅制品“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

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而且品种非常丰富,既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等。

明代晚期掐丝珐琅器造型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珐琅颜色丰富,而且混合色种类齐全,釉色变化多而艳丽。

到了清代,掐丝珐琅器受到清朝皇室的重视,清初宫内就设立了“珐琅作”,专门研发珐琅器。

康熙时期掐丝珐琅的风格沿袭明代风格,造型、纹饰多效法瓷器。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雍正时期,虽然雍正朝的珐琅作曾重新研制掐丝珐琅技术,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掐丝珐琅的生产一直未能全面恢复。

到了乾隆时期,由于正值清帝国鼎盛之际,物阜民丰,国力强盛,很多工艺品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掐丝珐琅工艺也不例外,也开始进入全面的兴盛,并正式达到巅峰。

乾隆时期形成了清宫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掐丝珐琅制作中心。

乾隆朝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事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等供具之制作。

一般日常生活用具,例如饮食用器、文房用具、日用的花瓶、花盆、鼻烟壶、钟表等装饰品等更是不胜枚举。

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高与楼齐的佛塔,以及日用品、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装饰繁缛,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我们前面提到,香港佳士得拍卖成交高达1.1亿元人民币的“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就是乾隆未继大统之时专门为父亲雍正皇帝贺寿而特制。

乾隆以后,由于国势逐渐衰落,掐丝珐琅的制作也开始没落。

清晚期的掐丝珐琅器造型以瓶为主,式样多有变化,但比例不是很协调。由于多借助于机械成型,故器物胎体轻薄,掐丝线条流畅,但艺术品位明显逊于乾隆珐琅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辛亥革命终结了近300年的清朝帝制,在民国初年,西方收藏界对中国艺术品产生了空前兴趣,这一时期景泰蓝为西方收藏家竞相购买,也曾短暂焕发光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景泰蓝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在继承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长足发展,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贵宾,增进了国际间交往。而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也延续至今。

这就是中国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其他人则全部使用瓷器,由此可见景泰蓝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也就解释了一件宫廷景泰蓝香炉何以会高达1.1亿元天价的原因。

事实上,当代人对景泰蓝工艺的认识还基本停留在书本,真正欣赏过景泰蓝的为数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一睹宫廷旧藏景泰蓝作品的非凡魅力,一起来感受景泰蓝那雍容华贵、美轮美奂宝石般的光芒。

艾瑞巴滴一起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