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届国展篆书评委主任演讲:下次投稿注意这些

 虎晟 2019-11-13

篆书创作正迈开步伐大步前行

包俊宜

中国书协副主席、
篆书委员会主任、
十二届国展篆书评审委员会主任包俊宜
进行专题演讲
12届国展经过认真评选,己圆满落下帷幕,从篆书这个版块来看,认真梳理并及时总结篆书在12届国展中作品的数量及质量,回顾篆书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篆书这门书体,在书法艺术的整体发展中,对它的重要性认识,其现实意义相当重要。但由于文字的局限及实用的差异,篆书更具有书写纯粹性。
人们常说,篆书小众,参与者不多,从而对篆书的人员广泛性造成阻碍,这显然是似是而非的观点。这里先不谈篆书人员与参与者的众寡,单就十年来篆书的发展,我们通过这些年的书法创作来看现状。
2010年,在贵州举办了首届篆书全国展,这是几千年第一次以篆书(包抱甲骨、金文、简帛到小篆、汉篆)单一品种举办的全国性展览,收到的稿件一万零几百件,这标志着篆书有了一块自己的独自家园。
从2010至2019年,原本偏居一隅的篆书终于迎来大量的热爱者和书写者,现在要从12届国展研究和探讨当代篆书的创作现状,究竟怎么样呢?

清 吴昌硕临《石鼓文》

从来稿数量来看,篆书共5千余件。从来稿品种上看,小篆大约占65%,大篆占25%,甲骨汉简篆占10%。

从书写状态上观察,学习清代小篆在整体小篆中占60%,以李斯、李阳冰为范本学习的占约10%左右,甲骨、方笔汉篆、秦楚简篆占30%左右。

书写作者的创作经验时间,大致在5至10年之间居多。显著的是,篆书创作以应时,即参展为目的的青年作者为大多数,这也导致本届国展小篆的面目以学吴昌硕、赵之谦、吴让之为主,兼有学杨沂孙、吴大澂、徐三庚等。

最鲜明的特点,大多数参与者尤其是入选者基本功都较好,已然具备较为扎实的传统基本功,结构的把握,线条的质感,确实较之前些年拿出来的篆书作品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

而参与的作者也能沉下心来,狠狠磨练自己,这与近些年来篆书单项展,各种中青年篆书邀请展,学术展多层次举办取得的成绩密不可分。

特别此次国展中在学习经典篆书上,更显出了年青一代书家们着意研究,细心揣摩,对传统篆书尤其是清代篆书名家上狠下苦功,从形式到内涵都有长足的进境。

如写赵之谦,吴昌硕,邓石如等等,写者众多,但还不千篇一律。很多作者在书写性上都有些微发挥,局部有自己的书写想法,从而尽管写吴昌硕、赵之谦,写李斯、李阳冰,大家都写,可之中又有自己的想法注入其中。从而不落单调与重复,这在此次篆书作品展中应视为一鲜明的亮点。

另外,在甲骨文的创作中,有长有方,有流暢,有厚拙。除了注重形势的美感外,也有线条流暢与劲敛的不同处理。所有这些都彰显了本届国展篆书创作正完成一个全新飞跃的基础,这种基础的奠定为日后当代篆书的创作多元化,厚重性,及更大空间发挥带来了可靠的保证。

当代篆书创作的路子,在继承传统上是走得很好的,你很难在篆书中找到流行浅溥的书风,更没有所谓丑书的恣意表现,这不正足以说明当代篆书创作是相当正能量的吗。

清名家篆隶精粹

墨相文坊 印刷精良,笔迹清晰,精选清代名家篆隶精品,送兼毫毛笔 小程序

杨军 篆书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说了当代篆书创作的主流现状,我们也必须冷静客观地考量在篆书创作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字解读和审别能力,作为古老的书体,在当代社会,篆书己经是纯艺术的形式,实用性己不复存在,加之古文字特别是地下发掘出来的各种先秦、商周文字,更是纷纭繁复。
小篆在字形上应该是较为完整统一,书写时差误已然很小了。但甲骨,包括青铜铭文,甚至是楚简、秦简杂以篆隶相间,导致创作时很容易出现各类错别字,从而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等等。
对参展的青年作者来讲,文字学基础甚为溥弱,而估算这届参展篆书的作者,以20至40岁年龄阶段为主力军,这是篆书易有错别字的主要原因,也显得较为尴尬。
二、作者们的基本功尚未日臻成熟,可以大胆推测,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写的是聪明字,手感较好,观察体会能力较强,抓经典作品的控制力也不错。而实际书写时间则较短,三五年的基础时间,投稿参展,甚至入选了。
这在我们评选时就发现了一个奇怪而自然的现象,初评时感到作品还不错,二评时也还可以,等到评上作品了,细细揣摩,又感到有些弱,不太对劲。
统而言之,不耐看,书法创作讲究耐看二字,也就是经得起推敲,由于相当一部分作者传统功夫不到位,无论笔路、提按、结构的组合安排,都容易显出瑕疵。

清 赵之谦篆书

三、对篆书的创作缺乏整体观念,不能将一篇作品了然于胸,书法创作无论何体都应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篇首尾相顾、左牵右搭的统一能力,如果就笔画写笔画,就字写字,就很难使通篇气息统一。
在这方面,篆书作者较为普遍存在这种差距,无庸避讳,篆书的书写即难又相对简单,形势感不是很丰富,受制于传统文字的局限,结构可变性也较弱。因此在创作时,线条及结构的丰富性,变化性都难以自由扩充。
四、在字形大小的处理上,和当代各种书体非常相似的一点,即以写小字为主,写小型篆书占了来稿的大部分,大字很少。特别是很有创作状态和扎实基本功的大字就更少了,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提出的问题,更是一个下一阶段篆书展览中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大字的意义在于雄强的笔力,开张的气势,苍茫的气象和豪迈的动态,虽然大字小字只要写得好,字写得精美,都值得称颂和赞许,但气势磅礴的大字更能展示美的力量,审美价值更能撼动人心。
从12届篆书作品中,我们反复深思,并认真提出写大字的想法,应该有着它的特定意义。
篆书在当代书法前行中的展望,毋庸置疑,篆书艺术在当代书法创作中,虽然由于文字的影响或其他因素,参与篆书创作的没有楷、隶、行、草多。
但就其艺术性的前瞻审视,篆书艺术是十分值得我们重视的。甚至完全有超越古人的现实性,并最终产生突破性变化。

张荣安 篆书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篆书,尤其是大篆的创作(包括甲骨文),由于它的特定构图形式,加上图案性的参照,使得大篆金文在字形上显得丰富多姿。其笔画可以反复训练而日臻成熟,进而老辣厚重。字形的构成却非常考量作者的审美情趣及审美意识。
金文在字形变化上的多样性,其时是不逊于行草书的变化的,加之金文是伴随现代考古学的深度发掘而发展起来的重焕新生的书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二千多年沉睡在地下,距今才形成较有规模的发掘。
在百余年的时光隧道流逝的过程中,汉唐至明清基本上无有大的动响,这使写金文的大师们无法在这二千年中横空出世。好啦,现在我们当代书写篆书者独自享有这么多的珍贵历史遗迹,可以从容不迫的读帖临摹,手摹心追,给于当代人巨大的书写想象空间,这是多么难得机遇。
所有散落的珍贵古文字从构图到章法,大小错落,方圆兼备,这里面可以追寻的素材真是太丰富了。因此,没有理由不写出具有卓越视角形式感的篆书作品来,甲骨文书法的创作目前受制于线条(因为需有刀刻的线条)的单纯性。
其变化相对有较大的难度,但结构的处理依然有较大的空间。如何即遵循文字的规律,又能生动活泼地书写甲骨书法,是放在我们面前值得深入研讨实践的重大课题。
总体来说,甲骨文书法的创作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摸索,更讲究线条质感和造型的准确变化,这是一种艰难的探索。但越难越有挑战性,其美学价值就显得更高了。
小篆在清人的基础上,现代作者书写占大多数,但总体面目有单调之嫌,但恰恰在这种状态下,小篆的合并书写有了可以突破的可能。
譬如把汉篆中的方形结构用在小篆的创作中,把方笔北碑的概念融入小篆圆润的书写中。凡此种种,都能重新赋予小篆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凡篆书的创作,如何方圆搭配,长短随性,自然流畅,小情趣点缀等等,都有着值得期待的可能。
近代来楚生先生的小篆,就是对清人小篆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和重塑,在来先生的小篆创作中,轻松自如和书卷气息有着完美的结合,似媚又拙的情调不时闪耀在字形中,毫无匠气,充满生意盎然的古拙之美,是值得当今写小篆的书家们参证和学习的。
总而言之,近十年来,特别12届国展中的篆书创作正形成蓬勃向上之势。在传承传统,挖掘经典,突出个性,结合现代审美意识上不断开拓出新的局面,年青一代的书家经过不间断的磨合正茁壮成长,老中青梯队似的篆书队伍亦已形成。
篆书艺术创作的前程,繁花似锦,一派大好,相信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必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明天,这是我们热情期待并将能实现的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