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脈方講解2

 木东青 2019-11-13

顶到肺的气,中脉方里面,水气靠茯苓化解。火气呢?

地下的水和石油枯竭,相火就会离位。《素问·天元纪大论》:“相火以位,君火以明。”首选乌梅,这就是《伤寒论》厥阴篇的主方乌梅丸的道理,厥阴中化太过的相火需要乌梅敛降。乌梅性温,却能解决离位相火,这种相火可以发展为壮火食气,能烧死人的,能形成阳明实证;另外,相火离位,下焦阴阳俱损,治疗就比较困难。

我们知道邪气的来源,就能够提前截断。比方有病人反复感冒,一感冒就发烧,或者扁桃体化脓,反复感冒就不是简单的风寒、风热、燥气、暑病了,要解决他反复感冒的病根。不论他受寒或者吃燥热东西,第一个症状就是喉咙痛、发烧,在这个人身上首先出现厥阴风木直升化火,如果这个病人烧退了找你调理,第一个药就是乌梅,不能让他再发烧,给1-3克,半粒到一小粒,这个人就不怎么感冒发热了。至于感冒存在什么气就选用相应的药就可以,应该直折其火就清解,该益土就益土,该化解湿热就分消邪气,搭配出来就走出自己的医路。中医就像人生路,没有完全一致的,大家先明医理,之后就可以根据每个人禀赋和驾驭能力走出自己的医路,会驾驭乌梅、芍药甘草汤、桂枝汤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解决寒湿阴霾逆气的,国家基地总结出来的就是茯苓、泽泻、怀牛膝。高血压病、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只要符合这个病机就可以用。迷路积水,哪里来的?你去检查根本没有水,是因为这个气顶在局部,导致眩晕,把气降下来就可以了,这个气来源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茯苓、泽泻、怀牛膝就能把这个逆气降下来。

很多癌症病人,病理产物的堆积,我们称为瘀血、死血、顽痰。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半夏,用这个药的道理,大家可以这么理解,土壤很干,里面包裹着粘稠的液,一旦打开这个土壤,液体释放出来就不干了,这就是阳明的燥和太阴的湿。大家回去看历代医家的本草书,我今天讲的就是众多医家的观点糅合在一起,有部分医家认为半夏辛温燥烈,阳明燥热时不能用,但也有医家认为可以用。

我个人认为,半夏相当于挖土机,能够把坚硬的土壤打开,一旦打开,“辛以润之,致津液,通气也”,这个辛味的药能够自然而然化生出需要的滋润的气,然后津液就出来了,津液一旦出来,气息就流通了。不是说很黄的痰就不能用半夏,我们用大小柴胡汤都用半夏,治疗急性胰腺炎、肝癌晚期发热都用大柴胡汤,一旦把它打开就好了。大家慢慢在临床中体会,用和不用半夏差好远。尤其是打开胸部气结的时候,心肺居于上焦,但开合枢中阳明主阖,人体的前面都属于阳明,不仅仅是阳明经循行部位,两条阳明经只是这个气最典型的流动的路径而已,所以仅叫经,不能涵盖阳明的全部概念。阳明是非常大的概念,《伤寒论》从太阳到厥阴,再回到太阳,指的是整个天地自然宇宙生命万物总的规律的概括,落在人这个物种的症状上,用几个症状掐死病机,再给出相应的方药。这就是脚踏实地回到临床。

如果有阳明伏热,很多癌症病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不一定会高烧的,阳明经的伏热是用石膏,腑的伏热是大黄,这样用药后病人开始觉得松了,痰咯出来了,气能够吸进去一些了,气结打开之后大小便就通了,胃口改善,睡眠也改善,也可以平躺了,这是治疗大病的方法。

我估计肺心病、哮喘在香港更多,很多时候就得这样用,但这些机理是靠你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关键是你对病人的症状是否能够想到背后的病机,认识到就会用上这些药。就像我刚刚讲,反复发烧的用乌梅,如果太酸,记住要给足土气。

所有的酸味药都是归到东方,东方属木,木怎么生存的呢,看我们如何治理环境就明白。今天我们去了慈山寺,就明白我们可以建设一个新的环境,完全是建设出来的,有了那么多的树木整个环境就不一样了。这个木是靠土来载的,抽动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自闭症,所有这一类的,并不是直接把木定住,而是靠土来承载,给足土气,木就扎根了。

土还有一个自然规律,我们总认为脚底下是地,天空是天,如果下到山脚下,山脚才是地,这里又是天,是相对的。天地就是乾坤两卦,坤卦对应土,《气交变大论》中提到,人在天地中,现代天文知识告诉我们是在地球表面,到宇宙还有大气层,如果到太空,就看不到我们了,太渺小。这个土跟天之间的关系,中医形象将天比喻为一轮红日,对应的就是阳,六气对应的是火,火与土一化合变成了万物,也就是火生土、土伏火的关系,我们叫坎卦。每一个人都是先天坎卦的体现,是看不到的,如果生病了,就要想到坎卦不够了,我们叫做元气,元气不够了我们就要解决火土的关系,在火生土的同时土伏火,不要把土烧焦了。

像这种情况下,乌梅的使用一定要有足够的土气,有足够的土气,既有土载木又有土伏火,就能掐断反复感冒的源头,哮喘就慢慢不喘了,大家在临床中去实践。

中脉很重要,这样理解茯苓的话,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就提出,茯苓理先天之元气,不是直接给先天元气,但能够理先天元气。除了我们自己之外,谁也给不了我们先天元气,如果可以补,那我有钱啊,是不是虫草整斤整斤,肾精就可以就出来了呢?不是这个道理。

大家慢慢理解后世医家的对茯苓的运用,温病大家提出“利小便而通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