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增长,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目标,大力弘扬孝昌精神,牢牢把握“三维纲要”,大力推进“五县战略”,深入推进第三次创业,加快建设“六个孝昌”,全县经济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 一、孝昌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情况 2016年5月4日,省县域经济评价考核办公室公布了最新的考核结果,孝昌县2015年度县域经济综合指数为42.44,在全省29个三类县中位居第18位,比2014年度进2位。 (一) 指标排位情况 在七个大类指标中,排名前15的指标三个,排名20以后的指标两个。其中经济总量指标第13位,人均指标第12位,结构指标第25位,绿色发展指标第23位,速度指标第19位,后劲指标第10位,社会指标第18位。 在41个分项指标中,有13个分项指标居三类县前10位,9个指标位居20位之后。 ——位居三类县前10位的指标分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速度(第4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6位),就 业综合指数(第6位),互联网宽带(4M及以上速度)接入用户普及率升降幅度(第6位),氨氮排放量削减指数(第6位),招商引资(含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第6位),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削减指数(第7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指数(第9位),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第10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第10位),城镇化率升降幅度(第10位),信用环境评价指数(第10位)。 ——位居三类县20位之后的指标分别是:互联网宽带(4M及以上速度)接入用户普及率(第20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第25位),单位GDP地耗下降率(第26位),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第26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第27位),森林覆盖率(第29位),森林蓄积量(第29位),地方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第29位),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第29位)。 (二)指标位次进退情况 在七个大类指标中,实现“四进两平一退”。其中经济总量指标比上年退1位,人均指标与上年持平,结构指标比上年进1位,绿色发展指标比上年进2位,速度指标比上年进10位,后劲指标比上年进2位,社会指标与上年持平。 在41个分项指标中,是“19进11平11退”,进步10个位次以上的指标有9项,下滑5个位次以上的指标有4项。 ——进步10个位次以上的指标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速度(进25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进25位),就业综合指数(进20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进18位),城镇化率升降幅度(进18位),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削减指数(进1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进1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进12位),互联网宽带(4M及以上速度)接入用户普及率升降幅度(进10位)。 ——下滑5个位次以上的指标分别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退5位),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升降幅度(退6位),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退8位),万元GDP能耗降低率(退15位)。 二、孝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015年29个三类县市综合指数得分排序中,有10个县市位次与上年持平,9个进位,10个退位。 三类29个县市整体实力悬殊较大,排名第1位的得分是最后1位得分的2.6倍,29个县市中只有12个县市得分超过平均分。但是排位中游的县市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排名14位至18位间的5个县市之间综合指数得分的分差均不到1分。 而孝昌去年能够进位,得益于后劲指标、人均指标优势能够保持,速度指标大幅度进位,为总体进位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结构不优、绿色发展滞后、总量不大、社会指标靠后仍是孝昌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也是今后突破的方向。 (一)优势:总量提高、潜力提升、人均较高、速度较快 1、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整体水平进步明显 孝昌县综合得分42.44分,略低于29个三类县市平均得分(45.97分),但与2014年相比,综合得分进两位,与平均分的差距由2014年的8.8缩小到3.53(2014年综合得分37.27,三类县市平均得分46.07)。与前一名的距离缩小,与后一名的距离拉开,竞争力大幅度提升。7个大类指标与三类县市平均规模比“3高4低”:总量、人均、后劲三个大类指标超过平均水平,速度、结构、绿色发展、社会四个大类指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速度指标(9.56分)只是略低于平均水平(10.27分)。 2、后劲指标稳中有进,竞争潜力大幅提升 后劲指标只有2项占8分,孝昌县得5.31,大幅高于29个三类县市平均得分4.01,排第10位,是7个大类指标中排位最靠前的指标,为综合排名进位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其分项指标招商引资(含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居第6位、进3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居第13位、进2位,对总体进位的拉动作用较大。 3、人均指标优势明显,分项位次基本靠前 人均指标3项占11分,孝昌县得4.28分,高于平均水平3.87分,排第12位。其分项指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12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6位、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居第14位。 4、发展速度进入新常态 速度指标8项占19分,孝昌县得9.56,排第19位,较上年进10位。分项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速度20.34%,居第4位、进25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1.9%,居第3位、进25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9.44%,居第10位、进18位,为总体进位做出了较大贡献,优势需要继续保持。 (二)劣势:结构不优、绿色发展滞后 1、经济结构不优,产业亟待调整 结构指标是孝昌县七大类指标中排名最靠后的指标,在三类县中排第25位。一是地方税收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贡献较低。2015年地方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仅为60.12%,在29个三类县市中排倒数第一,比上年退2位,低于大悟0.12个百分点。二是农产品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仅为38.14%,低于大悟8.25个百分点,在29个三类县市中排倒数第二。 2、绿色发展滞后,环境损害较大 绿色发展指标在三类县中排第23位,也相对靠后。其分项指标中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在三类县中排名倒数第一,单位GDP地耗降低率排名倒数第四,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与上年相比退15位。 三、对孝昌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纵向比较,2015年孝昌县41项分项指标中,多数都在进位,横向与其他三类县市比较,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也很突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县域经济竞争,我们应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认识孝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找准孝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促进县域经济稳步增长。 (一)抢抓机遇,推进城市整体发展 抢抓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发展机遇,结合孝昌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步伐,提高大别山老区发展水平。 一要积极同上级部门沟通衔接,将国家的发展政策落到实处。利用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商贸物流等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的整体层次。 二要加强创新、鼓励创业,提高城市发展后劲。大幅度推进科研创新,通过人才引进、外出学习、委托培训等方式提高人才素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生态循环、集种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发展新模式。利用孝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旅客周末到原生态乡村观光后,到农家品尝到绿色美食,发展有孝昌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在带动经济增长同时又保护了环境。 二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扩规、提档、升级,做粗做长农业发展产业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扩大食品医药、粮食储藏、果茶等再加工、深加工规模,优先发展“品牌农业”,扩宽农产品产销渠道,全面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壮大有我县特色的苗木花卉产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大做强苗木花卉产业,使之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通过技术引进、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苗农技术水平,拓宽苗木花卉销售市场占有率,使低、中、高端市场市场占有率同步推进。 (三)大力发展工业,增强经济实力 一要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确保引进内资、利用外资有实质性飞跃,建成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规模企业,利用孝昌资源优势,加大培育整合力度,使之逐渐发展成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要加快产业园建设步伐,夯实园区建设水平,提高政府为企业服务水准。对于我县现有企业,通过人才引进、资本扶持、税费减免、加大科研投入等措施,做强骨干企业,做精小微企业,做优企业群体,不断提高我县新型工业发展水平。 (四)促进社会民生发展,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加大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廉租房等方面的投资,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为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实惠、更加贴心的服务。 二是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及本地就业岗位,使群众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面参保登记,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五项社保”参保覆盖面,要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医疗救助、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 四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食药市场监管、信访维稳等工作,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全县社会大局稳定,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让群众吃的放心、行的安心、活得开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