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 运|陈寅恪诗作在抗战前后的发表情况

 圆角望 2019-11-14

陈寅恪诗作在抗战前后的发表情况

周 运


(《陈寅恪诗笺释》)

对于陈寅恪诗词的发表情况以及最初刊登的报刊,胡文辉在《陈寅恪诗笺释》里已经有所研究并指明了出处。三联版《陈寅恪集》的编者主要注出陈寅恪诗的写作时间与地点(主要依赖吴宓日记等相关记载),而卞僧慧在陈寅恪年谱里给出了《辛未九一八事变后,刘宏度自沈阳来北平,既相见后,即偕游北海天王堂》等诗的发表出处。(1)不过有些诗,未见注明发表情况。这里利用手里积存的一些资料,对其中一些诗的发表情况,做一个简单介绍。

陈寅恪的诗词,大多依靠朋友与同事间的口耳相传。(2)拿出来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并不多。除了在北平时发表在天津《大公报》上的几首外(3),其余大多发表于居停成都的时期。另有几首发表于上海的报纸。

成都《新民报晚刊》1945年8月18日刊出陈仲子的诗作:陈寅恪教授患眼几一载今始往问之

喜君天还读书眼,竹外绳床卧养真。

遗世才流老掌故,隔尘席上握儒珍。

文昌穷瞎漫吟句,孔子如盲空泣麟。

造物拘拘何足计,风光较与锦江滣。

(君所居临江锦江有园林之胜)(4)

8月8日陈寅恪就开始准备出国的事,陈仲子应该是为此探望并送行。

成都《新民报日刊》9月3日《雄辩》副刊的《庆祝胜利特辑》刊出陈寅恪与吴宓的诗作:

喜心题句二首

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

陈寅恪

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乡贺监病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丁丑八月先君卧病北平弥留时犹问外传马场之捷确否)。

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日本投降抗战结束赋成一首

吴 宓

东西齐奏凯,寰宇战云终。

戎首原无倖,天心本至公。

及兹宜戒懼,举世尚贪功。

   归去吾何往,悲欢异众同。(5)

而《新民报日刊》11月8日刊出吴宓诗作:

己卯端阳饯别陈寅恪兄赴英讲学。

国殇哀郢已千年,内美修能等弃捐。

泽畔行吟犹楚地,云中飞祸尽胡天。(昆明时多空袭。)

朱颜明烛(用黄晦闻师诗意)依依泪,乱世衰身渺渺缘。

辽海传经非左计,端居愁与俗周旋。

无题(二十八年)

一世闲情抛弃难,落花风雨正春残。

悽悽尚惹流莺妬,栩栩空思梦蝶欢。

槛外长怜身独立,梦中时共月团圝。

  云间青鸟无消息,织绵文成祇自看。(6)

第一首诗是为陈寅恪饯行之作。吴诗又题为《己卯端阳,昆明海棠春,饯别陈寅恪兄赴英讲学》。(7)

该报11月10日刊出燕大法学院长兼政治系主任吴其玉《奉和陈寅恪先生闻捷有感》:

捷音何幸得先知,雨歇秋城日暮时。

陡觉江山添壮丽,从兹汉虏别兴衰。

还乡欲借长房术,待旦高歌子美诗。

  北望燕云神向往,八年世事不胜悲。(8)

此诗是奉和陈寅恪诗作《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有人曾记述8月10日夜间得知日本投降消息的华西坝:

全城漆黑的黑夜,……忽然,人声鼎沸,爆竹响成一片,远近劈啪,似是大年夜出行前的一瞬。多少人不约而同地高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

大人抢着买号外,用火把手电筒照着阅着,看了一遍又一遍。小孩欢呼跳跃,大人燃起火把,自由地组成行列,在街上游行。

鼓声钟声锣声人声,夹杂着很大的炮声,冲破凉夜的寂静。红白二色的照明弹,在城楼上面间歇地打着。登楼远望,这漆黑的大城,活跃着几十万颗欢畅欣喜的童心。(楷林)(9)

对比吴宓8月10日记:“约9:00,喧传日本已无条件投降(新民报社布告),全市欣动,到处闻爆竹及大炮声,文庙燕大诸生,亦竞撞钟、燃爆竹,并喧呼歌唱,至夜半始息。宓遂失眠。”(10)看来当晚,因为陈睡得早,完全没有被外面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所吵醒,而且家人也没有叫醒他,所以他到第二天早起才知道消息,并立即作诗庆贺。(11)

然后该报又于11月15日刊出陈寅恪的《病榻》一诗:

乙酉春患目疾,闭置病室,偶见海棠一枝,忆北平清华园寓中,曾手植此花,今不知如何矣。

今年病榻更无春,独对繁枝一怅神。

世上已枯流泪眼,天涯宁有惜花人!

雨过锦里愁泥重,(杜工部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酒醒黄州讶酒新。(苏东坡咏定惠院海棠: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梦里旧京何处所,青阳如海隔兵尘。(尔雅:春曰青阳。)

此诗与现行陈寅恪诗集的标题与字句不同,(12)而与吴宓钞稿题名与字句相同。而且其中的小注,现诗集里没有,可以据此增补。

11月27日该报又刊出陈寅恪《乙酉二月十四日目疾久不愈感赋》:

天其废我是耶非,叹息苌弘强欲违。

撰述自惭甘弃失,妻儿何托任寒饥。

西浮瀛海言空许,北望幽燕骨待归

(先君柩暂厝北平待归葬西湖)。

弹指八年多少恨,蔡威唯有血霑衣。

此诗标题诗集作《目疾久不愈书恨》,而与吴宓钞稿诗题及诗句相同。(13)

该报11月29日发表陈寅恪的《甲申人日谒杜工部祠》:

新祠故宅总伤情,沧海能来奠一觥。

千古文章孤愤在,初春节物万愁生。

风骚薄命呼真宰,离乱余年望太平。

归倚小车心似醉,晚烟哀角满江城。

此诗作于1944年1月31日,诗集题作:《甲戌人日谒杜工部祠》,编者注:“录自作者初失明时手迹。‘甲戌’疑为‘甲申’之误。”(14)《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一书里附有此诗手迹图片,图注说明:“陈寅恪失明后铅笔所书:他人加写毛笔所书‘甲戌’为‘甲申’之误。”(15)以后者所说为是,有报纸发表的标题为依据,就是他人抄错所致。

该报12月19日最后发表陈寅恪的《咏梅》:

乱眼繁枝照梦痕,寻芳西出忆都门。

金犊旧游迷紫陌,玉龙哀曲怨黄昏。

花光坐恼乡关思,烛烬能温儿女魂。

    绝代吴姝愁更好,天涯心赏几人存。(16)

这是陈氏1919年3月所写的一首旧作。

因此可以判断,《新民报日刊》所刊出的这几首陈氏诗作,应该是编辑得自吴宓的钞稿抄录,所以诗题与诗句才会与吴存稿相同。也是最初的稿本。(17)

另外据李钟湘《西南联大始末记》:

记得胜利之后,成都某一家报纸,刊登先生一首七律: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竹门松菊家何在,且认他乡作故乡。

这真是一首好诗,令人低徊哦吟,伤感不已。可惜陈寅恪教授在联大仅一年,即因健康关系而他去。(18)

这首诗应该就是刊登于成都《新民报日刊》,既然是8月10日之后,而查现在国图的成都《新民报日刊》缩微胶卷缺少1945年如下各期:8月14、17、30-31;9月1、5、14、18、21;10月4、7、9-11、24-25、27-29;11月1-5、9、28;12月2、4-7、9-12、14、23、28-31几期,陈寅恪这首《忆故居并序》应该就刊载于其中某期。

而战后,上海《东南日报》1947年7月29日又刊出陈寅恪诗作:

听说水浒新传后客有述近闻者感赋

谁缔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涕纵横。

花门久已留胡马,柳塞翻教拔汉旌。

妖乱豫么同有罪,战和飞桧两无成。

梦华一录难重读,莫遣遗民说汴京。

浅草平场

浅草平场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

雷奔乍过浮香雾,电笑微闻送晚风。

酒困不妨胡舞乱,花娇弥觉汉妆浓,

    谁知万国同欢地,却在山河破碎中。(19)

据诗集编者注,第一首“吴宓钞稿题作《乙酉七月七日听读水浒新传后闻客谈近事感赋》”,吴稿第一句作“谁结宣和海上盟”;而第二首诗集题为《咏成都华西坝》,第一句为“浅草方场广陌通”,编者注:“吴宓钞稿题作《华西坝》”,吴稿第一句与报纸同。(20)《浅草平场》应该是第二首的最初题目。而且报纸诗作的原稿应该得自陈寅恪本人。

该报8月9日又刊出陈寅恪《昆明旧作 二首》

照影湖边驻小车,新装依约想京华。

短围貂帔称腰细,密卷螺云映额斜。

赤县尘昏人换世,翠湖春好燕移家。

昆明残劫灰飞尽,聊与胡僧话落花。

风物依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昇平。

桥边灯影犹明灭,楼上歌声杂醉酲。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21)

第一首诗集题作《昆明翠湖书所见》(乙卯春作),第三句与唐筼钞稿相同。第二首题作《蒙自南湖》(戊寅夏作),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与诗集微有不同(22)。据此异文,应该是另一个不同版本。

[作者简介] 周运(1974-),男,独立学者(北京 1000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