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三驾马车1966 2019-11-14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听课随想

1.

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青年教师,常有一种卖弄所学知识的冲动,而所讲的这些知识与眼前的课堂教学相距甚远,距学生的知识结构相距甚远。本质上,这是因为青年老师还不懂得怎样科学地定位教什么

2.

低效课堂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是的,不明!教师自己如果还停留在把所遇到的难题不分青红皂白一古脑儿地讲给学生的时候,或者把教材上现成的内容全部复述给学生的时候,这样的课堂教学事实上还没有开始,也不应该开始。

3.

如果说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的话,那么好的板书就是它的提纲。潦草、零乱的板书,折射的不只是教师教风的马虎、随意,还折射了教师自身思维的不清晰、不严谨,而这恰是课堂教学的大敌。

4.

我们每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我们之所以明确规定一堂课上老师所有讲授的时间一律不得超过20分钟,这其实是一种多余的或者叫无奈之举。因为,从学生接受心理来说,教师每一分钟的讲解,学生都需要两倍、三倍甚至五倍的时间来思考、咀嚼、吸收、内化,也就是说,课堂上用且仅用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解,这应该是教师教学的自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关注学生学习起点的自觉,有关注学生接受过程和效果的自觉。

5.

讲得太浅、太难、太细、太多、太滥,这都是课堂教学中“教什么不明确、不科学之故。教什么要切实从学生的学情中得出: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自己能懂的不教,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后能懂的不教,半数学生能懂的不教,教了后多数学生还不懂的不教。

如果教师经常这样来反思自己的,就会发现,在某个学段漫长的教学时间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更轻松、更好地掌握教材,细化到每一节课上,实在没有多少值得大讲特讲的内容。

6.

听课当然首选听原生态的课。因为这样的课更真实,不虚假;常态化,不变态;有瑕疵,不完美。如果教师彼此之间经常听常态课,还会彼此产生督促作用,让每个教师在备课时始终都认真对待而非懈怠应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不能、不敢磨课了,相反,每节常态课都需要教师全力以赴地磨课,天天如此,堂堂如此,这也是一种原生态,更是一种常态。也正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态度的差异,才导致了每个教师的所谓原生态的课的优劣有了巨大差异。那些看起来只用了半个小时的准备就讲出了漂亮的原生态课的教师,并非没有“磨课”,并非没有作秀,而是他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在“磨课”,始终在作秀,当他厚积薄发的时候,高水准的所谓作秀早已成为他的一种本色当行了。

7.

课堂上教师的目光要明亮,要注视学生的神情,要和学生的目光交流,这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也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如果教师的目光习惯于盯着教案、讲桌、天花板、地板、黑板自顾自地叙述讲解的话,那就说明教师的备课还远没有到位,教师的教学功力还有待提高。自信和熟练的课堂教学是这样的:教师不是在紧张地关注着自己所讲的内容,而是在从容、机敏地密切关注着自己所讲的内容在学生思维、情感深处引发的回响。

8.

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是一个完全的、完整的人,也就是说,他不只是带着他准备好的答案走上讲台的,而是带着他的衣着、表情、手势、语气、情感、思想走上讲台的。所谓好课,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呈现一个在多个方面都可以引领学生的完整的、优美的人的形象而绝不只是结论本身。

9.

教师讲课的声音很有讲究:不能过高,过高则抑制学生的思维,又干扰邻班的教学;不能过低,过低则增加后排学生听课的困难;尤其不能过平,过平则麻木学生的思维。抑扬顿挫,缓疾得当,饱含激情,这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的讲课声音。

10.

不少高中生在写作时不习惯规范地写句号,而是直接用笔在纸上戳个小点,像数学中的小数点,也像英语中的句号。查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语文教师自身不能规范地使用,也不能要求学生规范地使用;二是学生每天书写理科和英语作业的量远远大于语文作业量,使用小圆点的机会百倍于语文中使用句号;三是太多的老师在太多的时候在板书时习惯于用粉笔“砰砰砰”地在黑板上不断地戳了许多根本不必用也不应该用的小圆点,给学生以强烈的、反复的不良示范。良好的规范和细节因此极难形成。

2016.11.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