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的时候,住在一座寺里。 流庆寺主殿(阁楼)。同学拍的,忘了是哪年,约摸是一己?年。 学校分给我们班的宿舍是阁楼后面的一个大殿。大殿座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改成宿舍后,原本的门被封死,重新在东北和西南各开一个小门。并在室内中央,砌了一堵南北向的砖墙,直顶房梁,把殿内分作两个宿舍。 从阁楼上望下去,我班的宿舍。我曾住在图中右侧的窗户边,三年。 这座大殿在我们之前住过多少届学长,我不是很清楚。但在我们之后,怕是再没有学弟住过。因为大约在我们初三那年,它已经歪向一边,半倒不倒。那个时候的人都心大。学校没急着安排我们搬出去(也确实没有地方可搬),只是用一根大圆木,在西侧顶着,简单地修了修,撑到我们毕业。依稀记得有几次,路过那根拼命为我们撑房的圆木时,我摸了它,心中还憨憨傻傻地生出了不少英雄的想法。 寺,现在还在,但约摸已经破败的不成样子。大约是因为它建在镇边上的西张村,我们那地方的人都叫它“西张寺”。 它在我出生之前,就改了用途,变成了学堂。它肚子里的佛像和和尚,什么时候出走的?到了哪里去?我都不知道。据母亲回忆说,我二姨上学的时候就曾住在寺里的和尚洞里,那是大概一九六几年的事了。百度和其他资料上说它,原本名叫“报德祠”,传说是高祖李渊为了报答秦琼的搭救之恩而建的。唐初更名为“报德寺”,到宋时改名为流庆寺,经历唐、宋、金、明、清,一千多年,到了现在。 它的主殿是一座阁楼,上下两层。上一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大我三岁的哥哥还曾上去过,我没有。下层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我进去过好多次。因有一段时间,在它里边入驻了一个小卖部。我兜里没什么钱,本来不至于去那么多次。只因有次偶遇我的表哥,他给我买了一只冰棍,于是我便总进去转转,碰碰运气…… 唉,想想,我有好多年没再见过它了。 中国的传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彻底地打碎。片片块块,好的坏的撒落一地,四面八方,哪儿都是:在文字里,在古董上,在各地的古迹中,在一些人的心坎上…… 对于寺庙,我的心坎上总有些莫名的神秘的浪漫的情愫。小的时候百无禁忌,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二十岁上下,忌讳它们,不进不拜,敬而远之;现在三十来岁,遇着了,总要进去看看。 看看它门旁的对联,看看它墙上的字画,看看它殿中稳坐的神佛,看看它大殿檐角咬合的木结构,看看它佛塔边惊鸟的小铃铛…… 我大大小小,去过不少座寺庙,每每踩在它们大殿正门的门槛上,总有些恍恍惚惚。仿佛见先世先代的僧侣与信徒们出出进进,从我活着的身体走过,留在我心上一些印记。我写些东西发在网上,遥想着,这些文字,会在后世的人心上,留下些什么东西呢? 2019年11月14日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