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表记》诗解1君子慎敬

 琴诗书画情 2019-11-14



《礼记.表记》诗解1君子慎敬

题文诗:

君子真情,真情无形,至隐而显,不矜而庄,

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君子自慎,如履薄冰,

不失于足,其貌足畏,不失于色,其色足惮,

不失于口,其言足信.心存敬忌,外而至恭,

罔有择言,加之在躬.礼盛袭敬,不盛裼敬,

两不相因,民毋相渎;祭之极敬,不继以乐;

朝之极辨,不继以倦.君子真诚,慎以辟祸,

笃以不困,恭以远耻.君子庄敬,戒慎日强,

不以一日,躬儳轻贱;小人淫恣,安肆日偷,

苟且萎靡,如不终日.斋戒祭祀,以事鬼神,

择日见君,恐民不敬.递相轻狎,侮慢相侵,

恭敬心失,死焉不畏.无辞不接,无礼不见;

文辞表意,礼尚往来,通情达意,民毋相亵.

全文: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分段释解: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郑玄注: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此孔子行应聘诸侯,莫能用己,心厌倦之辞也。矜,谓自尊大也。厉,谓严颜色。矜,居陵反。应,应对之应。己音纪。厌,於艳反。
  [疏]“子言”至“而信”。正义曰:此一篇总论君子及小人为行之本,并论虞、夏、殷、周质文之异,又论为臣事君之道,各依文解之。称“子言之”,凡有八所。皇氏云:“皆是发端起义,事之头首,记者详之,故称'子言之’。若於'子言之’下更广开其事,或曲说其理,则直称'子曰’。”今检上下体例,或如皇氏之言。今依用之。此一节是孔子应聘诸国,莫能用己,心有厌倦而为此辞。讬之“君子”,所以自明其德。“归乎”者,於时孔子身在他国,不被任用,故称“归乎”。“君子隐而显”者,君子身虽幽隐而道德潜通,声名显著,故云“隐而显”也。“不矜而庄”者,矜,谓自尊大;庄,敬也。言不自尊大而人尊敬也。“不厉而威”者,常行仁义道德,不自严厉而人威服也。“不言而信”者,不须出言而人体信,以其积德咸通,故所致如此。此皆夫子自道己德而然,但假诸君子。注“此孔”至“辞也”。正义曰:知此是“应聘诸侯,莫能用己,心厌倦之辞”者,以发首云“归乎”,是从他国欲归於鲁,犹若《论语》云:“子在陈,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云是其不用而辞归也。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郑玄注: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失,谓失其容止之节也。《玉藻》曰:“足容重,色容庄,口容止。”惮,大旦反。《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甫刑》,《尚书》篇名。忌之言戒也。言己外敬而心戒慎,则无有可择之言加於身也。
  [疏]“子曰”至“在躬”。正义曰:此一经广明君子之德,亦夫子窃自言也。“不失足於人”者,“足容重”,不失此足之容仪,而作夸毗进退於众人也。“不失色於人”者,色容须矜庄,不失此色之容仪,而作籧篨戚施於众人也。“不失口於人”者,口容须安止,不失此口之容仪,而作谄私曲媚於众人也。“是故”至“足信也”,此皆覆结上文。“《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者,《甫刑》,《尚书》篇名《吕刑》也。甫侯为穆王说刑,故称“《甫刑》”。忌,戒也。罔,无也。言己外貌恭敬,心能戒忌,而无有可择去之言在於躬也。今君子之德亦能如此,故引《甫刑》以结之,证君子无可择去之言,则上云“言足信”是也。然则敬之与忌,则是君子貌足畏、色足惮也。


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裼袭,思历反,下音习。毋音无,下同。渎,大木反。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极,犹尽也。辨,分别政事也。《祭义》曰:“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乐音洛,注同,又音岳。朝,直遥反,下注“朝聘”同。倦,本又作勌,其眷反。别,彼列反。已音以。
  [疏]“子曰”至“以倦”。正义曰:以前经云君子“貌足畏,色足惮”,故此经云“毋相渎”,即是可惮之事也。“裼袭之不相因也”者,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若始末恒裼袭,是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亵渎,使礼相变革也。注“礼盛”至“是也”。正义曰:案《聘礼》宾初行聘时则袭,故《聘礼》云“宾袭执圭”是也。至聘讫受享之时,宾裼,奉束帛加璧行享。聘为礼盛,故袭;享为礼不盛,故裼。聘时有玉,故云“执玉”也。《玉藻》曰“执玉龟袭”,故云“之属”也。案行享执璧,璧亦是玉,於时裼衣,而云“以袭执玉龟”者,但享时虽执璧,以璧致享,比聘时执玉为轻,故享虽有璧而裼也。又宾介自相授玉之时,介礼轻,裼而执圭以受宾;宾礼重,则袭而后受圭。是宾之与介,亦裼袭不相因,故《聘礼》云“上介不袭执圭,屈缫授宾,宾袭执圭”是也。“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正义曰:以前经“毋相渎”,故此经明行敬之时,不可以乐、倦也。极,尽也。言祭祀极尽於敬,不可以终末继之以乐而不敬,言朝礼极尽於分别政事,不可以终末继之以解惓而不分别也。注“祭义”至“必哀”。正义曰:引之者,证明此经不可继之以乐之事也。
经文】 
子言之:“归乎! 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 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 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 躬。’”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子曰:“祭极 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今注】 
①归乎:“归乎”以下四句是孔子周游各国,诸侯莫能用,心厌倦而讲的 话。②《甫刑》:《尚书》篇名,也称《吕刑》。③不相因:因,因循。不相因, 不能照样做。行礼时穿衣服,有时以裼为敬,有时又以袭为敬,所以说不相 因。 
【今译】 
孔子说:“回去吧! 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即使隐身山野,他的名 声也会远扬的;不必故作矜持之态,而神色却自然庄重;不必声色 严厉,而威仪却自然使人敬畏;不必多说话,却自然会得到别人的 信任。”孔子说:“德行高尚的君子,对人的一举一动没有不得体的 地方,对人的一颦一笑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一言一语也没有 失礼的地方。所以君子的仪容足以使人敬畏,颜色足以使人惊惧, 言语足以取得别人的信任。《甫刑》说:'外表恭敬,内心戒惧,要使 别人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一点可以挑剔的话。’”孔子说:“在行礼中, 有时以露出裼衣为敬,有时以掩着上衣不露裼衣为敬,不能照样 做,这样是为了使人民不彼此亵渎。”孔子说:“祭祀要尽量表达敬 意,虽有宴飨,但不能以欢乐为终止,而失去敬意;朝廷上的事一定 要尽力处理好,虽然烦劳,但不能因疲倦而最后草草了事。”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郑玄注: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揜,恭以远耻。”笃,厚也。揜,犹困迫也。辟音避。揜,於检反。远,于万反。
  [疏]“子曰”至“远耻”。正义曰:“慎以辟祸”者,言君子恒须谨慎以辟祸患也。“笃以不揜”者,笃,厚也;揜,谓困迫也。言君子笃厚行於善道,不使揜而而被困迫也。言“恭以远耻”者,又能恭敬而远耻辱也。
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郑玄注: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肆,犹放恣也。偷,苟且也。肆或为“亵”。日强,上人实反,下同;下其良反。肆音四。偷,他侯反,注同。恣,咨嗣反。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儳焉”,可轻贱之貌也。“如不终日”,言人而无礼,死无时。儳,徐在鉴反,又仕鉴反,轻贱貌。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择日月以见君”,谓臣在邑竟者。齐,侧皆反。见,贤遍反,注同。竟音境。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忕於无敬心也。狎,下甲反,习也。侮,亡甫反。忕,时世反,又时设反。
  [疏]“子曰”至“畏也”。正义曰:此经又广明恭敬之事,言君子之人,恒能庄敬,故德业日强。“安肆日偷”者,肆,谓放恣;偷,谓苟且。言小人安乐放恣,则其情性日为苟且。经不云“小人”,文不具也。“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者,儳,可轻贱之貌。言君子则常行善道,不以一日之间使其身儳焉可轻贱,如小人不能终竟一日也。言不得长久也。若小人恒为无礼,使其身可轻贱,死期促近,不能终竟一日也注“择日月以见君,谓臣在邑竟者”。正义曰:知者,以其经云“择日月以见君”,若朝廷之臣则每日朝君,何得云“择日月”?据此故知邑竟,或择日出使在外,或食邑别都,见君之时,须“择日月”也。“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正义曰:前经明君子恒能行恭敬,此明小人唯好狎侮。言小人递相轻狎,侮慢相侵,虽有死焉祸害而不知畏惧也,以其“忕於无敬心”故也。言数为无恭敬之心,好相狎侮,故至於死焉而不知畏惧也。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郑玄注: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辞,所以通情也。礼,谓挚也。《春秋传》曰:古者诸侯有朝聘之事,“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也。亵,息列反。挚音至,本亦作贽。《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渎之言亵也。筮市制反。三息暂反。又如字。
  [疏]“子曰”至“不告”。正义曰:前明小人狎侮至於死亡。此明君子无相亵渎。“无辞不相接”者,言朝聘会聚之时,必有言辞以通情意。若无言辞,则不得相交接也。“无礼不相见”者,礼,谓贽币也,贽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所以然者,欲民之无相亵渎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者,此《易·蒙》卦辞。《蒙》卦,坎下艮上,“艮”为山,“坎”为水,山下出泉,是物之蒙昧童蒙之象也。筮,问也。言童蒙初来问师,师则告之。若再三来问,是为亵渎。问既亵渎,师则不复告之。引者,证无相亵渎之义也。

【经文】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子曰:“君子庄敬 自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子曰: “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子曰:“狎侮,死 焉而不畏也。”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 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今注】 
①儳焉:儳然。散乱而无所检束。②齐(zhāi):通“斋”,斋戒。③这 三句是《易经·蒙卦》辞。 
【今译】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用行为谨慎来避免祸患,用修养笃厚 来解除困迫,用恭敬待人来避免耻辱。”孔子说:“君子总是庄重恭 敬,所以意志一天比一天强;小人总是安乐淫逸,所以才一天比一 天苟且委靡。君子绝不会使自己的身心有一天无所检束,如同小 人那样好像担心无法过完一天的样子。”孔子说:“斋戒然后奉祀鬼 神,挑选日子去朝见君主,这样做,是因为担心人民失去恭敬之 心。”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轻狎侮慢而失去庄重恭敬之心,那 么即使用'死’来威胁下民,下民也不会因此而畏惧的。”孔子说: “朝聘聚会的时候,如果没有用言辞来互通情意,就不能互相交接; 如果没有用见面礼来表达自己的真诚的感情,就不能相见。这样 做,就是要使人民不要相互亵渎。《易经》上说:'第一次筮占,是示 凶吉的,但第二次问、第三次问,就变成亵渎了。既然亵渎了,就不 再示吉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