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对于大家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就多次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通过诵读,可以掌握朗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够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情感与意境,还可以不断提高个人的欣赏品位。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此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以为,除了课内的诵读,还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外。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到校园里、社区里、电台里、舞台上、自然中……尤其是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今天,让孩子们去诵读经典,去感受国学,去提升自我,去传承文化。而这与《课标》中所强调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又可以合而为一。“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将诵读国学经典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不仅仅只是教学地点的一个转换,更不是教学方式上的一种噱头。它将是强强联合,是将“葡萄美酒”倒入了“夜光杯”,是一种绝佳搭配,自然也能产生绝美的味道。现在的学生,最爱看的不是书,而是手机、电脑。要想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书籍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尤其是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所以,需要在电子产品和书籍之间搭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诵读欣赏”。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着一大批这方面的媒体资源,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一起读吧”等等。所读的,无论是成语、诗词还是书信、散文,都是国学中的精品。这样的一批经典栏目,实际上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学生家庭中的一些成员也会抽时间观看,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观看习惯,断断续续,一晃而过,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因此,我们对观看上述节目做了一些硬性规定,在指定观赏的同时布置一定的附加任务,并集中进行分享反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把这样的欣赏放到了课后,做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受到了学生们极大的喜爱。于是,吃饭后、睡觉前、休息日,很多零碎的时间被利用起来。学生们与大师、名篇相伴,陶醉于美读欣赏中,不知不觉地耳濡目染,随口也就开始了诵读。就这样,诵读融入了生活,国学成了像空气一样的自然存在。当然,“诵读欣赏”只是一种形式,我们是要在它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诵读欣赏水平,将学生巧妙地引入到对文学作品的爱好上,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定的基石。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趁着孩子们高涨的热情,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名人家书我来读”活动中,《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致女儿的信》《林则徐家书》等国学经典一次次被朗诵,家风家训一次次被深化。在“经典名著对白”活动中,《雷雨》《茶馆》《范进中举》《西游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传统篇目一次次被演绎,名著精神一次次得到强化体验。在“智慧美文,一起读吧”活动中,我们与宜昌人民广播电台联合,让学生们在电台直播间里,用最美的声音读最智慧的美文:《斑羚飞渡》《小和尚的白粥馆》《百合花开》《母狼的智慧》等。在“剧本台词先诵读”的活动中,我们与学校“甲丁话剧社”合作,在话剧社的剧本中挑选台词来诵读,让孩子们在小区里、社区中去排练与展示,也为接下来的舞台表演造声势、选人才。不要小看了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在这样的平台上开始了全新的体验。他们开始了解声音对文章的诠释及对人物的再创造,了解肢体语言对诵读的辅助作用,了解书面语言与口头言语之间的关联,了解诗文背后的时代背景与主旨间的关系。进而,他们对文化传统、时代精神、潮流时尚等,也有了自己更为深邃的思考。他们开始精读文本,他们开始研究角色,他们开始撰写脚本,他们开始学习表演,他们开始字斟句酌地研究朗诵技巧:节奏、停顿、抑扬、气息等,他们开始真正深入地探究古代习俗、文化传统……就这样,我们一次次与国学经典相约,学生们享受朗读的快乐、享受与家长同读的融洽、享受与同学齐读的合作、享受与教师共读的默契。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地点,却是同样的精神享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自身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们全方位地感受到了诵读的魅力。最近几年,伍家区中小学每年都会举行春秋两季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此,我们根据宜昌周边的环境及校园特点,拟定了“桃花园里桃花诗”“屈原祠中吟楚辞”“竹海深处意韵长”“走在车溪春风里”“一览宜昌桥天下”“天湖龙洞龙文化”等主题诵读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在青山绿水中尽情深呼吸,在自然风光里吟诵诗词。《楚辞》《离骚》的诵读声,和着屈原祠中无处不在的浓烈爱国情怀,一起沁入了学生们的心田。桃花的诗、春天的歌,伴着清风杨柳,让学生们进入了曾晳的理想境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又是人生的一大境界。听竹林涛声,嗅竹叶清香,见竹浪如海,踏方言小路,诵竹之诗文。在家乡的土地上尽情感受民族的品格和情操,怎能不算是家乡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走进龙洞觅龙踪,诵读龙诗长精神,这既是一次对喀斯特地形的了解,也是以“龙”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大整理。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一起袭来,但愿陶醉不复醒!宜昌的千年历史,宜昌的人物风流,宜昌的山水风光,无不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教育素材。屈原、王昭君与秭归、兴山,郭璞与墨池书院,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苏父子与“三游洞”,欧阳修与“至喜亭”,陆羽与“茶马古道”,王永彬与《围炉夜话》,杨守敬与《水经注疏》,还有三国古战场的烽火连天,当阳桥、陆逊城、点军坡、古猇亭、麦城、关帝陵等等,学生走进此间,走进自然,便是融入了语文学习的无边盛景。 什么是语文素养?《课标》中有这样的界定:“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而对学生语文素养归纳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而这些素养的形成,诵读经典都能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学生在诵读中浸润,在诵读中积累,在诵读中升华,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身心,洗涤灵魂,提升综合素养。如果放眼长远,与高中阶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相联系,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还是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都与诵读经典密不可分。而这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它需要循序渐进,与书为伴,“读中悟,学中思”,将诵读感悟与生活体验完美融合。长期以来,我们将经典诵读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融合,打造出了一款历久不衰的语文教学品牌。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做好经典诵读的引路人,给学生提供合适的书单,并指导学生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对传统作品中的糟粕予以剔除,吸取有益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精华。然后还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做出符合其兴趣爱好的选择。通过“朝读经典”“阅读自习”“专题欣赏”等不同课型,推进经典诵读。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水平,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在课外开展整本书阅读,提升综合阅读能力。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只依靠课堂教学,那就如同只张开了一只翅膀的鸟儿,无法飞得更高,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形式,让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展开双翅,尽情飞翔!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2019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