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以区区十万兵力,能夺取建文政权,统一全国,那是有思路、有绝招的,而且实施起来简单易行。这个绝招就是:只要进入南京城,管你建文死没死,直接宣布死了,然后以叔代侄登临皇位,再实施自上而下的“永乐易建文之统”。 有人会问:如果建文没死,而是在大军的护卫下逃了出来,然后带着大军重新组织兵力夺回江山,朱棣怎么办呢? 其实,事情的真象就是建文帝没有死于朱棣所说的“宫中起火”,而是在大军的护卫下退出了当时都城南京,然后在湖南建立了流亡政权,继续组织大军与朱棣争夺地盘,相互混战了好几年。 朱棣宣布建文帝死亡,对他有数不清的好处。第一,他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基做上皇帝,然而向全国发号施令,不听令者就是叛逆。第二,宣布建文帝死亡,可以瓦解建文帝忠臣军队力意志和战斗力,使真正的靖难军军心涣散。第三,对于流亡在外的真建文帝,他可以以皇帝之尊说,那是假的,是冒牌的,真的已经被他埋葬了,一切说建文帝活着的人都是叛军。第四,他宣布建文帝死于宫中起火,然后废除建文年号,篡改建文时期修纂的《明太祖实录》,丑化建文帝,全方位地去建文化…… 我们提出这种观点,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建文帝亲立和亲书的四块碑刻;那是因为我们在永州发现了建文帝真实墓葬;那是因为我们在永州还找到了建文帝太子朱文奎的墓葬;那是因为建文随从对此事有详细记录;那是因为,湖南诸多族谱也对此有记录…… 建文帝亲立的逊国退位碑 我们在《宁远县志》中发现了,其实是到了永乐中年才完成了“永乐易建文之统”。我们先来看看光绪《宁远县志》的相关记录:“永乐中,遣官翰林编修杨溥致祭告靖难”。这句话的意思是:永乐中年,永乐帝遣翰林编修杨溥来宁远九疑山致祭并布告百姓永乐易建文之统的靖难之役结束。这就说明,永乐帝直到永乐中年才将永州宁远拿下归属自己管辖。这个主录与宁远的《奉氏族谱》所载时明鼎虽定,即内乱忽生,永乐易建文之统纷争十余年。”也正好相吻合。 《宁远县志》永乐年间祭舜的记录 在《宁远县志·流寓传》序言中还有这样一段记录:往者方志列流寓传第,以张游迹,侈美谈、即得失,何观焉?今兹录率侨寄此土,孙孙遂为县人。然行事莫说,事传梗概,庶几原氏族者有所稽焉。若夫讲学之士,履綦所及,风尚或移,故不可无纪。至于遁迹沙门,厕身佣保,较然不欺志。有足多者,并箸(著)于篇。”黑体字部分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宁远县有从外地来的,他的后代后来成了宁远人,但他的始迁祖是为逃命降低身份而皈依佛门,我们当然不能违备他们本人的意愿。但是,他留足迹多的的方,我们还是把它写进我们的县志。 那么,这个”遁迹沙门、厕身佣保”的人究竟是谁呢?又在哪里对他的“有足多者,并箸(著)于篇”作了记录呢?我们在山水篇中找到这个”遁迹沙门、厕身佣保”的人的相当记录:“距山(指金台山,即佛帝庵)半里,有白掌塔,云明末故臣瘗骨于此。传者失其姓氏。初,披缁慈觉寺,其母为募此山,创立道场,自营宅兆,刻铭塔石。”而我们经过千辛万苦则找到了这位僧人的墓塔,墓塔铭文还是这位和尚新书的。《白掌塔铭》:“(序言部分)说幻示此,幻轮离幻,说幻吾不得名。溪声是舌,山色即目。李花朱、白掌眉叟亲书。(塔铭正文):第一世慈觉山白掌智眉禅师塔。余位名目另树别碑。(落款部分)□□□、邓耀先、谢奇能、亮彩彩、臣邓林先有朋造。□□□□季冬望月吉旦立。业主:柏晚成。堪與:郑尔玉廷章。”这碑文与县志里所记录的情况基本一致。 下面就是县志所记载的”遁迹沙门、厕身佣保”为自亲书的墓塔铭原碑。 《白掌塔铭》原碑 那么这块碑与我们前面数篇文章中所提及的梅是什么关系呢?从碑中又能看出他的什么身份呢?这个问题,我们下篇专题再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