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三学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个佳话,其中苏轼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苏轼也叫苏东坡,又被称为东坡居士,苏轼他们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还是前朝重臣苏味道的后人,家学渊源深厚。 苏轼本人天资聪颖,又得到家父苏洵的教导,聪颖异常。他为人旷达,喜好结交朋友,喜游历山水,由此可以出苏轼是一个典型豪放派的人。 苏轼虽然喜好玩乐,但绝不是不知上进的人。二十一岁的时候就随着父亲和弟弟进京赶考,因为自己的才华受到欧阳修的赏识,从此开始迈入仕途之路。 苏轼画像 01才气过盛,仕途祸根因为欧阳修的引荐,苏轼一时间名声大噪,但是树大招风,苏轼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一没资历二没经验,却享有这么大的名气,肯定会遭到很多人嫉恨。 苏轼本人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不懂官场上的弯弯绕绕,所以即使苏轼非常受欧阳修赏识也没有得到重用。但是此时苏轼并没有在官场上吃过大亏,不过他过盛的才气和刚直的性格也为苏轼以后的仕途埋下祸根。 02朝堂混乱,新旧党争除了性格原因,苏轼仕途上的波折也有当时朝堂动荡有关,苏轼随父亲第一次来到京城的时候,苏轼刚刚二十一岁,北宋时局还很稳定,朝堂政治比较清明,各种矛盾也没有爆发,所以苏轼的才华被很多人赏识。 后来苏轼母亲病故无奈反乡省亲,这个时期就是苏轼仕途的分割点,再次为官的时候,朝廷已经不是之前的朝廷了。 时逢王安石变法,新旧两派的党争呈现出许多矛盾。当时的苏轼游走在新党的变法立制,促进变革,和守旧党延习祖制,不去参与变法的风险之中徘徊。 新派使得当时底层民怨沸腾,得罪许多权贵,迫于急功近利造成故此失彼不受控制的局面,变法就是为朝廷分忧,为民请命,现在民怨沸腾说明变法行不通。此时的京城已经是暗潮汹涌,新党和旧党的各种矛盾一触即发。 京城已经不是苏轼二十岁时看到的那个朝廷了,但苏轼依旧发表自己的观点三次上书,敢于直言新旧两党的弊端,无奈当朝为政者迷,最后沦为两党相争的炮灰。 03性格耿直,三次上书上书反对新党 苏轼的才华将他捧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而苏轼自己过于耿直的性格却不适合这个位置,以至于苏轼从一开始就被很多重臣看好,到后来在朝堂上无立足之处。 北宋朝廷政治动荡,国力衰弱。为了挽救颓势,王安石发起变法,想通过改革来富强国家,但是这个变法遭到了很多人反对,苏轼就是其中一位。 他上书陈述变法的弊病触怒了王安石,批判王安石的做法。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这样的上表,是明显和王安石对着干,“求治太急”就是说皇上太轻信于王安石,没有考虑如此做法的后果。 这也是苏轼触动新派的一个导火索。王安石势大,惹到王安石,苏轼在朝堂上没有立足之处,无奈之下只能自请出城,说是自请不如说是被逼,离开京城是此时苏轼唯一的出路。 上书“发牢骚” 这是些话什么意思,就是苏轼在发牢骚,但这些“牢骚”却又让苏轼九死一生。 就拿下面的《湖州谢上表》一句来分析,“难以追陪新进”意思就是说皇上你知道臣愚钝,但是又愚钝的不是时候,不能够赶得上新法的变法思想,下面的“察其老不生事”这一句,成为苏轼的祸根了“其”意为自己,关键在于“生事”二字,前面有“新进”后有“生事”。古人上书讲究暗喻,也就是说古人上书,有些事不会明白着说。 当时的旧党司马光常上书新党王安石的变法诸多“生事”,这样一来苏轼就做了两样错误。 第一,是你用了你上司的词了,这个词属于你的领导司马光的词不该你来用,这叫妄自尊大,得罪了旧党。第二,你“生事”二字,意在反对新党,你得罪了新派。这样一来苏轼是有口难辨了,这也成为两派的官员弹劾苏轼的关键点。 本来无伤大雅,但却被有心人利用,并且被大肆渲染。认为苏轼在上疏中对皇帝不敬,包藏祸心,后来皇帝大怒下令将苏轼押解回京,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在“乌台诗案”中,新党的人想要处死苏轼,在旧党一派也不能容忍苏轼,但当时因为和王安石的交情颇深,在王安石的帮助下苏轼逃过一死,被贬到黄州。苏轼的遭遇全部源于他太耿直,不善圆滑。 再次上书反对旧党 看了标题,大家肯定疑惑,苏轼到底要作什么,王安石变法他反对新党,新党倒台他又开始反对旧党;有点唯恐天下不乱了,先别急,往下读。 苏轼在被贬之处安顿下来,远离朝廷的政治漩涡,本该安静度日,没想到却迎来了峰回路转。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的最大靠山倒了,王安石变法也宣告失败。 守旧派司马光掌权后全面废除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因为新法被贬谪的大臣也被重新召回。苏轼就是其中一位。 苏轼回到京城后还是颇得重用,按理来说一般人一定会心中狂喜,然后鞠躬尽瘁名利双收,但是苏轼不是一般人,他不是心中只有名利的士大夫,要不然也不会再王安石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反对王安石。 回京后的苏轼发现旧党开始大肆打压新党大臣,和新党当初的做法没有丝毫分别。而且苏轼发现王安石变法的举措确实是有利于民的,不应该全面否决,因此苏轼再次上书提出王安石变法内容的优势。 苏轼此举绝没有私心,全部都是为了百姓着想,但是旧党绝不会允许苏轼这样的行为,因此苏轼再次受到了旧党的打压,被旧党诬告。 苏轼的三次上书,第一次被新党打压,第二次险些丧命,第三次被旧党不容。就这样,现在苏轼既不能在新党面前立足,也被旧党所不容,朝廷又没有了苏轼的立足之处,无奈之下,苏轼再次请求外调。 由此可以说,苏轼耿直的性格是他仕途波折最大的原因,这种有怨必报的人对封建时期的当朝来说是围观的大忌,处事不善圆滑是苏轼不适合做官的其中一点。太耿直的人,不适合在官场上生存。 04总结纵观苏轼的官途,苏轼被贬很多是因为政见不合。新党当政时,苏轼因为反对上书被新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旧党当政时,苏轼上书陈述新党政策好处,被旧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这一切不仅是苏轼性格问题,也和朝堂有很大关系,当时的朝堂不允许一个仗义执言的人出现,所以苏轼仕途才会如此坎坷。 《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 《宋史苏轼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