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山律在家备览-持犯篇》18

 小蚂蚁的愿望1v 2019-11-14

                 《南山律在家备览-持犯篇》 

              🍃🌸🌸🍃🌸🌸🌸🍃🌸🌸🍃

                        恭摘自 弘一大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

                       🍃🌸🌸🌸🍃🌸🌸🌸🍃

                第三课 不偷盗戒

                甲二、犯相

                 乙二:随缘

                 丙二、有主想

    丙二、有主想

    我们接着介绍丙二的有主想。

    盗戒具缘成犯,第一个缘是有主物,上面我们都介绍过了,接着介绍具缘成犯的第二个缘,有主想。我们看下文:


    先说明什么是主想,然后再间阙缘,就是阙这个有主想的情况。

    第一个是本迷。本迷就是说,始终认为这个是没有主的,“若作无主想”,从方便时、根本时、乃至成已时,三时都是认为这个东西是无主的,但事实上这个东西可能有主人,“始终不转,无罪”,好比今天到郊外去,看到树上长的水果,以为是野生的水果,去把它摘下来,但事实上这是个果园,是有主人的,这个并不犯偷盗的罪业,因为主要是认为它是无主物,心中没有想要偷盗的意识,这是最重要的。

    不过要知道,佛寺里面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是属于佛寺的,如果佛寺的范围是整片山,那这个山上的东西就都属于佛寺的,不会是无主物。所以我们到佛寺,看到花很漂亮,不要去摘来供佛。供佛是好,但是随便摘就犯偷盗戒(可以心想是为佛寺摘取,然后交给佛寺供佛等,不过最好还是先经过寺里执事同意。如果是摘回家去供佛,那就直接犯盗了)。或者看到树上长着水果,就摘下来吃,都是佛寺里面的东西,都是有主物的,都是属于僧物。

    但如果是始终不转,没有盗心的话,那就无罪。每一条戒都是一样,如果始终都没有想要犯戒的心,只是一时的迷误而犯的话,基本上来说都是无罪的,这个是本密。

    第二个是转想。“前后互转,互得轻重”,“前”是方便時,“后”是根本時,方便时跟根本時互转,就互得轻重。

    什么意思呢?在前面方便时的时候,认为它是有主物,到正式偷的根本时的时候,却转想认为它是无主物。比如说,看到地上掉了一个东西,在拿之前,想这个应该是有主物,但是当把这个东西拿起来,根本时的时候,看一看东西,就改变想法,认为应该不会是有主物吧!转想,心念转变了,如果这是有主物,就犯中品罪,不犯上品罪,结中品的罪。为什么呢?关键是在根本时的时候,在偷的那个时候,是无主物的这个想法,以无主物的想法而拿,所以根本时的时候不结罪;结中品罪是方便时,认为是有主物,而动手想要去偷,所以解方便时的中品罪。

    反过来,在方便时的时候认为是无主物,根本时要偷的时候作有主物想,而这个东西确实也是有主物的话,就犯上罪。比如说,看到地上掉了个东西,第一个念头想这个应该是没有人要的,可能失主已经掉了很久不想要了。但是当捡起来的时候,看到上面有写名字,知道这个应该不是无主物,这个是有主物。当你知道之后呢,你还是把它取走了,这个时候变成方便时做无主物想,根本时作有主物想,所以依根本时来说,就结重罪,满五钱就结重罪。

   总结上述内容,可列为下表(根据过五之物判罪)


    因此律上还是要谈心,只是说它不是谈善念、恶念,而是问在犯戒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态,来判断到底有没有犯戒,去请教专门研究戒律的律师时,他也会问:当初在偷东西的时候是什么想法,有主想呢,还是无主想?还是前面有主想,后面无主想等等,问清楚后,根据当时的心态来判罪。所以戒律不全是机械式的,当然有些是规定死不能变的,但是还有很多需要具体灵活运用律文,去分析判断。

    所以做一个律师很困难,为什么呢?

    第一个,律师要有大智慧。像生活上很多相关问题,随着不同的时空、心态,判法都不一样,真的要有大智慧,不然有的问题很难如法回答,因为很多现实的情况,律文上没有明文规定,所以要自己根据已有的律文去推论,这需要有大智慧的。

    第二个更难的是,要说到做到,轻重等持。不只是在家的五戒、八关斋戒,主要是出家众,比丘的两百五十条戒,要轻重等持,能够说得到做得到,才有资格做律师。我们很惭愧啊!没有办法轻重等持比丘两百五十条戒。

    除此之外,能为大众所公认、尊重的律师,除了智慧和轻重等持外,更重要的就是道德,才真的能感化他人,像弘一大师一样。各位看弘一大师的传记就知道,大师是个持戒严谨的人,自律非常非常严谨。虽然自律很严,但是他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如沐春风,感受到他的慈悲,这种人格魅力,使人感受到一个持戒之人身心的清净,以及清净心所散发出来的慈悲,这样他在弘扬戒律的时候,别人自然会相信,持戒真的可以成就清净心、柔软心、慈悲心,就能接受戒法。

    相反的,有在家居士,他也认真持戒,但是他持戒之后,反而让人毁谤戒律,为什么呢?因为很重视自己的持戒,而在别人障碍他持戒时,就起瞋恨心,而生这样的念头:你们这些人业障深重,障碍我持戒,你们要下地狱!跟众生对立,本身又起瞋恨心,这样的持戒岂可谓清净?可以想见众生看到受了戒的人变得更冷酷、变得更不慈悲,他怎么会相信持戒是好的呢?我相信大家都很愿意持戒清净,那就要多看、多体会弘一大师的传记,学习弘一大师“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的风范,让人家感觉到佛法调伏了你的身心,这个时候别人自然会相信佛法,并相信持戒真的是好的。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