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可是气血回炉修炼的好时机 天地闭藏、百虫闭关、草木归根 奈何身边的小伙伴却开始嚷嚷: 睡不着!睡不香!半夜总惊醒! 这个冬季,到底要如何睡个好觉呢? 常说,春困夏乏秋盹冬眠,这么一听,四季都该是睡觉的好时候。可如今,周围却出现了不少失眠党,甭管老的少的,都在床上翻来覆去“煎果子”,就是睡不着!
有的人入睡难,有的人睡了醒醒了睡,有的人乱梦纷纭,失眠姿势,千千万万。有志青年只能安慰自己: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然而,睡眠可以说是气血的回炉修养,没有一个好的睡眠,人的气血就会一点点被耗干,让人精神萎靡、心情烦躁。更何况冬天要来了,睡觉可是帮助人体潜阳入阴,藏好阳气的重要大法,这个可以大张旗鼓睡觉的好季节,怎么可以睡不着,睡不香呢?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治治失眠这个磨人的小妖精! 失眠,是神被打扰了 失眠,中医叫做“不寐”,在《内经》这样形容不寐:“目不瞑,卧不安,不得眠”,即眼睛合不上,睡得不安稳,没有办法睡着。 但凡晚上入睡困难,时睡时醒,睡得不安稳、一点点动静就惊醒,或者半夜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甚至整晚被怪梦缠绕,影响人的睡眠时间、睡眠深度,和精神状态的,统统都可以叫失眠。 失眠这个症状,在中医学讲,是属于“神”的范畴。神主导人白天的行动、思维活动和情志,到了晚上,神就要安定下来,人才不会浮想联翩,才能够入睡。 “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志藏肾,意归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因此,神与五脏都有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只要任何一个脏半夜出来捣蛋,都足以打扰神的休息,引起失眠这个症状。 所以人们失眠过后,常说“没精神”、“看着没神啊”、“双目无神”,都有一定的道理的。 神之“大神”,藏于心 ▼ 张教授在《藏象学说》的课程中讲到:“五脏各有神所藏,同归于心”。神里面的“大神”,是藏于心的,由它掌管其它“小神”。因此,无论其他哪一个脏腑出问题,它都离不开心。 这就好比如:夜间小孩起来闹腾,大人也是睡不好的,要起来哄小孩,等小孩安稳入睡后,大人才能好好睡觉。 所以,失眠总的来说,就是心神出问题了,若再加上其它脏腑的不安分,这个“大人”就别想好好睡觉了。 失眠五花八门,安抚心神是关键 那么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失眠呢?归纳起来,最常见的不外乎两种:一个是心神不安,一个是心神失养。 心神不安是实证,治则:实则泻之 实证引起的失眠,都离不开一个“火”。 我们回顾一下火邪的特点:火趋炎上,为夏之主气,有灼热之性。 不论是外部的火邪,还是我们机体内部的火邪,都会灼伤人体津液,扰及神明,导致神不安。 另外,火热入于血分,迫血妄行,使得血行加速,难以静下心。所以,火邪扰神,轻则心烦失眠,重则精神萎靡,神智异常。 这就好比如神要睡觉,却好端端的在床上加了个电热毯。在上面睡觉,就被热得心烦气躁,怎么都睡不着。想想这大夏天空调坏了,底下还加了个电热毯,就是这种感觉。 这火哪来的?我们经常听到心火上炎、心火亢盛、肝火上炎、肝火亢盛,一说到火,在五脏当中,心和肝往往是逃不掉的。 另外,痰在体内,也可以郁而化火,叫做“痰火”。中医常讲“痰蒙心窍”,若体内痰浊过盛,也会引起心神的变化。 所以,当心火、肝火、痰火扰了心,扰了神,导致神的不安,人就会发生失眠,难以入睡的症状。 有何表现? 当出现这种实热引起的失眠,人最经典的表现,就是心烦。另外,火邪会灼伤津液,不管是心火还是肝火,都会使人表现出口干、口苦的症状。 ① 心火扰心,则常觉得心烦意乱、舌尖潮红,可能还常口腔溃疡。此外还有口干、小便黄少、便秘等; ② 肝火扰心,则伴随目赤肿痛、眼屎增多、舌质红、舌苔黄、鼻出血、牙龈出血、两肋灼痛、尿少色黄、便秘等; ③ 痰火扰心,这种人一般形体较胖,头蒙头沉、不想动、胸闷多痰、不想吃饭、舌质红、苔黄腻。 治疗原则:泻火、除烦、安神 ▼ 所以,当你出现失眠的时候,并能明显感觉到心烦、口干口苦、或是头蒙头沉的时候,按照阴阳学说当中的“实则泻之”的方法,不外乎就是要将这“电热毯”撤掉了。 如何撤?张教授给出的治疗原则是:泻火、除烦、安神。 先教大家一些简单的食疗小方子: ① 心火旺者,可以取莲子(一定要用带芯的,莲子芯最能降心火)15粒,百合15克,大枣3-5枚,银耳少许,冰糖3-5粒,一同炖一个半小时后服用。 ② 肝火旺者,可取3g苦丁茶泡水喝,疏风清热、明目生津,可直接疏泄肝火。 ③ 痰火扰心,可取茯苓15g、陈皮6g、天麻10g一同水煎,去渣取汁,加人100g大米煮粥。 以下是张教授的临床常用处方,供大家参考。 生地9-18g、当归9-24g、黄芩6-10g、栀子6-10g、竹叶3-6g、陈皮6-12g、半夏6-12g 方中生地清热凉血,让血行复归平静;当归活血养血;黄芩尤擅长清泻上焦之火,合栀子,一同泻心火、泻肝火。竹叶能引火邪从尿液排出;陈皮、半夏可燥湿化痰,还能避免火邪灼津成痰。 心神失养为虚证,治则:虚则补之 心神失养的失眠,主要是由心脾两虚,心肾不交,或是心胆气虚引起的。 ① 心脾两虚: ② 心肾不交: ③ 心胆气虚: 有何表现? 这就不是加了电热毯的问题了,而是床本身就太小,神在上面不敢动,一动就怕滚下床底,这怎么可能睡得安稳舒服呢?这种情况下,睡得担惊受怕,就怕摔个四脚朝天,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心悸。 除了失眠和心悸,心脾两虚的人,常伴有疲乏、纳呆的症状。 心肾不交的人,由于肾阴亏虚,常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的症状。另外,女性患者容易出现月经异常,男性则容易出现遗精滑精的现象。 而心胆气虚者,就不用多说了,自然是胆怯易惊,就我们常说的“胆子小”,常常被一点小动静,一点小事吓得不行,身边人翻个身,也能被吓醒。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安神 ▼ 总的来说,虚证性的失眠,就是气和血的问题。对付这三种情况,我们就要把“单人床”换成“双人床”。用阴阳学说当中的方法,就是“虚则补之”。 张教授在这里给出的治疗原则是:益气、养血、安神。再按照上面相对应症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 比如:心脾两虚,就要调和脾胃、化血生津。心肾不交,就要补肾阴。心胆气虚,其实就是气虚、胆子小,那就要补气、壮胆子。 还是先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小妙方: ① 心脾两虚者,可以取大枣20g、甘草15g、小麦60g、大米50g,加水适量,同煮成粥,傍晚服用。 ② 心肾不交者,可取糯米、小麦各50g,加水适量,同煮成粥,加适量白糖或红糖调味食用即可。 ③ 心胆气虚者,可取炒酸枣仁20g、龙骨20g,牡砺30g,一同水煎,去渣取汁,大米加水煮粥,待半熟时加人药汁,再煮至粥稠服用。 以下是张教授的临床常用处方,供大家参考。 基础方:党参9-12g(益气)、当归9-24g(养血)、夜交藤9-15g(阴阳二气交合)、合欢皮9-15g(宁心安神) 再针对不同情况,随证加减: ① 心脾两虚:+茯神10-15、白术6-10、陈皮6-12、半夏6-12、生山楂6-10(调和脾胃); ② 心肾不交:+女贞子15-30g、黄连1.5-3g、肉桂3-6g(补阴虚,阴阳相交); ③ 心胆气虚:+生龙骨15-30g、生牡蛎15-30g(重镇安神)。 另外,对于老年人的失眠,黄帝内经讲到,老年人常出现“昼不精,夜不寐”,这是营卫不调所引起的。我们可在上述基础方上,以及前面的辩证基础上,再加上:桂枝3-6g,白芍6-12g两味药。 桂枝与白芍,我们在脱发的文章中讲过,是取自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子桂枝汤中的对药,可相互辅佐,调和人体营卫之用。 最后,关于不寐的病因病机总结如下,你能分得清自己是哪一种了嘛?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分享关于不寐的医案解读,点击链接查看 张教授关于睡好觉的小贴士 1. 晚上8点以后尽量不吃、少喝水。 2. 睡前静坐。从10分钟开始,慢慢加到30分钟以上。刚开始你身体不动,头脑在动,但久了之后,身体不动,头脑也会放松下来。 3. 卧室不宜太大,最好不要跟客厅连在一起。古代的皇帝,都会用帘子或是布围起来的,这样睡着安心。可以买个蚊帐,给自己营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哦。 4. 睡不着不要强迫自己待在床上,可以起来走动,看会书,抄会字,有睡意了再躺下,会更好入睡。 🍂 寒冬已至,繁华尽藏,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 愿你能酌一壶暖酒, 睡一宿好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