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字知古今25——文、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木桩指路 2019-11-15

【文】,“文”是字的起源,从其早期的字体可知,是人身上画的花纹,显示出与别人之间的区别,或者是部落之间的区别。

根据传说,在仓颉造字之前,伏羲也在俯仰天地之间,视鸟兽之迹,记录下了《易》的内容,伏羲氏以前的远古时期,那时没有文字,人们依照世间万物画出其形,自伏羲氏开始的太古时期开始有了文,估计当时人们虽然不知道这个‘文’的读音,但是知道这个‘文’描述的是天地间的某一事物。

且不说仓颉造字之时,天空是否洒下了粟谷,鬼是否在夜中哭泣,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根据甲骨、布帛以及青铜土陶上的文,与几千年前先哲们的思维相连。

识字知古今25——文、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字】,像不像屋子里,有一个孩子?“字”原本就是在屋内生养孩子的意思,早在《周易》屯卦中就有:“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因为‘字’有滋生之意,人们认为‘文’画物形摹鸟迹,皆需触类旁通衍生而出,典籍中关于‘字’与‘文’的区别在于: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画形为文,音韵为字。

其实中华文化的根源——‘文’,在太古时期,常用的‘文’不到500个,它们最初如同孩童的简笔画,质朴天真且形神具备。

当时的文字是刻录在土板上的,这些土板集放成堆,因此将记录了文字的土板典籍称之为“坟”,即如今只存在于传说之中,未曾现世的“三坟”,传说中的三皇之书,可惜无论是“三坟”还是“五典”,佚失无踪。

识字知古今25——文、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我们应该庆幸中国字自古传承,虽然到了现今有些异化了,但是与玛雅文字、埃及纸草书以及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相比,至少我们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字,而那三类古文字要么失传,要么演变成了拼音文字。

每一个中国字,都蕴藏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