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文必用宋,邓石如朱文印的创作与传承,碑帖臨习的重要性 – 篆刻小站

 聽雨軒sjh 2019-11-15

朱文必用宋,邓石如朱文印的创作与传承,碑帖臨习的重要性

笔有意, 善用意者, 驰骋合度; 刀有锋、 善用锋者, 裁顿为法。刀法上展现其篆刻特色, 而是在布字的疏密, 构成上有著独到的見解, 因此便能与浙派诸家一较高低, 如說是超越, 亦不为过。邓石如主张「朱文必用宋」, 他的朱文印除得力于臨摹诸多前人名家之外,再者就是本身于各朝碑帖臨习的成果。

(一)

朱文印〈 却将八法写湘君〉( 图 42) 四十六岁( 1788) 初冬作款记:「戊申初冬, 为朱草诗林主人仿宋元法, 古浣邓琰」。《周禮》〈 天官冢宰第一〉 以八法治官府, 为: 官属、 官职、 宫聯、 官常、 官成、 官法、 官刑、 官计。 书法亦有侧、勒、 弩、 趯、 策、 掠、 啄、 磔八法。「湘君」 即湘水之神, 屈原《九歌》 有〈 湘君篇〉。 山人以宋元朱文刻法, 为致兩峰道人羅聘而作。 将此印布局章法分析,并将部分印文线条去除(图 43), 可清晰見到山人横线、 直划的疏密虚实处理,在朱文印〈 新篁补旧林〉中也有相同作法。 以下分析比较山人朱文印的研创传承:

1.

元代吴叡半通朱文印〈 濮阳〉(图 44), 取用古玺連珠印式, 布局平匀、 边欄虚作, 印文挺健有劲, 可算是圆朱文中的佳作。

明代吴先声朱文印〈 竹窗〉(图 45), 笔意简明率意, 边欄故作细残。 程邃朱文印〈 竹篱茅舍〉(图 46) 款记:「程邃」。 似古泉币印式,「竹」 字与吴先声〈 竹窗〉 相同, 印式皆属圆形, 但边欄较厚实, 或有可能是臨习之作。 邓石如朱文印〈 竹窗花雨〉(图 47) 与程氏「竹」 字左右形高低有变, 学界公认是邓氏臨习程邃之作, 或有可能邓氏也曾見过吴氏印作, 而〈 竹窗花雨〉 是融会吴、 程兩人印风之后的作品。

2.

汪关 30 朱文印〈 春水船〉(图 48), 布字平稳舒展, 内外线质同趣均劲挺清畅。山人仿效后作朱文印〈 春江社〉( 图 49)「江」 字「工」 部刻意缩置, 三条連下边欄的笔画并不流畅, 弱化边欄凸显印文。

朱文印〈 半千阁〉( 图 50) 三十八岁(1780)作款记:「庚子五月, 石如邓琰。某(梅) 文穆公, 卜白下之居, 人咸陋之, 泾上赵侍御, 登阁只古柏曰, 值五百金, 第五子因以名阁, 石如并志」。「半千阁」 为梅镠 31 斋馆名。 干隆45年由梁巘推荐, 邓氏至梅家六月, 凡〈 石鼓文〉、 李斯〈 峄山碑〉、〈 泰山刻石〉、〈 汉开母石阙〉、〈 敦煌太守碑〉、 苏建〈 国山〉、 及皇象〈 天发神谶碑〉、 李阳冰〈 城隍庙碑〉、〈 三坟记〉, 臨摹各百本。 包氏說邓氏各碑帖臨摹百本, 但今日却无任何一本传世, 疑有夸大之嫌。

3.

梁袠的朱文印〈 折芳馨兮遗所思〉( 图 51), 语出楚辞〈 九歌‧ 山鬼〉:「披石蘭兮戴杜衡, 折芳馨兮遗所思」, 有人形容:「线条柔婉温静, 刀法涩而不滞、畅而不流, 娇娆之中无不雅健, 可称是一件佳作」。作品正如所說这般优異,邓氏的朱文印〈 折芳馨兮遗所思〉(图 52) 另有大幅度的修改。 约可分为三大部分:

(1) 简化过长的线条:「折」 字的斤部上方;「思」 字心部收尾简短、(2)布局空间的改变:「折」 字手形上移, 空出底部;「遗」、「馨」 重新处理、(3) 避免向偶的处理:「兮」 字左上方残破;「思」 字心部左方略微残破。将此印「圆笔」 部分全數删除后仅剩的横直线条(图 53), 數量虽不多, 但起了稳定印面的作用。 对于印面部分作垂直与平行的拉线对照(图 54), 分割出的匡格有其疏密变化, 也隐含的透露出其中的规律。 弱化残破的边欄, 凸显了印面的线条。 我们从邓氏臨摹前人的印作來看, 早已达到邓散木所說的「刀下不可有我, 意中不可无我」 的摹印之道。

另外收錄于《邓石如印存》 也有一方朱文印〈 折芳馨兮遗所思〉( 图 55),并没有学者提出此印的真伪之說, 从布字來看, 笔画穿插极不合宜; 结构紊亂不堪, 由上述其对印面仔细严谨的处理方法, 略可断言此印应非邓氏之作, 是否为他人所刻而误入邓氏印谱, 尚待識者提出例证。

4.

何震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遥〉(图 56),《楚辞》〈 離骚〉:「欲远集而无所指兮, 聊浮游以逍遥」, 以一般朱文印的线条比较之下略嫌粗厚, 边欄线质琐碎残破。 梁臨摹何氏作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遥〉(图 57); 另有朱文印〈 聊逍遥以相羊〉( 图 58),《楚辞》〈 離骚〉:「折若木以拂日兮, 聊逍遥以相羊。 」 兩方印字座均等, 内外匀和平整, 程远亦曾臨摹〈 聊逍遥以相羊〉( 图 59)。 明代另有一方朱文印〈 聊逍遥兮容与〉( 图 60),《楚辞》〈 九歌‧ 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 聊逍遥兮容与。 」 作者不详, 线质较无轻重变化, 但有书写笔意。

甘旸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遥〉(图 61) 下端取得空间, 形成疏密韵律, 印文接边、 虚断周欄, 故线质较强。 邓氏三十六岁(1778)作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遥〉(图 62)。《中国篆刻丛刊》 第二十二卷:〈 太羹玄酒〉 与〈 聊浮游以逍遥〉 为兩面印, 孙慰祖编《邓石如篆刻》 第三页亦有辑入。 款记:「挥汗操刀管, 相依患难中, 世人谁可托, 持赠勉堂翁。 此二篆乃久月客濡须作, 时戊戌十月灯下, 邓琰刺字石上」。 此为仿似甘旸之作, 文字线条不逼边, 周欄较粗实劲实, 映显印文细劲圆畅。

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遥〉 是由何震先行刻出, 后有梁袠( 边欄、「摇」 字改变)、 甘旸(「聊」、「以」、「逍」、「遥」 四字的疏密空间改变)、 邓石如( 边欄加粗、 笔画较为圆融婉转挺健) 等人的相继臨习, 风貌各異, 放置同一画面來看,别有趣味。 杨汝谐 35 的朱文印〈 逍遥天地之间〉(图 63), 虽无章法新意, 但左右虚边取得变化, 线质细挺, 字座均等、 布字平和, 亦有是处。

5.

甘旸白文印〈 太羹玄酒〉(图 64) 切刀下的白文线质粗细不同, 四字各有轻重变化, 但以大印來說略嫌单薄。「太」、「玄」 字下方刻意留空, 并不显著。 印文周围留粗边。 甘旸曾說:「印之所贵者文, 作者不究心于篆, 而仅意于刀, 惑也」。 强调篆刻先要求篆法, 刀法次之。

邓石如所作白文印〈 太羹玄酒〉(图 65), 切出的线质较粗实,「羹」 字绵密,其他三字疏朗, 留红处明显, 改进了先前甘旸印作的缺陷, 印文逼边的处理也有所不同。

6.

梁袠朱文印〈 一日之迹〉(图 66) 章法规整平实, 印文不逼边, 线质圆滑但稍柔弱。 邓石如朱文印〈 一日之迹〉(图 67) 印文逼边, 线质圆润厚实, 边欄残破以强化印文, 除了印文逼边、 线质不同外, 与梁所刻原印章法无異。 另一方同文之作( 图 68) 已有已意, 原本单调无味的横画, 以波浪线条处理, 左方印文横平竖直, 并加粗边欄, 迹字「亦」 部中宫紧缩。 整体看來左为「方笔」, 右为「圆笔」。 将原本的章法作了调整, 在此可見, 臨习的过程中, 邓氏已由纯粹的臨摹趋渐转化, 将创作的自我意識以加入其中。

吴让之朱文印〈 一日之迹〉(图 69), 高野侯补款记:「完白有此印, 攘之屢效之, 均不袭其完也, 晏廬属记, 戊寅野侯」。 线质流畅滑溜, 但边欄稍嫌生硬,与山人之作已有所異,「一」 与「日」 字横画收尾上翘, 延续波动美感, 但此种刻意的安排, 恐有多此一举、 画蛇添足之弊。(图 70) 该作边欄略粗, 印文较前印婉转, 而(图 71)四角边欄横画转变成横摆 S 形, 已非篆书体势范围, 属于装饰意味浓厚设计文字。 黄牧甫朱文印〈 一日之迹〉(图 72) 近邓氏所作(图 68) 原貌, 以细切刀处理, 线质愈趋细挺, 边欄稍细, 有浙、 徽兩派合用之法。 邓氏擅用中国文字笔画有繁有简、 自然疏密之特性, 其「疏者愈疏, 密者愈密」 的处理方法, 我们能从诸多佳作中视見。

7.

梁袠朱文印〈 业素堂〉(图 73) 有均等的圆弧线, 印文不逼边, 劭潜朱文印〈 素圃〉(图 74), 印文温穆和气、 边欄以厚实粗边处理。 邓石如朱文印〈 清素堂〉(图 75) 印文逼边, 但并未接連边欄, 线质圆融带涩劲, 疏密较不明显。 黄牧甫朱文印〈 逸休堂〉(图 76), 款记:「久不仿完白山人印章, 三十年前日习之,今梢( 稍) 忘矣, 士陵。 」 葉一苇评其: 放开字势, 印面饱满, 婉转生姿。另李尹桑作朱文印〈 清佳堂〉(图 77) 则圆和不免柔弱, 連边处理稍嫌板滞。

8.

朱文印〈 被明月兮佩宝璐驾青虬兮骖白螭〉(图 78) 四十一岁(1783)作款记:「癸卯九月, 邓琰」。《楚辞》〈 九章‧ 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 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陸離兮, 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兮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句中以长剑、 高帽、 明珠、美玉等比喻屈原志行之高洁, 与叙述被流放的原因。 此印系臨摹吴迥之作(图79), 有平匀温穆之气。 兩印乍看之下似乎无異, 仔细端详后, 可見邓氏惯用弱化边欄而强化印文线质的方法。 加上其勤練书法后小篆字形掌握自如的基础, 篆字单字的疏密安排, 使得印面风貌已有不同。

(二)

以下, 将综合析論邓石如朱文印的创作表现与影响:

朱文印〈 意与古会〉(图 80) 三十九岁(1781)作款记:「此印为南郡毕蘭泉作,蘭泉颇豪爽, 工诗文, 善画竹, 江南北人皆啧啧称之, 去冬与余遇于邗上, 見余篆石欲之 余吝不与, 乃怏怏而去。 焦山突兀南郡江中, 华阳真逸正书瘗鹤铭,冠古今之杰, 余游山时睇视良久, 恨未获其搨本, 乃怏怏而返。 秋初, 蘭泉过邗访余, 余微露其意, 遂以家所藏旧搨赠余, 爰急作此印谢之, 蘭泉之喜可知, 而余之喜亦可知也。 向之徘徊其下, 摩挲而不得者 今在几案间也 向之心悦而神慕者, 今绂若若而绶累累在襟袖间也, 云胡不喜。 向之互相怏怏, 今俱欣欣, 不可没也, 故志之石云。 干隆辛丑岁八月 古浣子邓琰并識于广陵之寒香僧舍」。 干隆四十五年山人与毕蘭泉于扬州相遇, 欲取山人篆刻不得, 第二年的秋天, 再次诚心恳求, 又以家藏《瘗鹤铭》 为赠, 山人欣获即以此印回谢。

毕氏撰跋并委由山人补记:「辛丑秋, 余寓广陵, 石如赠我以印 把翫之余,爱不能已, 用缀數语, 以为之铭; 雷回纭纷, 古奥浑芒, 字追周鼎, 碑肖禹王,秦与汉与, 无与颉颃, 上下千古, 独擅厥长, 我为郑重, 终焉允藏。 蘭泉仍索古院子作字」。

此印边欄粗实, 但稍作古残后, 也有稳定印面之效。「古」 字的大「口」 形写法, 在其他印中亦見, 如:〈 讀古今书〉、〈 古欢〉、〈 淫讀古文甘闻異言〉 等印。现代印人韩天衡的朱文印〈 意与古会〉( 图 81), 以其独造「草篆」 之法臨摹此印。

朱文印〈 新篁补旧林〉(图 82)四十一岁( 1783) 作, 款记:「 癸卯秋末客京口, 梅甫先生属作石印數事。 时风声、 雨声、 潮声、 涛声、欸乃声与奏刀声, 相奔逐于江樓。斯數声者, 欧阳子〈 秋声赋〉 中无之, 爰补于此石云。 古浣子邓琰记」。「篁」、「旧」 兩字横画密集与「林」 字的垂直有着方向性变化之趣。 同时期篆刻家毕星海(1740-1801) 朱文印〈 新篁里〉( 图 83), 仅是以說文小篆逐字安排, 仅就单字比较, 就不如邓氏「篁」 字「白」 部紧缩的巧妙, 可知印人的书法根基亦有所差别。

朱文印〈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图 84) 四十一岁(1783)作, 款记:「一顽石耳,癸卯菊月, 客京口, 寓樓无事, 秋多淑怀, 乃命童子置火具, 安斯石于洪炉, 顷之取出, 幻如赤壁之图, 恍若見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 噫, 化工之巧也如斯夫, 蘭泉居士吾友也, 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 邓琰又记; 图之石壁如此云」。因印石烘烤后的变化像是赤壁图, 又聯想到苏东坡, 有所感动, 而才决定印面的释文, 这种刻印的顺序, 在篆刻的创作上, 倒是少見。 最初边款仅是纪錄何人所刻, 何时所刻..等用途。 拓出的款文由右上向左下倾斜, 形成斜三角的布字画面,邓氏此番作法又是与众不同。

邓氏此作印面疏密变化有虚实趣韵, 右边欄粗实, 左边欄斑驳残破。 其印篆,「流」 字用籀文繁体,「岸」 则字用简形与之相较, 近人冯康侯朱文印〈 断之死流灯涅盘岸〉( 图 85) 疏实较平和,「流」 字亦繁, 但「岸」 字不简, 边欄较无变化。 另张一楫朱文印〈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图 86),款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焉, 仿完白山人法刻东坡居士后赤壁赋句, 庚午仲春张一楫记」。 属直接承袭山人, 疏密有韵, 但无新意。

朱文印〈 十分红处便成灰〉(图 87) 款记:「琰」, 可知系改名之前所作。 体势与〈 孔宙碑额〉( 图 88) 相近, 吴让之在《吴让之印存》 自序中說:「以汉碑入汉印, 完白山人开之, 所以独有千古」。 从山人篆刻作品中「以汉碑入汉印」并没有以汉隸字法入印的实际范例, 但說以「汉碑额」 入印, 则有可信。朱文印〈 写心〉(图 89)「心」 字上头与「鸟」 脚穿插, 下方崩断边欄处理使印面在上半部的紧密之中有所舒展。 林皋白文印〈 写心〉(图 90) 用均匀布白, 白边欄与印文粗细接近, 较无轻重之变化。 戴本孝朱文印(图 91)〈 写心〉以大篆入印, 布局平稳。

朱文印〈 亂插繁枝向晴昊〉(图 92) 四十八岁(1790)作款记:「兩峰子画梅琼瑶璀璨, 古浣子摹篆刚健婀娜。世人都爱兩峰子梅, 兩峰偏爱古浣篆。 感而作此, 聊释旅愁。 庚戌十月时在都门寓中」。 印文典出杜甫〈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文章有神交有道, 端复得之名誉早。 爱客满堂尽豪杰, 开筵上日思芳草。 安得健步移远梅, 亂插繁花向晴昊……」, 是年户部尚书曹文埴邀请山人入京,好友羅聘亦在此地, 兩人互赠印画, 消弭乡愁, 是为边款记述要点。

邓氏自许篆刻以「刚健婀娜」 称世, 仔细分析「刚健」 部分主要是印文中「横」、「直」 线的部分的掌握, 横线多的这部分通常是印面中较密合的位置, 这种作法和邓氏书法「中宫紧缩」 的領会有着绝对的关系。「婀娜」 部分就是印文较流动、 圆转的印文, 兩部分的相互呼应形成的疏密变化, 就是邓氏开创独树一帜的创作方法。 就此印來看「晴」、「昊」 与「繁」 字中「每」 部是为紧密处, 其余各字单独中宫紧缩, 笔画圆转挺健。

朱文印〈 写真不貌寻常人〉(图 93) 款记:「余与兩峰遇于京师, 兩峰为余作登岱图, 因作此篆以报之」。 此印回报羅聘所画〈 登岱图〉。「写」、「真」、「寻」紧密是为「刚健」,「不」、「貌」、「常」、「人」 圆转是为「婀挪」。 再一次印证了上述中邓氏的创作方法。 邓氏为羅聘所制印作尚有〈 众香之祖〉、〈 却将八法写湘君〉、〈 得风作笑〉、〈 白衣门下〉、〈 梅花道场〉 等印。

朱文印〈 烛湖孙氏〉(图 94) 六十二岁( 1804) 作, 与〈 世济忠清〉 为对印,款记:「嘉庆甲子小春, 用文太史法作」。〈 世济忠清〉(图 95) 款记:「此二石于砀山署中, 古浣邓石如」。 纪年印中最晚的二件印作, 自云以文征明之法创作,但印面已有显著的自我风格。 乃是邓氏自谦的說法。

(三)

山人篆刻取法不一, 风格奇趣多变, 影响深远, 后代印人仿刻尚有:徐三庚三十八岁作白文印〈 治安〉( 图 96) 款记:「癸亥春王月二十日, 观完白印册, 适治安仁兄來访, 属为检此, 率尔应命, 三庚」。 四十三岁作〈 成达章印〉、〈 若泉〉(图 97)(兩面印) 款记:「戊辰长至, 坐雨青爱廬, 仿完白山人面面印, 为若泉弟, 徐三庚」。 五十二岁作白文印〈 不负所学〉(图 98) 款记:「乙丑七月, 志卿仁兄属三庚仿完白山人法资容沪上」。

赵之谦早年所刻刻朱文印〈 季欢〉( 图 99) 款记:「邓完白法, 为季欢摹,丁巳十月。 六朝朱文只如此, 近世類汉印者多, 遂成绝响, 冷君」。 又朱文印〈 陶山避客〉(图 100) 款记:「学完白山人作, 此种在近日已如绝响, 俗目既诧为文何派, 刻印家又狃于时习, 不知其理, 可慨也。 艾翁属刻, 重連及之, 憨寮记」。

朱文印〈 蕺子〉(图 101) 款记:「完白山人为程易柴征君刻葺郎小印, 真斯篆也,师其意为此, 蕺子属, 撝叔作」。

赵之谦多次阐述山人篆法已成绝响, 追随者寡, 感慨时人陋习, 除邓氏再传弟子吴熙载之外, 赵之谦可說是山人的知音, 亦即是見識不凡的印学家。

黄牧甫朱文印〈 实君〉( 图 102) 款记:「仿邓顽伯, 牧甫」。 又, 黄牧甫朱文印〈 翠礹〉(图 103) 款记:「完白篆书追唐人形(貌) 作长体, 而气味直逼嵩山, 先哲已详言之矣, 豈待后生小子之谍谍耶! 摹其二字为□丈刻石即希教之,黄士陵并識」。 由此印款可知, 黄氏景仰山人篆法, 法则精深, 无须赘言, 有此体悟并也致力仿效学习。

近人童大年朱文印〈 心盦〉(图 104) 款记:「完白山人法, 从秦权量汉碑额中脱胎而來尽得小篆遗意, 近时所行邓派乃徐褎海法较完白宽处越宽, 密处更密, 渐失小篆正宗, 此印參邓而由吾赵上追二李, 似尚有合于古, 丁巳秋七月既望大年记」。 又, 邓万岁朱文印〈 黑三味〉(图 105), 款记:「黑三味徐天池画中有此印文, 尔雅仿完白山人」。 以及, 任小田朱文印〈 劫后余生〉( 图 106),款记:「摹完白山人法, 小田刻」。 由以上诸人所作可知, 邓石如的朱文印法, 在传续宋元明清前人之基础上, 再以书入印出自风神, 对于现代印人的传承转化与创作启发, 是具有时代性意义的。

朱文必用宋,邓石如朱文印的创作与传承,碑帖臨习的重要性

笔有意, 善用意者, 驰骋合度; 刀有锋、 善用锋者, 裁顿为法。刀法上展现其篆刻特色, 而是在布字的疏密, 构成上有著独到的見解, 因此便能与浙派诸家一较高低, 如說是超越, 亦不为过。邓石如主张「朱文必用宋」, 他的朱文印除得力于臨摹诸多前人名家之外,再者就是本身于各朝碑帖臨习的成果。

(一)

朱文印〈 却将八法写湘君〉( 图 42) 四十六岁( 1788) 初冬作款记:「戊申初冬, 为朱草诗林主人仿宋元法, 古浣邓琰」。《周禮》〈 天官冢宰第一〉 以八法治官府, 为: 官属、 官职、 宫聯、 官常、 官成、 官法、 官刑、 官计。 书法亦有侧、勒、 弩、 趯、 策、 掠、 啄、 磔八法。「湘君」 即湘水之神, 屈原《九歌》 有〈 湘君篇〉。 山人以宋元朱文刻法, 为致兩峰道人羅聘而作。 将此印布局章法分析,并将部分印文线条去除(图 43), 可清晰見到山人横线、 直划的疏密虚实处理,在朱文印〈 新篁补旧林〉中也有相同作法。 以下分析比较山人朱文印的研创传承:

1.

元代吴叡半通朱文印〈 濮阳〉(图 44), 取用古玺連珠印式, 布局平匀、 边欄虚作, 印文挺健有劲, 可算是圆朱文中的佳作。

明代吴先声朱文印〈 竹窗〉(图 45), 笔意简明率意, 边欄故作细残。 程邃朱文印〈 竹篱茅舍〉(图 46) 款记:「程邃」。 似古泉币印式,「竹」 字与吴先声〈 竹窗〉 相同, 印式皆属圆形, 但边欄较厚实, 或有可能是臨习之作。 邓石如朱文印〈 竹窗花雨〉(图 47) 与程氏「竹」 字左右形高低有变, 学界公认是邓氏臨习程邃之作, 或有可能邓氏也曾見过吴氏印作, 而〈 竹窗花雨〉 是融会吴、 程兩人印风之后的作品。

2.

汪关 30 朱文印〈 春水船〉(图 48), 布字平稳舒展, 内外线质同趣均劲挺清畅。山人仿效后作朱文印〈 春江社〉( 图 49)「江」 字「工」 部刻意缩置, 三条連下边欄的笔画并不流畅, 弱化边欄凸显印文。

朱文印〈 半千阁〉( 图 50) 三十八岁(1780)作款记:「庚子五月, 石如邓琰。某(梅) 文穆公, 卜白下之居, 人咸陋之, 泾上赵侍御, 登阁只古柏曰, 值五百金, 第五子因以名阁, 石如并志」。「半千阁」 为梅镠 31 斋馆名。 干隆45年由梁巘推荐, 邓氏至梅家六月, 凡〈 石鼓文〉、 李斯〈 峄山碑〉、〈 泰山刻石〉、〈 汉开母石阙〉、〈 敦煌太守碑〉、 苏建〈 国山〉、 及皇象〈 天发神谶碑〉、 李阳冰〈 城隍庙碑〉、〈 三坟记〉, 臨摹各百本。 包氏說邓氏各碑帖臨摹百本, 但今日却无任何一本传世, 疑有夸大之嫌。

3.

梁袠的朱文印〈 折芳馨兮遗所思〉( 图 51), 语出楚辞〈 九歌‧ 山鬼〉:「披石蘭兮戴杜衡, 折芳馨兮遗所思」, 有人形容:「线条柔婉温静, 刀法涩而不滞、畅而不流, 娇娆之中无不雅健, 可称是一件佳作」。作品正如所說这般优異,邓氏的朱文印〈 折芳馨兮遗所思〉(图 52) 另有大幅度的修改。 约可分为三大部分:

(1) 简化过长的线条:「折」 字的斤部上方;「思」 字心部收尾简短、(2)布局空间的改变:「折」 字手形上移, 空出底部;「遗」、「馨」 重新处理、(3) 避免向偶的处理:「兮」 字左上方残破;「思」 字心部左方略微残破。将此印「圆笔」 部分全數删除后仅剩的横直线条(图 53), 數量虽不多, 但起了稳定印面的作用。 对于印面部分作垂直与平行的拉线对照(图 54), 分割出的匡格有其疏密变化, 也隐含的透露出其中的规律。 弱化残破的边欄, 凸显了印面的线条。 我们从邓氏臨摹前人的印作來看, 早已达到邓散木所說的「刀下不可有我, 意中不可无我」 的摹印之道。

另外收錄于《邓石如印存》 也有一方朱文印〈 折芳馨兮遗所思〉( 图 55),并没有学者提出此印的真伪之說, 从布字來看, 笔画穿插极不合宜; 结构紊亂不堪, 由上述其对印面仔细严谨的处理方法, 略可断言此印应非邓氏之作, 是否为他人所刻而误入邓氏印谱, 尚待識者提出例证。

4.

何震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遥〉(图 56),《楚辞》〈 離骚〉:「欲远集而无所指兮, 聊浮游以逍遥」, 以一般朱文印的线条比较之下略嫌粗厚, 边欄线质琐碎残破。 梁臨摹何氏作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遥〉(图 57); 另有朱文印〈 聊逍遥以相羊〉( 图 58),《楚辞》〈 離骚〉:「折若木以拂日兮, 聊逍遥以相羊。 」 兩方印字座均等, 内外匀和平整, 程远亦曾臨摹〈 聊逍遥以相羊〉( 图 59)。 明代另有一方朱文印〈 聊逍遥兮容与〉( 图 60),《楚辞》〈 九歌‧ 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 聊逍遥兮容与。 」 作者不详, 线质较无轻重变化, 但有书写笔意。

甘旸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遥〉(图 61) 下端取得空间, 形成疏密韵律, 印文接边、 虚断周欄, 故线质较强。 邓氏三十六岁(1778)作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遥〉(图 62)。《中国篆刻丛刊》 第二十二卷:〈 太羹玄酒〉 与〈 聊浮游以逍遥〉 为兩面印, 孙慰祖编《邓石如篆刻》 第三页亦有辑入。 款记:「挥汗操刀管, 相依患难中, 世人谁可托, 持赠勉堂翁。 此二篆乃久月客濡须作, 时戊戌十月灯下, 邓琰刺字石上」。 此为仿似甘旸之作, 文字线条不逼边, 周欄较粗实劲实, 映显印文细劲圆畅。

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遥〉 是由何震先行刻出, 后有梁袠( 边欄、「摇」 字改变)、 甘旸(「聊」、「以」、「逍」、「遥」 四字的疏密空间改变)、 邓石如( 边欄加粗、 笔画较为圆融婉转挺健) 等人的相继臨习, 风貌各異, 放置同一画面來看,别有趣味。 杨汝谐 35 的朱文印〈 逍遥天地之间〉(图 63), 虽无章法新意, 但左右虚边取得变化, 线质细挺, 字座均等、 布字平和, 亦有是处。

5.

甘旸白文印〈 太羹玄酒〉(图 64) 切刀下的白文线质粗细不同, 四字各有轻重变化, 但以大印來說略嫌单薄。「太」、「玄」 字下方刻意留空, 并不显著。 印文周围留粗边。 甘旸曾說:「印之所贵者文, 作者不究心于篆, 而仅意于刀, 惑也」。 强调篆刻先要求篆法, 刀法次之。

邓石如所作白文印〈 太羹玄酒〉(图 65), 切出的线质较粗实,「羹」 字绵密,其他三字疏朗, 留红处明显, 改进了先前甘旸印作的缺陷, 印文逼边的处理也有所不同。

6.

梁袠朱文印〈 一日之迹〉(图 66) 章法规整平实, 印文不逼边, 线质圆滑但稍柔弱。 邓石如朱文印〈 一日之迹〉(图 67) 印文逼边, 线质圆润厚实, 边欄残破以强化印文, 除了印文逼边、 线质不同外, 与梁所刻原印章法无異。 另一方同文之作( 图 68) 已有已意, 原本单调无味的横画, 以波浪线条处理, 左方印文横平竖直, 并加粗边欄, 迹字「亦」 部中宫紧缩。 整体看來左为「方笔」, 右为「圆笔」。 将原本的章法作了调整, 在此可見, 臨习的过程中, 邓氏已由纯粹的臨摹趋渐转化, 将创作的自我意識以加入其中。

吴让之朱文印〈 一日之迹〉(图 69), 高野侯补款记:「完白有此印, 攘之屢效之, 均不袭其完也, 晏廬属记, 戊寅野侯」。 线质流畅滑溜, 但边欄稍嫌生硬,与山人之作已有所異,「一」 与「日」 字横画收尾上翘, 延续波动美感, 但此种刻意的安排, 恐有多此一举、 画蛇添足之弊。(图 70) 该作边欄略粗, 印文较前印婉转, 而(图 71)四角边欄横画转变成横摆 S 形, 已非篆书体势范围, 属于装饰意味浓厚设计文字。 黄牧甫朱文印〈 一日之迹〉(图 72) 近邓氏所作(图 68) 原貌, 以细切刀处理, 线质愈趋细挺, 边欄稍细, 有浙、 徽兩派合用之法。 邓氏擅用中国文字笔画有繁有简、 自然疏密之特性, 其「疏者愈疏, 密者愈密」 的处理方法, 我们能从诸多佳作中视見。

7.

梁袠朱文印〈 业素堂〉(图 73) 有均等的圆弧线, 印文不逼边, 劭潜朱文印〈 素圃〉(图 74), 印文温穆和气、 边欄以厚实粗边处理。 邓石如朱文印〈 清素堂〉(图 75) 印文逼边, 但并未接連边欄, 线质圆融带涩劲, 疏密较不明显。 黄牧甫朱文印〈 逸休堂〉(图 76), 款记:「久不仿完白山人印章, 三十年前日习之,今梢( 稍) 忘矣, 士陵。 」 葉一苇评其: 放开字势, 印面饱满, 婉转生姿。另李尹桑作朱文印〈 清佳堂〉(图 77) 则圆和不免柔弱, 連边处理稍嫌板滞。

8.

朱文印〈 被明月兮佩宝璐驾青虬兮骖白螭〉(图 78) 四十一岁(1783)作款记:「癸卯九月, 邓琰」。《楚辞》〈 九章‧ 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 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陸離兮, 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兮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句中以长剑、 高帽、 明珠、美玉等比喻屈原志行之高洁, 与叙述被流放的原因。 此印系臨摹吴迥之作(图79), 有平匀温穆之气。 兩印乍看之下似乎无異, 仔细端详后, 可見邓氏惯用弱化边欄而强化印文线质的方法。 加上其勤練书法后小篆字形掌握自如的基础, 篆字单字的疏密安排, 使得印面风貌已有不同。

(二)

以下, 将综合析論邓石如朱文印的创作表现与影响:

朱文印〈 意与古会〉(图 80) 三十九岁(1781)作款记:「此印为南郡毕蘭泉作,蘭泉颇豪爽, 工诗文, 善画竹, 江南北人皆啧啧称之, 去冬与余遇于邗上, 見余篆石欲之 余吝不与, 乃怏怏而去。 焦山突兀南郡江中, 华阳真逸正书瘗鹤铭,冠古今之杰, 余游山时睇视良久, 恨未获其搨本, 乃怏怏而返。 秋初, 蘭泉过邗访余, 余微露其意, 遂以家所藏旧搨赠余, 爰急作此印谢之, 蘭泉之喜可知, 而余之喜亦可知也。 向之徘徊其下, 摩挲而不得者 今在几案间也 向之心悦而神慕者, 今绂若若而绶累累在襟袖间也, 云胡不喜。 向之互相怏怏, 今俱欣欣, 不可没也, 故志之石云。 干隆辛丑岁八月 古浣子邓琰并識于广陵之寒香僧舍」。 干隆四十五年山人与毕蘭泉于扬州相遇, 欲取山人篆刻不得, 第二年的秋天, 再次诚心恳求, 又以家藏《瘗鹤铭》 为赠, 山人欣获即以此印回谢。

毕氏撰跋并委由山人补记:「辛丑秋, 余寓广陵, 石如赠我以印 把翫之余,爱不能已, 用缀數语, 以为之铭; 雷回纭纷, 古奥浑芒, 字追周鼎, 碑肖禹王,秦与汉与, 无与颉颃, 上下千古, 独擅厥长, 我为郑重, 终焉允藏。 蘭泉仍索古院子作字」。

此印边欄粗实, 但稍作古残后, 也有稳定印面之效。「古」 字的大「口」 形写法, 在其他印中亦見, 如:〈 讀古今书〉、〈 古欢〉、〈 淫讀古文甘闻異言〉 等印。现代印人韩天衡的朱文印〈 意与古会〉( 图 81), 以其独造「草篆」 之法臨摹此印。

朱文印〈 新篁补旧林〉(图 82)四十一岁( 1783) 作, 款记:「 癸卯秋末客京口, 梅甫先生属作石印數事。 时风声、 雨声、 潮声、 涛声、欸乃声与奏刀声, 相奔逐于江樓。斯數声者, 欧阳子〈 秋声赋〉 中无之, 爰补于此石云。 古浣子邓琰记」。「篁」、「旧」 兩字横画密集与「林」 字的垂直有着方向性变化之趣。 同时期篆刻家毕星海(1740-1801) 朱文印〈 新篁里〉( 图 83), 仅是以說文小篆逐字安排, 仅就单字比较, 就不如邓氏「篁」 字「白」 部紧缩的巧妙, 可知印人的书法根基亦有所差别。

朱文印〈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图 84) 四十一岁(1783)作, 款记:「一顽石耳,癸卯菊月, 客京口, 寓樓无事, 秋多淑怀, 乃命童子置火具, 安斯石于洪炉, 顷之取出, 幻如赤壁之图, 恍若見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 噫, 化工之巧也如斯夫, 蘭泉居士吾友也, 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 邓琰又记; 图之石壁如此云」。因印石烘烤后的变化像是赤壁图, 又聯想到苏东坡, 有所感动, 而才决定印面的释文, 这种刻印的顺序, 在篆刻的创作上, 倒是少見。 最初边款仅是纪錄何人所刻, 何时所刻..等用途。 拓出的款文由右上向左下倾斜, 形成斜三角的布字画面,邓氏此番作法又是与众不同。

邓氏此作印面疏密变化有虚实趣韵, 右边欄粗实, 左边欄斑驳残破。 其印篆,「流」 字用籀文繁体,「岸」 则字用简形与之相较, 近人冯康侯朱文印〈 断之死流灯涅盘岸〉( 图 85) 疏实较平和,「流」 字亦繁, 但「岸」 字不简, 边欄较无变化。 另张一楫朱文印〈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图 86),款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焉, 仿完白山人法刻东坡居士后赤壁赋句, 庚午仲春张一楫记」。 属直接承袭山人, 疏密有韵, 但无新意。

朱文印〈 十分红处便成灰〉(图 87) 款记:「琰」, 可知系改名之前所作。 体势与〈 孔宙碑额〉( 图 88) 相近, 吴让之在《吴让之印存》 自序中說:「以汉碑入汉印, 完白山人开之, 所以独有千古」。 从山人篆刻作品中「以汉碑入汉印」并没有以汉隸字法入印的实际范例, 但說以「汉碑额」 入印, 则有可信。朱文印〈 写心〉(图 89)「心」 字上头与「鸟」 脚穿插, 下方崩断边欄处理使印面在上半部的紧密之中有所舒展。 林皋白文印〈 写心〉(图 90) 用均匀布白, 白边欄与印文粗细接近, 较无轻重之变化。 戴本孝朱文印(图 91)〈 写心〉以大篆入印, 布局平稳。

朱文印〈 亂插繁枝向晴昊〉(图 92) 四十八岁(1790)作款记:「兩峰子画梅琼瑶璀璨, 古浣子摹篆刚健婀娜。世人都爱兩峰子梅, 兩峰偏爱古浣篆。 感而作此, 聊释旅愁。 庚戌十月时在都门寓中」。 印文典出杜甫〈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文章有神交有道, 端复得之名誉早。 爱客满堂尽豪杰, 开筵上日思芳草。 安得健步移远梅, 亂插繁花向晴昊……」, 是年户部尚书曹文埴邀请山人入京,好友羅聘亦在此地, 兩人互赠印画, 消弭乡愁, 是为边款记述要点。

邓氏自许篆刻以「刚健婀娜」 称世, 仔细分析「刚健」 部分主要是印文中「横」、「直」 线的部分的掌握, 横线多的这部分通常是印面中较密合的位置, 这种作法和邓氏书法「中宫紧缩」 的領会有着绝对的关系。「婀娜」 部分就是印文较流动、 圆转的印文, 兩部分的相互呼应形成的疏密变化, 就是邓氏开创独树一帜的创作方法。 就此印來看「晴」、「昊」 与「繁」 字中「每」 部是为紧密处, 其余各字单独中宫紧缩, 笔画圆转挺健。

朱文印〈 写真不貌寻常人〉(图 93) 款记:「余与兩峰遇于京师, 兩峰为余作登岱图, 因作此篆以报之」。 此印回报羅聘所画〈 登岱图〉。「写」、「真」、「寻」紧密是为「刚健」,「不」、「貌」、「常」、「人」 圆转是为「婀挪」。 再一次印证了上述中邓氏的创作方法。 邓氏为羅聘所制印作尚有〈 众香之祖〉、〈 却将八法写湘君〉、〈 得风作笑〉、〈 白衣门下〉、〈 梅花道场〉 等印。

朱文印〈 烛湖孙氏〉(图 94) 六十二岁( 1804) 作, 与〈 世济忠清〉 为对印,款记:「嘉庆甲子小春, 用文太史法作」。〈 世济忠清〉(图 95) 款记:「此二石于砀山署中, 古浣邓石如」。 纪年印中最晚的二件印作, 自云以文征明之法创作,但印面已有显著的自我风格。 乃是邓氏自谦的說法。

(三)

山人篆刻取法不一, 风格奇趣多变, 影响深远, 后代印人仿刻尚有:徐三庚三十八岁作白文印〈 治安〉( 图 96) 款记:「癸亥春王月二十日, 观完白印册, 适治安仁兄來访, 属为检此, 率尔应命, 三庚」。 四十三岁作〈 成达章印〉、〈 若泉〉(图 97)(兩面印) 款记:「戊辰长至, 坐雨青爱廬, 仿完白山人面面印, 为若泉弟, 徐三庚」。 五十二岁作白文印〈 不负所学〉(图 98) 款记:「乙丑七月, 志卿仁兄属三庚仿完白山人法资容沪上」。

赵之谦早年所刻刻朱文印〈 季欢〉( 图 99) 款记:「邓完白法, 为季欢摹,丁巳十月。 六朝朱文只如此, 近世類汉印者多, 遂成绝响, 冷君」。 又朱文印〈 陶山避客〉(图 100) 款记:「学完白山人作, 此种在近日已如绝响, 俗目既诧为文何派, 刻印家又狃于时习, 不知其理, 可慨也。 艾翁属刻, 重連及之, 憨寮记」。

朱文印〈 蕺子〉(图 101) 款记:「完白山人为程易柴征君刻葺郎小印, 真斯篆也,师其意为此, 蕺子属, 撝叔作」。

赵之谦多次阐述山人篆法已成绝响, 追随者寡, 感慨时人陋习, 除邓氏再传弟子吴熙载之外, 赵之谦可說是山人的知音, 亦即是見識不凡的印学家。

黄牧甫朱文印〈 实君〉( 图 102) 款记:「仿邓顽伯, 牧甫」。 又, 黄牧甫朱文印〈 翠礹〉(图 103) 款记:「完白篆书追唐人形(貌) 作长体, 而气味直逼嵩山, 先哲已详言之矣, 豈待后生小子之谍谍耶! 摹其二字为□丈刻石即希教之,黄士陵并識」。 由此印款可知, 黄氏景仰山人篆法, 法则精深, 无须赘言, 有此体悟并也致力仿效学习。

近人童大年朱文印〈 心盦〉(图 104) 款记:「完白山人法, 从秦权量汉碑额中脱胎而來尽得小篆遗意, 近时所行邓派乃徐褎海法较完白宽处越宽, 密处更密, 渐失小篆正宗, 此印參邓而由吾赵上追二李, 似尚有合于古, 丁巳秋七月既望大年记」。 又, 邓万岁朱文印〈 黑三味〉(图 105), 款记:「黑三味徐天池画中有此印文, 尔雅仿完白山人」。 以及, 任小田朱文印〈 劫后余生〉( 图 106),款记:「摹完白山人法, 小田刻」。 由以上诸人所作可知, 邓石如的朱文印法, 在传续宋元明清前人之基础上, 再以书入印出自风神, 对于现代印人的传承转化与创作启发, 是具有时代性意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