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站桩之三 | 桩的负荷感

 昵称7614349 2019-11-15



站桩最初遇到的问题是肩膀疼痛,酸胀,或者膝盖刺痛,酸胀,或者脚后跟踝关节的疼痛。

习者个体差异原因,如站桩时间的长短,掌握水平的高低,身体素质的好坏,都会出现肢体不同程度的痛、酸、胀、麻感。只要不是剧烈的疼痛,难以忍受的疼痛,基本算是正常的。

站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初步放松全体关节,以达到卸除生活中形成的僵力之目的,形成通透的劲力。这也是古人在传统武术表述上多用“劲”这一词,而不用“力”这个词的原因吧。在武术上,卸除僵力可以理解为筑基、换劲、前行等。实际上,这些名词的背后,本质是一样的。

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重复练习叫做动力定型。传统武术站桩间架结构的重负练习,可称其为静力定型。原理与动力定型是一致。

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静力定型技艺,其间架结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负荷感。站桩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负荷感。

初站桩时,感觉全身肌肉关节僵硬,站桩的时间也站不太长,随着时间增长,肌肉疲劳酸痛感加剧,导致间架结构迅速变形。这个时期,肌肉酸痛出现的频次高,造成时间站不长,技术要领也很容易“跑调”。

站桩的坚持,酸痛胀麻感逐渐消失,站桩的肌肉僵硬感慢慢被关节放松感替代,这时候感觉,人体就是一副骨架在站桩,站桩时间也能轻松达标,人还不累,站后觉得轻松、舒适。

深入站桩以后,从骨架支撑感又会逐渐过渡到气态感觉,这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是桩功深入的一个自然现象,并非刻意求之。

从以上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初站桩时,苏醒肌群和关节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了解自身的良好开端。松开关节,预示着休息肌开始有效工作,工作肌逐步降低劳动强度,工作肌和休息渐渐趋于平均用力。习者从日常主动收缩肌肉的用力习惯,向桩态“被动抻拉”、“牵张反射”的用力习惯过渡。这个阶段以僵力基本消失为标志,完成换劲。此是站桩入门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不经此阶段,以后所习之功法,均为僵力重复训练,毫无养生技击之用处。卸力换劲,是中华武术区别于西洋拳术最显著的特征。当然,换劲过程是较为绵长的,少则半载一年,多则两到数年不等。不得要领者,徒站一辈子而不得换劲。

总之,桩和禅的领悟极为相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