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健康之路——练好周身一家的缠丝劲一 无极桩的缠丝劲的走向 大家从上图中不难看出:一是先说两脚,两腿的缠丝劲都是逆缠丝,因为两脚发下踩力时,两脚内侧的力大于两脚外侧的力; 力发原于两脚内侧,即逆缠丝也。再说两腿放松微微下屈,两膝盖微外撑里扣,形成两大腿肌肉由后向前翻裹,两腿同时形成了双逆缠丝劲。二是两腿间的逆缠丝,就像两根绳子,缠丝劲继续向后上走,通过臀部交叉,敛臀,尾骨内收;继续逆缠通过两胯,逆缠交叉到丹田部位,这时胸腰放松,丹田自然鼔荡;继续逆缠通过胸腰两侧逆缠丝交叉与命门,命门打开后撑,有一种巨大的逆缠捧力,双绳从两肋向前逆缠丝到中丹田部位交叉,形成含胸拔背,檀中穴内涵,形成外形饱满内部鼔荡,膨胀力十足的放松形态。三是两股缠丝劲分别走两腋下,由后向前绕缠绕臂,两臂形成双逆缠,虚腋两肘略略向前裹捧,两手中指贴裤线,大指微领劲,双臂形成逆缠丝。四是头部,头在全身逆缠丝劲的触动下,头部是虚领顶劲;那么,我要告诉大家,预备式,无极桩功的缠丝劲,从脚下到头上,处处都是逆缠丝,我个人认为只有浑身上下全是逆缠丝,身体才具有膨胀螺旋缠绕力。要练好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首先要明白浑身有哪些缠丝劲,即全身上下、左右、内外无一处不缠,在行拳时而又以躯体的缠丝为主要,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迭运化来带动和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从而达到周身一家的整体力量。二 右弓蹬步的缠丝劲 下图是弓步大捋,一是先说上肢缠丝劲,两臂如“麻花”旋拧,不难看出下图的右臂是逆缠,右手的大母指领劲,有里向外旋拧:左臂是小拇指领劲,由外向里旋拧,形成顺缠丝劲,左肘里合肘外折腕,由外向内旋拧;二是有不少人说下肢两腿似“螺丝”拧钻,到底怎么拧钻的,而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给大家分解动作说说两腿的缠丝劲。松右胯,身体右转,右腿顺缠丝,向左后发撑顶劲,推动右臀部向左后下沉,促使胸腰右转;再说左腿,左脚下发蹬力,左臀上翻,左腿逆缠丝既有蹬劲,撑劲,又要里扣,左大腿肌肉向内裹,左腿的蹬力推动胸腰逆时针向右旋转;那么两胯骨轴,都向自己(即左腿向右送力,右腿向左送力)的反方向送力,形成向心力推动胸腰螺旋缠绕向一个方向旋转,这就是胸腰的螺旋缠丝。所以,大家要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必须先明白每一个动作形成螺旋缠绕的走向,以及缠丝劲的方向等问题。三 胸腰螺旋缠绕的形成 有人说:四肢的缠丝劲都要以身躯的缠丝为主宰。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下肢的缠丝发出两腿的蹬撑力,两腿一顺一逆的缠丝劲推动身体,胸腰螺旋转动,下盘两胯骨向向推形成一个合力,托着胸腰旋转:上肢是以胸腰旋转带动,以每招式的变化,用途来决定上肢体的缠丝劲,腰脊不管怎么旋转,停留在裆前中线的肢体即手和臂就一定是顺缠丝,不在裆前中线上的肢体,即手臂就一定是逆缠丝;则肢体的缠绕必须将每一个分解动作,由内到外缠丝劲核心能明白,缠丝劲由内到外,有下到上,有中而发;内缠、外缠相联合一,双顺双逆成对出现。显于外是螺旋运动,隐于内是缠丝运行,里缠为体,外缠为用,里缠是心神意气,外缠是筋骨皮肉,螺旋抽丝合而为一而成为缠丝劲。四 缠丝劲运动,触使中气贯通全身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练,因为它是长久功夫。我的体会是:周身的缠丝运动,能使中气贯通全身,协调一致,和谐完整,气生于肾,养于丹田,同时也发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脊而上行,循经走脉。处处肌肤缠绕运行。正如恩师马虹先生所说,“全身是以心为主,腹部是内气之源,腰部是发劲的源泉,胸部是运化之府,脊背是督气之径,肢体是运动之道,最主要的是气不离丹田。”因此,在缠丝劲训练中,要加强内气的盈聚注意气的运行,气由肾而发,由后到前,由裆中过来,顺脊背向上而行,注意纳气,必须圆裆松胯,下辟谷道,气方不往下泄。气升于顶,由百会穴进入泥丸下降,随着沉肩坠肘,檀中穴内涵,两肋骨一收束,气归丹田。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念。缠丝劲也是陈式太极拳所固有特点,打陈式太极拳没有缠丝劲,不叫陈式太极,打陈式太极拳必须练出缠丝劲,才能打出陈式太极拳味道。编辑;小七 文章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