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Q浏览器

 mengk4fz0yyf5h 2019-11-16

山水画创作中,写生是至为关键的一环。远在隋唐、五代和北宋,山水画最大的特征是“图真”,即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眼中所见的山川形象。为求图真,隋唐五代艺术家提出了诸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命题,“写其真,得其神”是衡量作品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标准。五代山水画家荆浩隐居太行洪谷,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移居华山、终南山,终日徘徊于岩边林畔,朝观暮察。

范宽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我的理解是,“师诸物”即重写生,走进自然山川中,以自然为师。“师诸心”即通过写生,掌握自然山水的特征和规律,自然山水为我所有,我的笔下则创造出山川精微。说到底,就是通过写生,对景造意。即求其形,更求其韵。

北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可以说,北宋山水画家普遍的图真精神,使作品中的山川形貌通过“师造化”的写生过程,而达“形似”和对山川自然内在规律的把握,再通过“得心源”而获“神似”。

明代山水画家王履是明代写生第一人。他在已经50多岁的时候游历了华山,以自然为师,以华山为师,自创新法,创作了40幅《华山图册》。他认识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认为,要做到“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

《华山图册》 王履 纸本设色 34.6 x 5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藏

不观察对象,怎么能画像对象呢?如果不见华山,不知华山之貌,又怎么能画好华山呢?故而他在《华山图册》的序中理直气壮地论证了“师造化”的重要性。《华山图册》成功地表现出华山石骨坚硬的特质。这得益于王履对华山的深入观察和在此基础上积累的大量写生稿。他在谈作画过程时写道:“既图矣,意犹未满,由是存乎静室内,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饮食,存乎外物,存乎听音,存乎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一日燕居,闻鼓吹过门,怵然而作曰:得之矣夫!逐麾旧而重图之。斯时也,但知法华山,竟不知平日之所谓家数者何在。”

王履的这段话描述了从体验生活到进入立意构思再到运笔表达内心意象的甘苦,从中揭示出,只有通过大量“师造化”的写生积累,才能冲出陈旧的条条框框,使作品有出新的可能。

《华山图册》王履

我认为,写生的过程不只是一种在生活里面提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以此从第一自然向第二自然的跨越。自然还是那个自然,只不过把自然提炼为中国画的表达方式,这就够了,不必考究这个东西是不是传统,有没有来路。而且创造一种符号,才是写生的终极目的,比如我画南方的树林,其实都是以一种块面的方法来处理的,在虚与实的交融中达到有机的统一,而不像古代的那样要交代得清清楚楚。是一种平面的构成,在这种看似平面中融合了很立体的东西,如山壑、峻岭、原野等。

写生要归纳,需要程式化,但是不要重复古人的东西,如果拿古人的办法画一张现代山水,意义并不大。我们要的就是把它的精神拿过来,创造自己的手段。从本质上把传统中好的东西继承下来,而不是单单学习技法,不只取技,更要取道,也就是所谓“学古人之心,不学古人之技”。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现在不少画家往往去重视古人的笔墨技巧,而不知古人当时所处的语境,更没有去深究“古人之心”,这样的创作,是没有多少活力可言的。

九华山胜景,184x147cm,中国画,2011年,许钦松

我喜欢看地理杂志,研究山的结构。作为山水画家,如果不研究山的结构,那你如何表达山呢?譬如说画人,你不了解人体基本造型,你怎么画得好?所以有的人对山的理解,只是从传统里面搬弄,依样葫芦。当然,古人总结出来的山也是对地理结构总结、提炼出来呢?这是当下鲜活的东西,把它表现在你的画里面才是重要的。多观察自然的东西,深入生活,了解它们的结构,再研究如何用笔墨去表现,如何更真切地传递出我的所思所想,这一块也是我正在做的。而且,在将来也不会放弃的。

本文选自《此岸 · 彼岸——许钦松谈山水画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