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原序九:精神、心理与认识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静远德载 2019-11-16

人类把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个人的主观世界。至少到目前为止,这还是自然中绝无仅有的。

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界限之一就在于自主的能动性,即生物能够主动地维持自己作为生命的本质特征新陈代谢的秩序,而非生命既不具有这样的特征,也不具有自主的能动性。那么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又是如何从形形色色的生物种群中脱颖而出的呢?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层次上,人类个体较其他生物个体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有时甚至是彻底的劣势,例如身体力量和速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灵敏度等,但是人类却发展出了在生物基因之外进行积累和传承的手段和能力,即文明的传承。所谓文明的传承是人类整个社会全体的传承,而不是个体的传承,尽管承担文明传承的仍然是一个个的个体,但是只要脱离了人类社会群体,个体就无法继续文明的传承。通过文明的传承,人类适应与改造环境的能力迅速加强,很快就从地球上诸多的生物种群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生物中的绝对领先者。

传承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人类个体的主观世界,通常也叫精神世界、心理世界或认识。精神世界与主观世界是相等的,是主观世界的全部。心理世界只是主观意识关注的部分,就好象地球上被太阳光照亮的地方一样。认识则通常是指主观世界里所有后天建立发展起来的部分。主观世界是一套庞大的秩序,一方面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秩序和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包涵了主观能动性根据一定的客观条件和逻辑推理得出的各种可能性。主观世界能在何种程度上反映客观世界的秩序和变化趋势,主观能动性能否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各种可能性,或得出何种可能性,这些都取决于个体的人生经验、体验以及个人的能力、智力、理解力、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水平。主观世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根本所在。

人类个体从一颗受精卵发育而来,在出生前通常已经继承了亲代的生物遗传基因及其表达的基础,同时也具备了传承人类文明的潜力,但其主观世界却仅仅是极为基础的神经系统信号的收发和传递秩序,以及极为有限的与母体相关的心理体验和认识。出生后,尽管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却被迫立即开始主观世界或精神、心理和认识的建构、解构和重构。这个过程一旦开始,中间绝不停止,至死方休。首先就是经历和体验各种陌生刺激信号的接收和识别,建立用于识别各种信号的模式库,这是认识的建构。其次是根据模式库识别刺激信号,建立对于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感觉和知觉,从而作出判断和决策,如是否安全可以入睡,是否哭闹以引起注意等等。这里包含了初步的心理建构。当然认识和心理都是精神的一部分。在随后的人生过程中,认识逐步扩展,心理(包括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日趋复杂,精神渐渐丰富多彩。当某些认识和心理不再适应生活实际,甚至与个人后天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发生矛盾冲突时,就需要对其进行解构,消弥冲突,解决矛盾,进而重新建构与知识系统相一致的认识和心理。这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也是一生都不断在进行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建构、解构和重构自己的主观世界, 持续地发展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都不得不接受和服从人类社会的规则和秩序,采纳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努力享受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利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一件发明、一种产品、甚至一个思想观念能否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往往取决于其受众的多寡,你应用了这件发明、使用了这种产品、接受了这个思想观念,也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就个体而言,如果对于发生矛盾冲突的认识和心理不能及时解构和重构,就会导致认识失误和心理疾病,轻则脱离实际,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重则引发心理变态,甚至导致反社会、反人性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彻底与人类社会秩序矛盾冲突,两不相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