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筋就用芍药甘草汤——筋缩、抽筋、静脉曲张、行走不便的情况可以参考本文

 东施开心分享 2019-11-16
引言:有位妹妹说因为筋缩的原因,她这段时间每天连五十步都走不了,说是骨扫描之后出现的情况。所以,我想也许我应该写点什么了。

我忘了在哪本书里面第一次看到芍药甘草汤这个名字,因为我看的书比较多,有时候记不清先后顺序,比如这几本书里面都提到过芍药甘草汤:《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倪注<伤寒论>》(倪海厦),还有罗大伦老师的新浪博客中也提到过。

其中,在倪师(倪海厦)的《伤寒论》注解中,提到了一个大内高手一般的名字——“去杖汤”,于是我就记住了这个汤,加上这个汤很简单,才两味药,所以,我就非把它记住不可。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这样的描述: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个“厥”字,我查阅了多种字典,包括《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我看有讨论的内容,感觉里面的内容写得挺好的,我认为这里的“厥”应该是“衰竭、枯竭”的意思,相当于“绝”,比如厥阴,其实就是阴快没了,三阴经有太阴、少阴、厥阴,而三阳经是太阳、阳明、少阳。“厥”有点像是一个转折点,表示物极必反。经常我们会看到一些描述,如“四肢厥逆”,我理解的是,如果人体正常运转的时候,气血通畅,四肢都是温暖的,但是,有时候会发现那温暖到四肢,就不温暖了,就好像水流越来越小,直至水流到了尽头。而我理解的“逆”是,不但水流小到了极点,还在变得越来越衰竭。当然,一般情况下,我理解的“逆”为“不顺”。比如,气逆,就是气不是按照正常的机制在运转,因此,叫逆,严重的情况,就是反着走,因此,有“肝气横逆”,我认为是肝气运行的不顺的程度。好比一个座标,当运动的趋势是在从X座标朝Y的方向运转,产生了一个不正的角度,有时候变得垂直了,也就是到了Y轴,严重的就到了-X的方向,就成了逆。我大概就是这样理解这个“厥”、“逆”的,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这两个字迷惑不解的,希望我的解释能给大家的理解带来一些启发。当然,我说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上面那段文字,我理解的是说:如果有点表证,里热表虚,脚突然抽筋,用错药了(用了桂枝汤),这时候就得了厥,津液不足,胃热,胃经不降,呕吐,用甘草干姜汤恢复阳气,如果厥好了,脚温暖了,就用芍药甘草汤,这样脚就伸开了。如果胃气不和,胡言乱语,用调胃承气汤;如果又发汗,又加烧针,就用四逆汤。

如何理解上面这段文字呢?自汗,说明了表虚,表气不固,此外,小便数、心烦说明了有内热,微恶寒说明了怕冷,阳虚,用桂枝汤攻表用错了是为什么呢?按说表阳虚用桂枝汤挺好的。但是桂枝汤的用法有个禁忌,这在《伤寒杂病论》中也有说明: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也就是说上面那个情况之所以不能用桂枝,是因为本身就阴虚,而表气不固、怕冷,说明了也阳虚。阴虚的原因是津液不足,因此,需要赶紧补津液,补阳气,而这个条辨说的解药是甘草干姜汤。这里可能会有疑问,为何阴阳两虚会怕冷又有内热呢?因为人体是依靠血液来给全身提供热能的,也是依靠血液供给全身的养分。当阴虚的时候,一般来说,是身体缺水(红细胞总数少的那种贫血不算),可以理解为红细胞和身体中以及血液中的水份的均衡比例打破了。这种情况一般在出大汗或者内热比较重的时候出现,无论出大汗还是内热久了没有给身体及时补充津液都容易阴虚。在舌象上看,往往会看见血红色泛出来,好比河里的水少了,河底的泥沙的颜色就很容易被看见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把水份补到身体里面,补到细胞里面,补到血液里面。这就是所谓的“滋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用的是炙甘草,和炮干姜。

干姜,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炙甘草,味 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我们知道有个著名的方子叫“炙甘草汤”,这个汤虽然还有其他几味药组成,但是却起了个名字叫“炙甘草汤”,说明了在这个方子里面的核心药物是“炙甘草”,而“炙甘草汤”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复脉汤”,第一次听见“复脉汤”这个名字,也是从罗大伦老师的新浪博客《调理心脏“偷停”的炙甘草汤》中看到的。之后,有位朋友心悸,我建议用炙甘草汤,他说其中的阿胶不好买(主要是怕买的不是真品,毕竟其中的工艺比较复杂),后来用了芍药甘草汤来调,说有效果,可能比起炙甘草汤,力量还是要弱一些。

所以,用甘草干姜汤,我理解为一边温阳,一边补气阴,回阳救逆。

厥愈说明了气血到达了末端,也就是回阳救逆成功。这时候,马上用芍药甘草汤,脚就能伸开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脚能不能伸开,在其他问题不存在障碍的情况下,是由筋来决定了。这就说明了芍药在这里起到的是养筋的作用。这里的养筋不妨理解为把气血补到筋里面去,这样筋恢复弹性,就可以伸缩自如。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 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在《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甘草汤的原方是这样的: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而在《经方实验录》(曹颖甫)中,医案里是这样用这个方子的: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发现,这里的甘草用的是生甘草,而不是炙甘草。到底是谁对谁错呢?一般来说,生甘草是用来做清热使用,但具体情况由于没有对比,也不好判断谁对谁错。

我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自己也用上了这个方子。

去年8月初,我骑摩拜单车走到一个红绿灯路口,有不少行人堵在路口上,其中还有一位中年女士抱着孩子,我一刹车,发现车闸比较涩,就使劲一拉,这下好了,把左手小手指压伤了,手指当即变弯了,很痛,我看了一下骨头没伤,但是筋伤了,一直痛到了晚上。弯曲无名指的时候,小指头受伤的部分会剧痛。

赶紧找了个温灸罐,电热的,最高温度大概有50多度的样子,烤了一会儿小手指外侧的骨节,疼痛减轻了。

顺便说,我不建议大家用艾灸或者加热的方法去烤筋,容易把筋烤得松弛,弹性变小,因为筋包着骨头的,除了手背面有,手掌面也有,但我只烤了外面的筋,后来,有比较长一段时间,手指头都是弯的,现在还有点弯,因为内侧的筋比较紧,外面的比较松,好比橡皮筋,一边的比较紧,一边比较松,手指头就不容易恢复到以前的伸展状态。也许当时打个石膏固定会比较好。

然后,我想起了这个汤方,结合前面的医案,我给自己开了个方子(打粉,用了一半熬汤喝):

白芍30g,赤芍30g,炙甘草24g

第二天,手指筋痛消失,虽然皮肉之苦还暂时没彻底消除,有点肿痛,但是手指不动是感觉不到痛的,后来慢慢就好了。

所以,我发现了芍药甘草汤养筋的神效,而我自己对芍药甘草汤的认识,已经由去杖汤到复脉汤到养筋汤了。

这个方子能用来干什么呢?——养筋,而且还能活静脉血,也就是促进血液回流。

当腿抽筋的时候,如果要救急,可以按摩一下阳陵泉,这个穴位是筋会。我给同事用过,立竿见影。

但是,抽筋说明了筋需要补气血了,因此,光是用按摩穴位的方式,我觉得是不够的,还是要把气血补充起来才行。

之前有位妹妹阴虚,腿抽筋,我让她吃芍药甘草汤,她说吃钙片就好了。这俩之间是啥关系,我没研究过。

活静脉血这个功能,也就是说,如果静脉曲张也可以考虑一下这个方子。

关于芍药甘草汤的用法,我的建议是在急症的时候,用一下大剂量的。上面我用的那个剂量就是比较大。因为按经方来用,按我平常换算的方式,应该是:

白芍12g,炙甘草12g

如果抽筋不严重,可以用这个标准方。如果抽筋问题已经好了,就别再用药了,毕竟药是用来纠偏的。

关于前面用的赤芍,是因为赤芍的化瘀能力比较强,加三七粉也不错,三七化瘀能力也挺好的,而且生的三七粉还能止血。注意,这里说的三七粉不是拿来养筋的,而是用来化瘀的,一般救急化瘀,我会用6~9g,平常保健性的,1~3g就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