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书名如果只是“水边的故事”那就太草率了

 探谜古小说 2019-11-16

《水浒传》也就是‘水边发生的故事’”这是对《水浒传》之名最流行的一个解释。

从字面看这个解释没问题,《诗·大雅·绵》:“率西水浒,至於岐下。” 毛传云:“浒,水厓也。”宋杨万里 《浯溪赋》:“乃迹故步,还至水浒。” 明何景明《津市打鱼歌》:“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都是以“水浒”指水边。

可是如果《水浒传》只是“水边传”的话那真是意趣全无,而且,作一部大书取名当非常郑重其事,又岂能如此潦草?

金圣叹点评说:“题目是作书第一件事,只要题目好,便书也作得好”,而袁无涯更说此书“命名微矣”

那么“水浒”一名的微言大义到底是什么呢?历来《水浒》之学者们大致两种观点:

(1)取典于《孟子》(明清两代点评者多持此论)

(2)取典于《诗经》(由现代学者罗尔纲提出)

明清两代《水浒传》批评者如金圣叹、袁无涯、李卓吾等人,都认为“水浒”一名取自《孟子》中的典故。

袁无涯点评:

“传不言梁山,不言宋江,以非贼地,非贼人,故仅以“水浒”名之。浒,水涯也。虚其辞也。盖明率土王臣,江非敢据有此泊也。其居海滨之思乎?”

——这是说此书不以“梁山”或者“宋江”做书名,是因为梁山和宋江都不是真正的“贼”,只有“水浒”一词才能恰当表达“梁山众人有海滨之思”的意蕴。

所谓“海滨之思”,出自《孟子》:伯夷和太公避难远逃到海滨,最终因为有了英明贤主,愿意回归故土。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这是说商纣王无道,为了远避昏君和乱世,伯夷逃到了北海之滨居住;太公逃到了东海之滨居住。直到周文王西伯侯强盛起来,两人才都欢呼着准备回归故土,因为他们知道文王是个乐于奉养长者、爱护人民的领袖。

()

(李卓吾)

金圣叹的点评更详细:

“此书既成,而命之曰《水浒》也。是一百八人者,为有其人乎?为无其人乎?试有其人也,即何心而至于水浒也?为无其人也,则是为此书者之胸中,吾不知其有何等冤苦,而必设言一百八人,而又远托之于水涯。吾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一百八人而无其人,犹已耳;一百八人而有其人,彼岂真欲以宛子城、蓼儿洼者,为非复赵宋之所覆载乎哉!吾读《孟子》,至“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二语,未尝不叹。纣虽不善,不可避也,海滨虽远,犹纣地也。今一百八人而有其人,殆不止于伯夷、太公居海避纣之志矣。大义灭绝,其何以训?若一百八人而无其人也,则是为此书者之设言也。”

这段读起来比较晦涩,其实就是直接点出“水浒”之名出自《孟子》,《水浒》作者是这一百零八人的故事来表达对昏庸君主的不满。

(金圣叹)

金圣叹和袁无涯均以《孟子》典为依据,对《水浒》一书主旨下了这样的定论: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不是背叛朝廷,而是因为君主不明暂时在一个地方避难,他们最终都会接受招安归顺朝廷。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水浒》一书由书名可知,其主旨并非宣扬反叛,而是宣扬王道。

以前的“水浒传”书名大多叫做《忠义水浒传》。

所谓“忠义水浒”可以这样理解:“逃离到水边,最终回归王权故土,以成忠义之道”。李卓吾评点评道:

“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

——这是说,梁山众人因国家施行德政而最终接受招安,才是《忠义水浒全传》一书的主题。

在诸多点评者眼中,“忠义”二字必须与“水浒”二字联用才最恰当,所以古书更多的是名为《忠义水浒传》。有学者考证,以前有些“水浒”刻本,书商宁可在书名中舍弃“水浒”二字都不会舍弃“忠义”二字。由此可见,“忠义”二字在此书书名中的分量。

金圣叹删去了《忠义水浒传》的“忠义”二字

金圣叹认为本书既然名为“水浒”,就已经有了背弃君王的含义,即便再加上“忠义”二字也不可挽回,所以书名连“忠义”二字都不可加。他说:

“题其书曰《水浒》,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国也。”

当然金圣叹去掉“忠义”二字或许另有目的,特别是结合他删去后面三十回的行为,反倒显得是他自己有“背弃君王”之意。这里就先不去管它了。总之,金圣叹应该是《水浒传》书名不加“忠义”二字的始作俑者。

不管怎样,可以看出以上金、袁、李三家观点虽略有小异但基本立场是一致的,都认为《水浒》一名取义于《孟子》的“海滨之思”,书名的含义也即“水浒”一书的主旨意在强调“归顺贤明的王权”。

或许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这些人都有卫道士的嫌疑,但在封建王朝,这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口径。更何况他们的观点也并非没有原则立场,所谓“海滨之思“也有一个必须的前提:那就是“国君贤明”。

至于现在一个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水浒传》之名取义于《诗经》的《大雅·绵》的诗句“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实际上出自于今人学者罗尔纲。

据罗尔纲自述,他在1944年养病期间读《诗经》时偶然有了这个观点。后经多年补充完善,他在1983年3月《文史》第15辑上发表《水浒真义考》,提出这个观点。

《诗经·大雅·绵》有诗句: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这是讲周朝先祖亶父,为躲避狄国侵扰,带领部落读过漆、沮两水,来到岐山脚下,同妻子姜女一起带领人民建立一个新家园。

亶父,是周朝的开国始祖,他在岐山脚下另建家园开基立业,一方面是躲避外族入侵,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不再受殷商的管辖约束,从此开始了削弱殷商壮大周国的历程。他的后代文王、武王终于消灭商纣,自己当上天子,建立周朝。

罗尔纲认为《水浒》书名即是引用“亶父途经水滨,建立新家园”的典故,是作者罗贯中意欲表明“梁山与宋皇朝对立,要建立新政权“的思想,也正由此反映了罗贯中“有志图王”。

因此,水浒七十回半后面的二十九回半叙述梁山好汉被招安的内容都是其他人续写的,两段主题思想完全不一样,后人将两段勉强拼凑合二为一形成了百回本的《水浒》。

对照上面两种观点,可以看出“水浒”一词的大致含义在以前的点评者那里是指“避难之地”,而在罗尔纲这里是指“独立王国”。二者旨趣截然不同。

至于“水浒”一词到底取典何处,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含义,读者亦可见仁见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