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黛玉为什么要姓“林”?

 LOVE天使的外婆 2019-11-16

——林黛玉判词隐义试解(2)

(2019-1-14)

(续昨) 那么,林黛玉判词中描述配画的那句“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这句话所包涵的内容太丰富了,而且极为重要,所以放在这里来单独来分析。

总体上看,“两株枯木”有两层含义,兼顾着小说中的表面故事和所隐写的历史,可以称得上是“一喉二歌”的顶峰之作!

“两株枯木”之“枯”字当什么讲呢?难道仅仅是影射林黛玉之死吗?还是会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松樵认为,这个“枯”字也应该有两层含义。先介绍第一层,为此需要提一下乾隆年间一个叫“富察.明义”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叫《绿烟琐窗集》,其中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是目前发现的关于《红楼梦》的最早的题诗,倍受重视。其中前十六首是描写前八十回的内容,而后四首诗中所描写的内容明显是我们没有看到的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所以,“红学”界公认,富察.明义是看过《红楼梦》全本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第十八首的头两句是这样: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葬花词》实际上是林黛玉死时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林黛玉之死跟《葬花词》中的描述完全对应得上!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发现了一个含有八十回以后内容的本子,鉴定真伪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其中的林黛玉之死是不是能够跟《葬花词》里描写的对得上!在清代出现过太多的《红楼梦》续书,续得千奇百怪,续书的思想境界无一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情色故事之中,跟贾瑞有一拼,没有一本写林黛玉之死能够跟《葬花词》里的描写对得上。那么,我们能从《葬花词》中看出哪些关于黛玉之死的信息呢?

《葬花词》里面有下面几句: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如果这个富察.明义说的是对的,那么这几句就意味着林黛玉死后没有被立刻安葬,“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就是林黛玉向苍天问道:“天的尽天,哪里才有我的坟墓呀!”“他年葬侬知是谁”自然是问:“我死以后谁来安葬我呢?”这些都是在暗示林黛玉死后暴尸荒野,没有立即得到安葬!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呀!太可怕了!贾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葬花词》中非常有名的两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以前“红学家”们认为这两句是指在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中,林黛玉在贾家很“不得烟儿抽”,饱受来自各方面的摧残打击,搞得她一年之内痛苦不堪,最后泪尽而亡!这个猜测其实是受了晴雯之死的影响,以为林黛玉之死会跟晴雯之死差不多,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实际上,这两句应该是指林黛玉死后,因为没有人来掩埋,所以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和冰霜雨雪的侵蚀,最后化为枯骨!真是太悲惨了,实在难以想象!有人可能会问:“不是证明了林黛玉影射的是崇祯皇帝吗?崇祯皇帝也没有暴尸一年呀?这是为什么呢?”松樵认为,《红楼梦》小说毕竟是隐写历史,既要影射历史事件,同时也要兼顾“大旨谈情”故事的发展,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相同,不然就不叫隐写了。比如林黛玉是个女人,而崇祯是个男人,这就有差别,在很多细节上不会绝对一样的,所以一定要灵活些,《红楼梦》毕竟是一本小说,“大旨谈情”的故事也很重要。同时,林黛玉暴尸也有另一层含义,因为这其中的含义太多了,这一点以后找机会再说。

由此,松樵认为“两株枯木”的第一层意思是指这个“林”是干枯,死亡的,自然是象征林黛玉死后化为枯骨。不然,曹氏为什么不说“未若锦囊收艳尸”而说“未若锦囊收艳骨”呢?另外,在第一回的《好了歌》注释里,有这样的一句也证明了这一点: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此句后面有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有人也许会怀疑这一点,因为批语里林黛玉和晴雯并提了,可前八十回里没有晴雯化为白骨的介绍,为什么也会出现在这里呢?会不会白骨是个死亡的代称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大家普遍认为:“晴为黛影”,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晴雯是用来影射黛玉的。而黛玉发生的很多事情也会在晴雯身上有所表现,而这种表现也都进行过加工,让人感觉似是而非。晴雯死后,贾宝玉悲痛欲绝,为她创作了感人肺腑的《芙蓉女儿诔》,实际上也是林黛玉后回惨死的情景伏笔,这个得到了普遍的赞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芙蓉女儿诔》中发掘出林黛玉之死的信息。其实,《芙蓉女儿诔》写得有一点象《哀江南赋》的味道,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对比一下。《哀江南赋》是庾信伤悼梁朝亡国而写的,读者可以想想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芙蓉女儿诔》中,也有下边这样的两句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落日荒丘,零星白骨。

这两句的意思是:“落日下的荒坟上,白骨散乱难收!”这里貌似是说晴雯之死也是暴尸!所以作者在这里用“白骨”这样的词来尽可能地影射林黛玉,是一个重要的伏笔。这些也说明了林黛玉之死是最难以让人想象的悲惨结局,这应该也是《石头记》一书悲剧的最高潮,实在让人不忍想象!

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就直称思陵为“攒宫”,并加以解释说:“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帝陵图说》的作者梁份亦云:“烈皇帝殡于田妃墓,国耻未雪,不谓之攒宫不可也!以陵称不可也!以思称尤不可也!”显然,他们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场上,认为明朝的国耻未雪、君父之仇未报,因此,崇祯帝虽葬于田妃墓中,但却不能称“葬”,思陵也不能称“陵”。

据顾诚的《南明史》讲,闯军进城后,崇祯帝尸首被直接暴尸示众,时间不算太长,后被简单收殮,林黛玉暴尸更可能是影射这个史实。也就是说,林黛玉暴尸的描写应该是有历史依据的!

在第十八回点戏的情节里有一条批语:

“《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是书中重中之重的环节。所以我们猜测,后回贾家遭难,家亡人散,宝玉也不知所终,两个人天各一方,林黛玉在无可奈何之下上吊而亡,印证了判词里的“玉带林中挂”,之后因为没有人来掩埋而化为枯骨。但这只是“两株枯木”的第一层含义,这既是小说表面的故事情节,更影射了崇祯皇帝因城破而上吊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暴尸的惨状,这些都是“两株枯木”的第一层含义!应该说这层含义非常形象,既能很好地切合书中表面故事的情景,又能恰当地影射崇祯最后时刻的历史。曹氏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深得多,因为“两株枯木”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那“两株枯木”第二层意思是什么呢?应该说这层意思非常巧妙,巧妙得令人发指!

前面我们对照了崇祯皇帝和林黛玉儿时的经历发现,两个人惊人相似!于是松樵感觉,《红楼梦》一书隐写的应该是明末的一段历史,而前八十回的主要故事应该发生在崇祯儿时丧母以后被寄养在别人家里的那段时期,小说第二回中的“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就是在影射崇祯皇帝母亲去世,这一年是1614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二年,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时间起点!或者说,《红楼梦》一书所隐写的历史应该是从1614年正式开始的,虽然之前有甄士隐和贾雨村以及“通灵宝玉”的故事,但那些还都不是正式的历史,只是个铺垫。

综合《红楼梦》全书,小说的主要部分的故事应该发生在万历帝和泰昌帝去世之后,也就是权臣魏忠贤大权独揽的天启年间,因为我们现在知道王熙凤是在影射天启朝的魏忠贤,所以她在前八十回中的戏非常多,给人的印象也相当深刻,这都是天启朝的特点。而书中的故事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八十回后应该会逐渐进入到崇祯朝。为什么?因为根据前面的伏笔,王熙凤在八十回以后死了,而她所影射的魏忠贤就是在崇祯帝登基以后“哭向凤阳事更哀”的,自然是指从这个时候起小说所影射的时间进入到了崇祯朝,这个时候林黛玉应该开始管家了,象征着朱由检成为了皇帝开始管理国家。后来林黛玉“玉带林中挂”上吊而死,这是在影射崇祯之死的史实,最后就是贾府家破人亡,影射大明灭亡。

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红楼梦》中的故事是在重点隐写明末天启朝和崇祯朝的历史!也就是说,《红楼梦》中所隐写的历史是基本按照明末的时间顺序进行的,朝代的先后顺序很明确,类似于“编年史”, 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写实的时间脉络来,但也会因为表面故事的需要而对其中的一些时间进行调整,或者因为“增删五次”的原因又强行增加了一些情节打乱了正常的时间顺序,但从大的框架来看,这个时间主线是没有问题的,也可能书中还应该有南明时期甚至可能清初历史的影射,但都不是重点。

这也让我们忽然明白,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没有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后面的故事隐写着大明亡国的历史,太露骨、太明显了。这段历史肯定是暴力血腥的,打打杀杀的,异常惨烈,我们从前八十回的内容和批语里就已经可以领悟到一些后面火爆场面了:贾家“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白骨如山”,这样的内容谁都可以看出其中排满的情绪来,在清朝流传风险性极大,所以只能流传前八十回。

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中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内容,主要是影射发生在天启年间的故事,有点像世外桃源。即使是这样,从五十四回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风格慢慢发生了变化,贾府内部开始渐渐危机四伏,各类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开始激化,愈演愈烈,大有山雨愈来风满楼之势。

第六十二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林黛玉的一番话,至少说明两点,其一,贾府已经捉襟见肘,情况不妙了,大有末世的征兆; 其二,林黛玉是有经济头脑的,她是能够“管事”的。

科学研究显示,明朝末年地球处于“小冰河期”,并且持续了好几十年,气候异常,尤其北方地区农业严重歉收,再加上很重税收,导致民变四起,这是大明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第五十三回里,乌进孝讲述的遭灾的那一段,应该就是当时那个“小冰河期”的情况的描写:

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

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的时候,探春说:

“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通过探春的这些话,曹氏意在告诉我们:明朝亡于自己内部出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直接从崇祯朝开始写,而主要从天启朝开始写的原因,曹氏是在向读者介绍,明朝是如何从一个太平安定的天启朝开始逐渐走向亡国的。

小说中还时常影射明朝更早期的一些人和事,比如用贾敬来影射嘉靖皇帝,还在第五回秦可卿的判词里说:“箕裘颓堕皆从敬”,这里指的应该就是贾敬,贾敬影射的应该就是嘉靖皇帝。这句话的隐意是说,明朝灭亡的祸根从嘉靖年间就已经埋下了!但这些人物都不是重点,是为了反思而加上去的人物,所以情节极少,而且作者非未跟嘉靖帝生活在同一时期,对他不是很了解,自然笔墨不多。

从《易经》角度来看,明朝属“火”,对应“五行”中的红色,也就是“朱”,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关于“赤”、“绛”、“红”这样的字样;满清以前叫“后金”,从五行的角度来看,“火克金”,那还好得了!这不就是说“后金”挑衅“大明”是找死吗?多半是因为努尔哈赤不懂“阴阳五行”常识,所以非要逞匹夫之勇,结果在1626年宁远一战被明朝的大炮击伤,不久以后就死了。看看,没文化多可怕!皇太极上台以后,估计是有高人给他在背后指点,于是赶紧将国号改成了“满清”,两个字中全有水,双管齐下,因为“五行”中“水克火”,两个“水”还打不过你一个“火”吗?最后还真是满清取代了明朝!不管你信不信,历史发展的结果就是这样。

明朝皇帝的名字里,中间的那个字是指辈份,这也是中国的传统命名习惯,而最后一个字则很有特点,从偏旁来看,都含着“五行”, 即偏旁都含着“金”、“木”、“水”、“火”、“土”。

朱家人的名字一直坚持“五行”的原则,两百多年不动摇!进一步分析,各位皇帝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不但含有“五行”的偏旁,而且从朱棣开始还遵循“五行”的相生原则,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父亲生儿子,合情合理,实在是有意思。

明朝倒数第三个皇帝朱常洛的名字中最后的“洛”字里有三点水,含“水”字,也就是说他在五行中属“水”,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应该是“水生木”,所以朱常洛的儿子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名字中的最后一个“校”字里就含有一个“木”字。那为什么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的名字朱由检的“检”字里也有个“木”呢?因为天启帝死时没有留下子嗣,只好让他自己的弟弟朱由检继位,于是明朝最后的两个皇帝按“五行”的原则来看都是属“木”的,他们是兄弟俩!

朱由校和朱由检的父亲“朱常洛”是“属水”的,我们按照这个原则,看一下林黛玉的父亲,如果林黛玉真的是在影射崇祯帝,那她的父亲的名字会不会同样遵循这个原则呢?在第二回里有这样的描述:

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

果不其然,林黛玉的父亲叫“林海”,表字叫“林如海”,而这个“海”字就是属“水”!也完全符合这个原则!也就是说,林如海的确是在影射崇祯帝的父亲朱常洛!

《红楼梦》一书中反复强调“末世”,“凡鸟偏从末世来”、“生于末世运偏消”,而小说中的大环境主要应该是发生在天启朝和崇祯朝,也就是说,曹氏想告诉我们:明末两朝是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灭亡的关键时期,而这两朝皇帝名字里都含有“木”字,所以我们就忽然明白了,林黛玉判词中提到的“两株枯木”是象征着明末这两朝!这个“枯”字是指正在走向灭亡的意思,不但是动词,还给人一种“现在进行时”的感觉!《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了贾家处于“末世”,自然就是处于“两株枯木”这个时间段中!真是太巧妙了!

林黛玉的判词内容非常少,而且还是与薛宝钗共用一个判词,但短短的几句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当深刻,高度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政治倾向,真不愧为大家手笔呀!松樵在前面说过,读懂林黛玉的判词,是读懂《红楼梦》一书的基础!读不懂林黛玉的判词,就意味着你根本没有读懂《红楼梦》!为什么林黛玉要姓“林”,就是隐寓生活在天启朝和崇祯朝两朝的朱由检之意!这正是林黛玉姓“林”的秘密!中国人叫“林妹妹”三百多年了,居然不知道她姓“林”的来历!

总结一下林黛玉判词中三句最重要的话中包含的意思,相信大家会跟松樵一样,为作者曹氏的大智慧暗自表示惊叹:

“两株枯木”:指本书隐写的主要是明末天启和崇祯两朝的历史,两朝皇帝名字里都有“木”, 两朝正在走向灭亡;同时,既是后回中林黛玉死后暴尸的伏笔,也是崇祯帝死后暴尸的影射!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个字谜,是明朝皇帝的姓——“朱”字;

“玉带林中挂”: 既指林黛玉上吊而亡,又指林黛玉所影射的历史人物崇祯帝上吊而亡。

短短的几句判词,字字玑珠,内涵深刻,令人拍案叫绝!(续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