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古城几易其名

 鸿雁书香 2019-11-16

邢台南城墙上的魁星楼

 

20世纪90年代初,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邢台市文管处在南小汪西周遗址有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如弥足珍贵的西周铭文卜骨、西周各期生产的大量陶器、骨器、石器乃至青铜器、玉器,还有生产这些器物的陶窑、骨器作坊,以及当时的民居、水井、灰坑等遗迹,甚至还发现了版筑的断垣和大型板瓦。此后又在葛家庄发现并部分发掘清理了历代邢侯公室墓地,最终解决了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邢国地望问题,证实今邢台市确是中国历史上邢国的都邑所在。至于南小汪西周遗址有无邢侯所建之城,如果有,它与鹿城冈古城以及曾经存在于白圭乡的白鸡城有无关联,都只能等待更多、更为确切的考古发现予以解答了。

公元前475年,奠定赵氏建国基础的赵简子去世,其子赵襄子继位,史称赵襄子元年,中国进入战国时代。乾隆版《顺德府志》记载,邢为赵襄子做世子时之采邑,顺德府知府衙门“偏东,相传即赵襄子殿址”。又说:“襄子殿,府治大堂址是。”其具体位置,即今清风楼后、原桥东区政府所在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邢城之名为“信都”;项羽在巨鹿大战后封张耳为常山王,又改信都之名为“襄国”;张宾建议石勒以襄国为根据地,逐鹿中原时,称襄国是“赵之旧都”。他们都知道,战国时的邢城的确是赵襄子初建赵国时的都邑,赵襄子之后又是赵国的别都。

对此,《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赵成侯“因以为檀台”。裴骃《史记集解》说:“襄国县有檀台。”《元和郡县志》解释“龙冈县”即襄国时,转引北齐李公绪《赵记》说:“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但赵孝成王应为赵成侯之误。因为《战国策·赵策》记载,早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经过长达四年的思考后,就曾召集重臣肥义、楼缓等人“大朝信宫”,共同探讨、决定了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的重大改革措施。所谓信宫,即依檀台而建之宫。赵孝成王即位于公元前265年,已较赵武灵王“大朝信宫”晚了42年,较赵成侯初建檀台晚了90年。檀台的具体位置,据康熙版《邢台县志》主编李京所作《檀台烟雨》诗序考证,应在今邢台市新西街路北一带,李京赋诗时尚有遗迹可寻。

现据《史记·六国年表》推算,赵襄子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425年在位,共计51年。赵襄子自晋阳迁都于邢,应在公元前473年赵、韩、魏三家合谋,消灭智氏之后。赵献侯自邢迁都于中牟,应在赵襄子之弟赵桓子发动政变,驱逐赵献侯而“自立于代”的公元前424年。这就是说,约自公元前474年赵襄子自晋阳迁都于邢起,至公元前424年赵献侯被赵桓子驱逐出邢城,邢城作为赵国第一座都城的时间共约50年。当时的邢城中心区,应该就是传说的赵襄子殿址。

从两汉到魏晋时,襄国城的规模有多大,具体是什么样子,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据《史记》记载可知,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5年,襄国城是赵歇所建赵国的都邑;自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203年,襄国城是张耳为王的常山国的都邑;自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8年,襄国城是张耳、张敖父子为王的赵国的都邑。

公元312年,石勒接受张宾的建议,占据了曾为“赵之旧都”的襄国城,在创建后赵政权的同时,开始了对襄国城的大规模扩建。公元329年,石勒称帝并把襄国城建设成了在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后赵首都,时称“建平大城”。据《晋书》记载,这座建平大城外有四座子城相拱卫,内有代表皇家尊严的建德宫城。宫城由正阳门、端门、建德殿、建德后殿、徵文殿、单于庭、单于台、东堂、西阁、百尺楼、崇训宫、后六宫等组成。宫城外建有左祖右社、东、西官署、挈壶署、太学、永丰仓等国家机关。建平大城的四门内建有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几所小学。当然,这座大城里还会建有大量的民居和市场。遗憾的是,这座极其巍峨壮观,又有着栉次鳞比的宫殿群的建平大城,却在公元352年随着后赵的灭亡,被冉闵付之一炬,彻底焚毁了。

乾隆版《顺德府志》引《太平寰宇记》说:“邢州大城,石勒所筑,及僭号,名为建平城”,推断建平城“即今县治”,显然欠妥。后赵创建的建平城规模,肯定要比明清时的邢台城大出许多。当时新镌被毁的张宾残碑,在今桥西区中华路的出土就是确证。公元352年后的襄国城,应是在后赵建平城的废墟上重建的。在邢台旧城改造中,时有后赵丰货钱出土,可作这一观点的确证。

因此可以说,北朝时的襄国城,就是隋唐五代至宋金时的邢州城,也就是元明清时的顺德府城了。或者说,公元352年之后,襄国城虽曾改名邢州城、巨鹿郡城、信德府城、顺德府城,或称龙冈县城、邢台县城,城址却一直未换地方。这可以通过明、清各版《顺德府志》《邢台县志》记录的由唐至清那些重修州、府、县官衙、儒学以及开元、天宁、净土三大寺的碑文,尤其可以通过至今仍可在旧城区看到的文物古迹得到确证。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说:“邢州城,郭进守西山时所筑,阔六丈,可卧牛,俗呼卧牛城。”很多人据此认为,这阔可卧牛的邢州城为郭进新筑,其实不然。事实是,公元976年郭进以洺州防御使判邢州时,曾主持对邢州城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重修。有关邢台卧牛城的种种民间传说的源头,就是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这段记载。

对于沈括《梦溪笔谈》所记郭进重修的邢州城市风貌,南宋楼钥使金时所作《北行日录》略有所记,曰:“十七日戊戌,晴,车行三十五里过沙河县,属邢州,县有重城;换驴行二十五里至邢州,今榜曰安国军,瓮城三重,入门直对州衙,东入邢台驿。早顿,过七教坊、椽木巷、立节坊、成义坊、熙晖楼。有大塔十三层,寺宇亦雄壮。北门外陂塘冰厚尺余,脔迭岸上,如柱础然,青莹如菜石。三里至柳溪,唐柳公权遗迹,亭榭数所,引溪水载之高岸,流觞曲水,为邢台游观之地。东(应为西)北有邢山,出邢沙,碾玉所用也。”“邢,即春秋邢国,卫灭之;战国属赵,汉常山王张耳,后赵石勒皆都焉。勒陷冀州,张宾曰:‘襄国,因山凭险,形胜之地,可都也。’”综述之,由唐入五代,入宋,入金,邢州城市风貌一脉相承。如楼钥所记之七教坊,唐代即有。近年出土唐代石刻中言及的邢州城内之光寿坊、义顺坊等,则是至今可知唐代邢州城内里坊规划的珍贵资料。

赵福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