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小议(二)

 莫为天下先 2019-11-18

笔者临床常见慢性虚寒体质患者,经查阅大量资料及古人的诊治用药特点,研究门纯德老前辈的用药特点、临床思维及火神派扶阳理念后,发现其均以运用肉桂、干姜、附子等见长,认为阳气为机体之根本。门纯德老前辈擅用附子治疗疑难杂病,并且首先提出“兴阳法”,将其广泛运用于治疗临床各系统疾病。门纯德老前辈认为兴阳即振奋机体阳气,从而达温经祛寒通络之功,其擅用热药(主药即为附子)治疗疾病。机体阳气耗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性及环境因素等有很大关系。耗损机体阳气的常见原因如下:①现代人们多嗜食生冷寒凉之品,夏天食用生冷瓜果菜蔬,使用空调,冬天亦食用寒凉生冷之品,损耗机体上中二焦阳气。②现在医疗条件便捷,人们稍有不适则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抗生素的滥用与耐药细菌的产生。中医认为抗生素其性寒凉,若使用不当可直接伤伐机体阳气。③用药不准确,服用清热类药物攻伐机体阳气。清·陈修园认为“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其理念值得人们深思。④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易感疲劳与精神紧张。中医认为“阳气者,烦劳则张”。过度工作,使阳气不能很好地回归本位,不能内收,造成机体阳气耗散。⑤先天不足、房事过劳、非时作息、心性内乱等均可造成心肾之阳的耗损。《黄帝内经》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今阳气被诸多因素损耗,不但不能发挥固卫肌表的正常功能,更无力攻伐邪气,祛邪愈病。这也是门纯德老前辈重视阳气,倡导兴阳、扶阳,常用附子等温热药的原因。

机体患病并非单纯因痰、湿、瘀等致病因子引起,先有机体阳气虚损,而后有外邪或内生之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病变百出。如《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言:“阴主内守,阳主外护,阳密于外,则邪不能相侵,而阴得以固于内也。”说明阳气固密,在外邪气无以入侵,在内脏腑精气平静不乱,人体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因心阳受损,而引发水湿、痰饮、寒瘀等阴邪伤害,进而加重心阳损伤。笔者认为,心阳受损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临床治疗该类患者多以真武汤及破格救心汤为主,再根据临床证型加减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其病机为正虚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导致邪气痹阻经络,久则犯及筋骨、脏腑。笔者治疗该类患者多采用温阳补火之法,再予以祛风除湿、化痰行瘀等法宣痹通络,如乌头汤合独活寄生汤、当归四逆汤合乌附麻辛姜桂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防风汤等。另外,该类疾病引发的疼痛也多以温散结合其他治法为主。代谢综合征是以糖代谢异常、脂类代谢异常、水电解质代谢异常及嘌呤代谢异常而造成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及高尿酸血症,不但直接引发患者痛苦,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子,且日趋年轻化。笔者认为该病蔓延主要是由于人们缺乏运动(直接导致阳气失运)与嗜食油腻肥甘之品(阻塞阳气升发运转)所致,病机为阳气虚损、痰湿寒瘀偏盛,且与脾肾阳虚关系密切。笔者治疗多以真武汤合保和丸、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四逆汤合柴平汤等为主,并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