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真实的孝文帝改革,教训与教训并存

 兰博2000 2019-11-18

首先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积极作用。

历史上真实的孝文帝改革,教训与教训并存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过五胡乱华之后的北方,生产凋零,民不聊生。

汉民族擅长农耕,奈何长期战乱,早已流离失所,没有土地。

鲜卑族占领中原大片领土却只会放羊牧马。

经济濒临崩溃。

与此同时北魏实行宗主督护制,每一片地区都归一个鲜卑贵族控制,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只不过与讲究血脉联系,略显温情脉脉的西周宗法分封制相比,北魏的宗主督护制就残酷太多了。

本身就不是一个民族,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再加上北魏的皇帝根本不给各个宗主督护发俸禄,鲜卑贵族的所有开销都要自己到地方上烧杀抢掠。

政府官员简直就像强盗去抢劫一样,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原始落后的鲜卑族,不要说加强中央集权,即便是最简单的行政管理,收税征兵都无法执行。

这样的政府马上得天下,但是决难马上治天下。

北魏政治濒临崩溃。

历史上真实的孝文帝改革,教训与教训并存

不得已,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孝文帝才不得不进行改革。

改革内容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将战乱之后大量荒芜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鼓励农民生产,增加政府税收。

分地就是为了收税,有些地区强行分派,农民没有耕牛根本种不过来,害怕交税不敢要太多的地。

在政治上改革吏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实行俸禄制,给官员发工资;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完成政府对百姓的直接控制,便于征兵和收税。

中国官僚制度发达,是古代世界唯一能够收税收到农民人头上的国家,其他国家和北魏前期一样,没有发达的官僚制度,选官,征税,征兵一塌糊涂。

到此为止,改革措施非常得力,既实现了富国强兵,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可是这些都是冯太后掌权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较少的触及民族融合。

历史上真实的孝文帝改革,教训与教训并存

而到真正北魏孝文帝掌握政权之后,改革内容开始激进起来。

首先就是迁都洛阳。

为了全面汉化,减少阻力,孝文帝假意南征,逼迫大臣同意从鲜卑习气的平城,迁都到汉族风气的洛阳。

虽然迁都洛阳有利于控制中原地区,控制黄河流域,但是远离了北方军事基地,为六镇起兵叛乱埋下隐患。

其次,实行激进的汉化政策。

其实汉化政策的体现有很多,比如在经济方面由游牧到农耕,这是汉化的一部分。

在社会方面由原来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这也是汉化的一部分。

可是偏偏孝文帝采取的是激进汉化政策,是全面的汉化。

历史上真实的孝文帝改革,教训与教训并存

通婚改姓,移风移俗,本来胡服骑射的鲜卑族,现在却要穿着宽袍大袖。

本来勇武善战的鲜卑骑兵变成了繁文缛节的文弱书生。

儒家文化的奢靡之风,伪善之风,官僚习气,彻底毁掉了强大彪悍的北魏。著名的石崇王恺斗富就是发生在北魏后期。

孝文帝改革没多久,北魏内乱,尔朱荣把持朝政,尔朱荣死后,其家将高欢、宇文泰分裂北魏,建立东魏和西魏。

历史上真实的孝文帝改革,教训与教训并存

鲜卑族也被汉化成汉族的一部分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所以总结起来孝文帝改革值得借鉴的,只是它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相反在民族融合方面向汉族全面学习方面的,不是经验而是教训。

所以后来蒙古人的元朝他们统一中原的时候,完全漠视儒家思想原先的统治地位,甚至取消科举制。

女真人的清朝,即便表面上完全接受了儒家思想,可是在民族融合方面却带有极大的警惕性。

首先是始终保留一部分满洲人在关外白山黑水之间,严禁汉人到关外去改变关外满洲人的生活习性。

其次入关的满洲人也聚居生活,满汉隔离。所有旗人都有军职,努力保留游牧民族的战斗力。

所以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更应该客观的去分析孝文帝改革,而不是一味的吹,或者一味的踩。

历史上真实的孝文帝改革,教训与教训并存

现在欧洲面临大量难民流入的问题,法国的黑人甚至快要超过了白人,美国的黑人也越来越多。

孝文帝改革也不是一场完全正确改革。

民族融合符合历史趋势,但是必须注意方式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