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统一北方百年,为何不能南征统一全国?孝文帝改革成果哪去了

 非著名问天 2021-04-03

北魏不是不想完成统一大业,而是受制于内部矛盾的激化,根本无力向外。我们熟知的孝文帝汉化改革,其实并不是北魏皇权的主动变革,而是社会矛盾激化之下的被动之举。

386年,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正式称帝;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用了16年时间里,先后灭掉大夏、破柔然、克北燕、降北凉,于439年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从拓跋珪建立北魏,向前推200多年,鲜卑人还是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部落,拓跋部也仅是鲜卑的一个小部落。从渔猎为生的“村民”,短短二三百年就成了北方帝国,过速成长让鲜卑人呈现严重的“缺钙”——治理庞大帝国的文化基因不成熟!

游牧部落善于征伐掠夺,短于国家治理,尤其是对农耕文明的统治,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经验值。由此,那道横亘在所有草原民族眼前的“世纪难题”开始发威,他们面临两个选择:

  • 一是固守草原文化,重新退回到原始的游牧生存状态,从中原掠夺补充营养;

  • 二是积极汉化,把自己变成中原汉人,从此“鲜卑”仅仅是他们逝去的神话传说。

你可能认为,一个选择题而已,有那么难吗?其实不然,无论哪一种选择,其背后都是政治利益的抉择,有人笑就有人哭,如果不想哭,就只能用刀争取笑的权利!比如,以北魏皇族拓跋氏与汉人士族集团的刀锋相向。

政治上向左还是向右:鲜卑旧贵族与新门阀的较量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改革中有一项重要举措——迁都,他用欺骗的方式,逼迫旧贵族跟他一起南下,把都城从平城迁移到洛阳。为了迁都,孝文帝可以说是得罪了所有鲜卑旧贵族。多年后,他的儿子太子元恂,因为企图回到平城,遭到废黜并被杀害。

你可能觉得奇怪,迁不迁都至于弄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吗?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孝文帝迁都的政治风向标很清晰:摆脱鲜卑旧贵族对皇权的掣肘,建立以汉民族和汉化鲜卑贵族为政治核心的新门阀政治!

所以,“汉化”两个字,背后的代价,是鲜卑旧贵族将被集体踩进烂泥塘!

孝文帝为何要汉化?以拓跋家族为首的旧贵族,都是皇亲国戚,由他们拥护皇权,难道不比毫无血缘关系的汉人士族集团可靠?

还真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北魏以旧贵族为政治基础的统治模式,就相当于西周的宗法社会。这种结构看起来很美,其实皇权受到的掣肘很严重,未来宗室瓜分皇权,导致帝国分裂就是必然的结果!

汉民族早已经走过了这个“低级阶段”,发展到中央集权的“高级”模式。我们做个简单类比,西周模式相当于家族企业,帝制模式相当于股份制企业。家族企业在创建阶段作用很大,但到了发展壮大阶段,就成了绊脚石,搞不好就兄弟相争,四分五裂,这时候股份制才是必然选择。

孝文帝为了帝国未来,选择“股份制”,拉拢“新股东”汉人士族集团,肯定会伤害“老股东”北魏旧贵族集团。

因此,包括迁都、官制改革、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政策,其背后都是刀光剑影。元恂为何被杀?哪是想回到平城生活那么简单,而是元恂在旧贵族的怂恿下,想另立中央,跟孝文帝对抗!这才是孝文帝对亲儿子痛下杀手的原因!

经济上集中还是分散:奴隶制庄园与封建地主的较量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孝文帝汉化改革,在经济上秉承奶奶冯太后的政策,大力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我们可以忽略对这些政策的详细解读,就用一句话来说明其内核:三大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中央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废除宗主对经济的盘剥,以更有利于农耕经济发展的封建地主阶级,取代庄园制的奴隶主阶级。

这项政策从经济上阉割了鲜卑旧贵族集团,把他们不受中央政权控制的钱袋子被没收了。而新兴的士族门阀集团,则在经济上支撑了中央财政,从而得到皇权的垂青。

当政治和经济两大权利都被皇权没收后,鲜卑旧贵族集团仅剩下最后一个对抗的武器——军事!

军事上向南还是向北:地方军阀与中央集权的较量

北魏的军制采取的是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就是特定族群世代为兵的职业军人制度。为了防御北方的柔然,他们在北部边疆,设置了六个军事重镇,即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

这两项制度,带来一个恶果,以六镇为首的军事集团,慢慢演变成旧贵族控制的部曲武装,中央政府对他们的掌控力很薄弱。

说到这儿,相信很多人恍然大悟,这不是藩镇割据吗?事实上,它比藩镇割据还要严重得多,藩镇对中央政治的渗透力有限,而北魏的军事集团,其背后的大老板是鲜卑贵族,直接参与朝政决策!

为了防止六镇尾大不掉,孝文帝对此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一方面从经济上给六镇减供,一方面阻断其仕途。长此以往,原本充斥着豪门子弟的六镇,沦落为囚犯的“修行”地。

本来六镇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全靠中央财政输血,这种歧视性的政策,导致六镇经济破产。

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北魏全面汉化,虽然解决了胡汉民族矛盾,强化了中央集权,对经济发展促进非常明显,国力也迅速进入巅峰期,但很快弊端也纷纷暴露出来。

首先新门阀集团迅速腐化堕落,成了蛀蚀国家的蠹虫。以元氏、崔氏、李氏、王氏等家族为代表的权贵们,相互结亲,互为朋党,把持朝政,吸食民脂民膏,让孝文帝改革红利,很快被挥霍一空。

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增加赋税徭役,就是统治者常用的手段,其结果就是平民百姓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

当这个矛盾蔓延到六镇时,火药桶终于爆炸了。六镇起义爆发,让北魏帝国从此滑入深渊,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当初被排斥在政治中心的六镇军头们,靠枪杆子强行操控朝政,由此北魏逐步进入军政合一的门阀政治时代,皇权被彻底架空。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北魏被一分为二,东魏被出身于怀朔镇的高氏篡夺,变成了北齐,西边被出身于武川镇的宇文氏篡夺,变成了北周。

回过头来一看,孝文帝汉化改革,在灭掉了鲜卑旧贵族的威胁后,却又被一手扶植起来的新门阀坑死了!

当32岁的孝文帝英年早逝后,继任的宣武帝元恪,虽然一度攻克汉中,把疆土向南大大推进,但那仅仅是北魏的回光返照。

元恪跟父亲一样,也是32岁驾崩,他把一个内部暴乱频发,上层极度腐化的烂摊子,留给了5岁的孝明帝元诩,由臭名昭著的胡太后垂帘听政。

到这时候,幽暗的灯光笼罩下的北魏帝国,听到的是自己的丧钟,统一全国,留在孝文帝的遗梦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