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知之明中心】夜读古诗词

 qiangk4kzk8us4 2019-11-18

一直以为,阅读,可以让人逃遁时空的罗网,鱼儿似的游向更广阔的海洋。而夜晚,则是最适合阅读的时刻。当四合的夜幕屏蔽了白日的喧嚣,当闪烁的星光点亮了桌前的灯火,一个人的思想才能真正沉下去,完全浸没在文字的醴泉中;同时又能轻盈地飞起,成为能在不同时空自由往返的旅行者。夜读古诗词,就是在不同的时空之中细品文字的甘甜。

落日已沉,华灯初上,跨越时空的旅行就此开始。杨绛先生说读书就像是串门,在我看,阅读的确能填平时间与空间的沟壑,它不仅不会使人徒然生出一种“读其诗想见其人而不可得”的凄然向往,反而会使人产生“读其诗如见其人”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在人与人之间也许是相同的,但他们见到的那个“其人”,(即使是同一位诗人)在不同人的面前呈现的面容却是不同的。古人所谓“诗无达诂”,(通俗理解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许是如此。这种亲切感,往往会衍生出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或许源自你与诗人相似的经历,或许源自你们相同的情感……我们到底不是庄子笔下“无所待”的神人,所以需要给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寻找一处可以寄居的地方。而这种归属感,正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与心灵提供一方可以栖眠的沃土,让它们在这里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夜色渐浓,皎洁的月光映射出四野的无声。在寂静的夜幕下,独自穿行于诗歌的丛林中,人的心灵便不由自主地敏感起来。这种敏感,一方面可以让人感受到藏在文字背后的诗人那一丝极其细微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一首诗歌的真正含义。譬如,读陶渊明诗,在他一派悠然自得之中还会发现抑郁寡欢的悲伤和痛苦;读李后主词,在他个人的亡国之悲中亦可感受到古今人共有的人生长恨;读柳永词,在他登临山水的秋士之感中却能找到一种“破壁飞去”的风人之致;读辛弃疾词,在他“龙腾虎跃”的英豪之气背后,还能感受到一种“欲说还休”的缠绵之致和一种“欲飞还敛”的悲郁之情……叶嘉莹先生说,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这些诗篇中蓄积了这些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抓住文字背后诗人的那一丝极细微的情感,往往能使我们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触摸到这些伟大的灵魂。

夜色已深,空气中生出些许寒意,但某些诗歌总会给予我们以温暖。这种温暖,不仅仅来自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旖旎春光以及“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静美风景,更来自于诗歌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切情谊。我极其喜欢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酒上浮着一层微微泛绿的泡沫,小炉子正烧着,红通通的火苗在炉子中跳动。屋外,夜阑人静,天色似是要下雪。诗人已经屋中摆好了酒,等待友人踏着风雪而来。这是这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诗人所写,不过是生活中平凡的瞬间,但正是这种平凡的瞬间,才更能给予我们温暖的力量。

长夜将尽,诗魂依然在身边逡巡,髯苏、老杜、楚大夫……纵然阅读能使我越过时空的鸿沟,但斯人已逝,”且愿留君住,从今至岁寒”到底是一厢情愿。每每此时,心头总会浮现出一抹无名的忧伤。这种忧伤,并不是悲愤与痛苦,而是带有有几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意味。李泽厚先生说,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的确,这种轻烟般的惆怅总会使我们生出一种觉醒式的感怀,这感怀,让人深觉宇宙的无垠及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青春短暂,生命有限,在无垠的宇宙面前,有限的个体生命难道真的无可奈何了吗?

答案当然是不。人的生命自然短暂,但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已。堂上几多慷慨激昂,檐下几度翘首思亲……古今诗人共同书写的母题不过两个字——永恒。“在永恒的亘古长风下,过去,现在,未来并肩列坐”,诗人们的生命在他们永恒的诗篇中如春江潮水般滚滚流动。而我们,则会在诗篇中触摸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或为心之所善而九死不悔;或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而百折不挠;或是在千帆阅尽后去寻求精神的止泊……正是这些灵魂,给予我们转悲苦于欣愉,化矛盾于圆融的力量。

窗外,天光微亮。

文案:常笑璇

排版:丁兆钰

审核:丁兆钰

指导老师:赵艳娟 郜蕾 郭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