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词宗朱彝尊,放弃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只为了留存那段不伦之恋

 神的机器 2019-11-18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人。

朱彝尊一生著述颇多。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茶烟阁体物集》、《蕃锦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还有食谱《食宪鸿秘》三卷。

这样一个人,据说当时他比纳兰容若的名声要响亮的多,而他却青史无名,就是因为他不肯从他的文集中删去《风怀二百韵》。

这《风怀二百韵》的故事,还要从他年轻时谈起。

年轻时朱彝尊也许确实又高又帅,但同时,又却是地地道道一穷小子。有多穷?因为家里没钱置彩礼娶老婆进门,于是自己屈身做了上门女婿。所幸岳父一家皆厚道明理之人,所以没有看不起这位穷女婿。

朱彝尊的诗词作品较少言及妻子,也许在他的眼中,妻子只是一个在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下走到一起的女人,一个共同生活、互相陪伴的生活上的伴侣而已,也许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也许他也爱妻子,但这种爱已经在长期的陪伴中变得平淡,变得细水长流,而不是风起云涌。

可是,他却写了整整一部词集,和满怀深情的二百韵长诗,只为了另一个魂牵梦绕的女人。

而这个人,却是他的妻妹。

朱彝尊入赘冯家的时候,年方十七。他在冯家生活,自然常与冯家姐妹接触。特别是冯家第三个女儿,名冯寿常。彼时的冯寿常仍是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儿童。随着年龄渐长,少女心中的爱情意识开始萌芽。成长中的少女,开始爱绾同心结、拜新月了。也许她对这位尤其关心自己的姐夫也心存好感,随着相处时日渐长,两人越来越感觉到对方的情意。

因为逃难,朱彝尊曾随岳父一家六次迁徏,途中多在船上度过,由于共处狭小的船上空间,朱彝尊得以有更多机会与冯寿常亲密接触,两人感情在此期间不断升温。

顺治六年秋,冯家从练浦迁居王店,时秋雨绵绵,江风凄冷,两岸秋山半隐在雨雾之中。小船在江上缓缓而行。

朱彝尊的席子正好在冯寿常的旁边,两人躺于席上休憩。日夜思念的心上人近在咫尺,侧头即可看到她秀美的娇脸和脉脉含情的双眸,甚至可以嗅到她淡淡的少女体香,朱彝尊心神荡漾。此时的冯寿常心中又何尝不是万般情意?尽管一伸手便可触及对方,但是两人心里都明白彼此的身份,理智让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何况船上还有父母和姐妹。

薄薄的被衾禁不住凄寒秋气,两人只觉凉意侵肌,知道对方也如自己一样寒冷,他们多想拥抱对方,在寒气中给对方以温热。可是,他们却连一句关心的话也不能说。

船在凄冷的江上缓缓飘浮,听着船外雨声浙沥,船里人心潮翻滚,不能成眠……

后来,朱彝尊写了一首《桂殿秋》记录这段经历: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眠。

这首只有二十七个字的小词,被况周颐誉为清词最佳作品。

此后的生活中,即便冯寿常已经出嫁,两人也曾数次偷偷幽会,朱彝尊也毫不避讳的讲这些香艳露骨往事都写在词中,这种生活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康熙三年,朱彝尊含泪辞别心爱的寿常,远赴山西,投奔恩师曹溶幕下任职幕僚。

不料此一去,竟成永别。朱彝尊走后,冯寿常相思成疾,加上她与姐夫的情事纷纷为人所谈论,心情抑郁,病入膏肓,于康熙六年四月香销玉殒。

朱彝尊倦游归来,物是人非,旧欢如梦,昔日心爱女人的坟墓,已长满青草。他跪在墓碑前,悲不自禁,痛哭失声,山间纸灰飞扬,凄风哀啸……

这段凄美苦涩的畸恋,成为朱彝尊一生中最甜蜜也是最痛楚的回忆。

冯寿常逝世当年,朱彝尊将记录与冯寿常情事的词作进行汇编,辑成《静志居琴趣》词集,录词八十三首。康熙八年,又写成长达二百韵的长诗《风怀二百韵》。

当朱彝尊年逾古稀之时,他的朋友跟他说,如果你的文集里删去《风怀诗》,那以你的地位成就,死后是可以入文庙享万世供奉。这对古时文人无异于至高的荣誉。朱彝尊犹豫了,“欲删未忍,至绕几回旋,终夜不寐”,然而最后,为了留下这段刻骨爱恋的纪念,朱彝尊甘愿冒礼教世俗的谴责。最终他说 “宁拼两庑冷猪肉,不删《风怀二百韵》”。宁可死后没资格位列孔庙,也决不删此诗。可以想象朱彝尊说出这句话时,心里是有着怎样的决断和不舍,宁愿付上一个不遵礼教的罪名,也不愿意删去这首凝聚着他少年情事的诗。

对于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的朱彝尊和冯寿常来说,这份藏于心底的刻骨爱恋,重于世间一切。也就是这原因,一代经学大师竟未能录入儒林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