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道士道术不凡,又善谈玄说无,古代道士的文化课也不轻松

 云起时候 2019-11-18

张玄宾
  张玄宾者,定襄人也,曾举茂才。始师西河苏公,受服术,行洞房白元之事。后遇樊子明于少室山,授以遁变隐景之道。昔在天柱山,今来华阳内,为理禁伯主诸水雨官。玄宾善谈空无,无者,大有之宅,小有所以生焉。积小有以养小无,见大有以本大无。有有亦无无焉,无无亦有有焉。所以我目都不见物,物亦不见。无寄有以成无,寄无以得无。于是无则无宅也。太空亦宅,无矣。我未生时,天下皆无无也。其所论端据如此,桐柏诸灵仙亦不能折之。自云:昔于蓬莱遇宋晨生论无,粗得其意也。

——《云笈七签》

      张玄宾,一个既懂道术、又能谈玄说无的道士,定襄人,这个县在今天的山西。历史上,这个县叫定襄有两个时期,一是东汉,二是唐。此人曾中秀才。秀才之称呢,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讳,改为茂才。汉至魏晋是举荐制,而隋唐是开科取士,原文这里说“举”茂才,用了动词“另外过了东汉之后,后世对于茂才还是秀才这个避讳并不很在意,故倾向于张玄宾为东汉时人。

      张玄宾曾师从西河的苏公,学习服食吐纳之术。西河因为历史上所指地方太多,不能确定是哪里。(常见是指西北地区南北流向的黄河。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史记·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自北而南流向的黄河南段。后来在少室山遇到樊子明,传授给张玄宾变化隐形之术。少室山大家就很熟悉了,河南嵩山的少室山。

      张玄宾曾在天柱山,后来到了华阳。历史上叫天柱山的有十七处,按照张玄宾的籍贯,应为山西静乐县南的那个天柱山。华阳一指战国时期的韩邑,在今天河南新郑,另一指华山之阳的川滇一带,主要指蜀中。张玄宾不是战国人,这里应该不是指战国时的华阳,所以应该是来到了蜀中华阳。他在华阳做了理禁伯,主管雨水的官职。人间官僚体系中不见理禁伯,而且,雨水也不是人间的官职所能令行禁止的范围,所以这想必是一个道教仙家的职位。

      张玄宾除了道术之外,还善于谈玄说无。大家现在听到这个词,就想起魏晋清谈,以为那都是名士闲的,其实,有无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也是自老子以来就被道家修行所重视的义理。《道德经·第一章》:“名天地之始,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这是从本体论上讨论了万物与有无及道的抽象关系。

      到魏晋时,“有无成为名士中谈论很多的一组重要概念。大致分为崇无派和贵有派。崇无派以王弼为代表,贵有派以裴頠为代表。

      三国魏王弼,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在对“有无”的认识上,主要承自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说“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于全有,必反于无也。”前面的观点,基本就是老子的原话,做了王弼自己的复述,并认为要全面把握形形色色的万有,必须反于无。

      “夫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王弼还认为,人们就“来认识“”是认识不清“”的,必须根据“”来认识“”。王弼用母子、体用、本末等来描述有和无的关系,总的来说,以无为本。放在社会名教和仁义问题上,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崇本举末,或者崇本息末。

     最后,王弼还把无描述为一种绝对寂静的本体,“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认为纷繁不息的万物变化,都是以寂然不动的无为归宗本体。

      王弼的观点,看上去有理有据,非常有说服力。然而,但是,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崇有派走来了。裴頠,崇有派的掌门大佬,专门写了《崇有论》。

      别看“有无似乎只是哲学之争,修行之争,但因为理论总是要指导实践的,头脑中的思想是决定我们的形体做或者不做这样或者那样、往左或者向右的根源,“有无”跟社会风气、施政风格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裴頠觉得他必须站出来了。裴頠专门写了《崇有论》,指责“贵无论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危害,于是也就有了崇有派的划分。

      裴頠说:“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就是说你们轻贱“有”,就会以形式为外务,那就会遗忘制度,忽略大防,忘却礼制。礼制都不存在了,还怎样为政?

      并且认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能以“无”来指导认识和行动。“养既化之有,非无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众,非无之所能循也。”天地化育万物,既然已经产生了有,就不是“无”所能周遍涵盖的了。道既然已经演化为万理,就不是一个“可以循遍的了。裴頠举出他的论点之后,展开了如下的论述。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始生者,自生也。”这就从万物的起源上,斩断了和“无”的脐带。认为纯粹的“无”是无法产生什么的,事物一开始就是自己产生的。“形象著分,有生之体也。”当产生形象形体的时候,也就是“有”自己对自己的展开。

      而关于道所演化的理,裴頠也认为,理就体现在万有的运动变化中。“总混群本,综极之道也。”“化感错综,理迹之原也。”王弼认为“理”是本体“无”的产物,而裴頠则认为,作为世界根本的“道”,就是“万有”自身,道和理的运动,就体现在万物的运动之中,不必以“无”为本。

      王弼认为每个具体事物都是全体的一部分,都有其有限性和规定性,不能自足和独立自存,故需以“无”为本,才能存在。裴頠则认为,“济有者皆有也。”也就是说,万有相济以为生,不必以“无”作为万物存在的支撑。

      最后,裴頠对有无关系下了定义,认为“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事物的存在都是以“有”来体现自己的,那么“无”不过就是“有”的一种补充状态。

      以上就是“有无”的讨论在魏晋玄学中的大致脉络了。在这之前,其实还有庄子,也对“有无做过讨论。他的讨论比较有意思,分为三组概念:有无,无有,无无。“有(动词无(名词”是对无的肯定;“无(动词)有(名词)”是对有的否定;“无(动词)无(名词)”则是泯灭有无,连“无”的概念也“无”。然而要“无”这个“无”,则毕竟已经是有了“无”。

      庄子的本意也不是为了在前面无限叠加“无”来跟大家说单口相声,所以这实际上不是一种内外相合的认识论状态,而是对治个人内心、以求达到绝对逍遥无待境界的一种方式。与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追求相一致。

        后来佛教逐渐传入中原,也加入魏晋玄学“有无”的大讨论,并趁机兜售自家的东西。逐渐形成六家七宗: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当然,虽然形成这么多宗派,本质还是要讲佛教的般若空义的。这个空可不只是心法上的方法论,甚至也不是认识论,那是要实实在在否定主客、内外、体用、物我的。因此可以说,佛教是借名“有无”,但实际其讨论的内容,意不在此。六家七宗因讲法不同,有的空得不够彻底,还是被佛教内部的人士给严肃批评了。

       比如本无宗和本无异宗,本来要讲原始佛法的三法印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空,但来到中土,快被王弼那边给带过去了,有了以无为本的倾向,东晋的僧肇就批评他们是“好无之谈”,空着空着就不好好空了,几乎要把“无”宇宙的本源给供起来了。

      即色宗和缘会宗,基本上秉持了佛教的因缘所生、诸无自性,但因为在“色”和“缘”上,一个“未领色之非色”,一个没有强调缘起法本身的虚假性,还是空得不够彻底,也被诟病了。

      识含宗肯定了“心识”的变现万有的作用,幻化宗基本也是肯定了“心神”的作用,也空得不彻底。后来唐代玄奘的“唯识宗”,看似是去印度取经回来的新东西,但其实在肯定唯识无境等方面,颇类似在魏晋已经被当时的佛教徒骂过的识含宗和幻化宗。

      至于心无宗,就更麻烦了。它不否定外物的真实性,只是说内心可以“无心于万物”,把“心无”当做一种对治内心的心法论。这可好,这是对唯物主义的大退步啊,这是佛教中的妥协投降主义啊,因此也被骂惨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佛教在翻译上逐渐摆脱了“无”,以“空”为主要表述方式后来的佛教各种流派,基本也不能很好地彻底地坚持原始佛法那种“空”,六家七宗的种种偏颇,在后来一再上演。

      有了以上背景,再看张玄宾的传记,就好理解了。张玄宾在老庄之后,魏晋之前,可见东汉时期,已经有“有无”的讨论流传。张玄宾的“有无”之论,据说得自蓬莱宋晨生的启发。“昔于蓬莱遇宋晨生论无”。他说“无”是“大有”所寓居的宅邸,是“小有”之所以生成的依据。积小有可以养小无,能见大有,就能明白以大无为本。对“有”的肯定,不妨碍内心连“无”的概念也不居留,而以“无”为无,也是对有的一种肯定。所以在我的观念中经常消解万物的有限性。“无”寄托于有来显示它的存在,当“无”寄于它本身时就是返本。所以“无”是没有宅舍的太空也是一个大宅舍,这就是无。“我”未生于天地间时,天下也是没有无的概念的。

      最后这个“我”,只能说是宇宙天地间产生灵识的“我”,如果说是个人的小我,只恐就是托大了。就像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此花不在汝心外”,如果是讨论人类精神文明之光所觉照和达到的疆域,这是可以的,如果是认为万物因我们的视瞑开阖而存在和消失,那恐怕就是另一个大问题了。

      其实,有无关系的讨论,老子本已说得很明白。“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本体论上对道的本体的阐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人类认识论上的方法阐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人们和事物打交道时,实践中的方法论上的阐述。“利用”这个词,后人因为两字连用,所以少有思考其含义。

       利,本意是指锋利,锐利。用,象形字,桶。所以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像刀剑之锋利,用来切割,而刀鞘的空无之处,是用来收纳。老子讲“有生于无”,只是有形无形的区别,更讲“有无相生”,并不是单独推崇“无”,不是以无为本,而是以道为本啊。以万物无差别的角度来观察“道通为一”的玄妙,以万物各个有分有界有差别的角度来观察“”,就像格物致知,是要弄清事物的各个具体之理,而不迷失在纷繁的万物中。

      读了以上复杂的玄学义理,来看点今人轻松的东西吧。上一篇我们讲了山西张公的风水事迹,今天讲个关于测字术的。一日,来人发了个“辛”字,问自己发生了何事。

      馆中师父看了,说此人右手受伤。原因是:本有刑刀之意,联系为痛苦辛,阴金,为皮肤,骨关节,金为阴,在右。立下一十,立着的十个东西受伤,故为右手指关节受伤。

      反馈果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