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道宏“谈书法 写书论”之十四 章法论(下)

 云天tyf 2019-11-18
乔道宏
  
2019-11-01  

  释文:章法论(下)

  章法论(下)主要谈章法中关于承接呼应,气贯势连和错落有致,体势多变以及题款添花,铃印增色等有关内容。并书写相关书论28幅。

  释文:承接哷应 气贯势连

  如何使作品字与字,行与行构成一个和谒的整体。在章法上气韵相连。這就要求书法作品中字与字必须承接,行与行必须呼应,气贯势连。

     要注重字与字之间的承接呼应。基本手段是筆势和牵丝,有明连和暗连。前一组字的连接在表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对后一组字的承接呼应具有规定性。字与字的承接呼应所産生的连锁反应,往往起到“管束”、“领导”作用。正如戈守智云:“如上字作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假使上字连用大捺,则用翻点以承之;右行连用大捺,则用軽掠以应之。行行相向,字字相承,具有意态。正如宾朋杂坐,交相应接也”

    要注重行与行的连贯呼应。行与行的连接有笔势和体势的连贯等,上下有俯仰,左右有顾盼。王学仲说”上下左右的行列布置方法,前人简单的形容为,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

    要注重一气贯注气贯势连。章法处理要特别注重贯气。贯气使字与字之间笔势连绵,流畅自然。贯气使字与字循序承接,行与行次第呼应,使通篇气贯势连。正如朱和美所云:“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


  释文:清 朱和羮:“作书贵一气贯注。”

  释文:何绍基:“气贯其中则圆。”

  释文:清 姚孟起:“笔笔呼应,字字连贯,前后左右一气相生。”

  释文:王学仲:“发扵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

  释文:现当代 宗白华:“应接就是在各个变化里,互相照应,互相联系。”

  释文:清 蒋衡:“夫书必先意足,一气旋转,无论真草自然灵动。”

  释文:清 朱和羹:“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

  释文:王学仲:“行气就象人的走动,有时摆动左胳膊,有时摆动右胳膊,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释文:王学仲:“字的左右伸缩摆动,也是为了变换平衡,贯通一气,看上去气势仍连贯在一起。”

  释文:姚孟起:“欲知后笔起,意在笔前止。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连贯,前后左右,一气相生。”

  释文:清 刘熙载:“书之章法有大有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释文:错落有致 体势多变

 弘一法师说,章法的又一原则是 “变化”清刘熙载说“凡书,笔画要坚而渾,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刘熙载用“变而贯”概括了章法的总特征。章法的变化体现在诸多方面,诸如:字的大小不同,轴线形式多样,以及字距、行距、布白、节奏和书法表现技巧等诸多方靣的变化。這里就章法变化的技法,着重谈四个方面。

      一是字的大小不同,体势多变。进入作品里的字为避免“壮如祘子”之弊,就必须使字的大小错落有致。字形有长有扁,形态多样。字形大小和形态一般是因字立形。汉字作为象形字,本身具有形体的多样性。在组字成篇中要有大小不同的体势变化。

    二是轴线形式多样,错落有致。這是一种在法度中求突破,于缤纷中求奇趣,于变异中求和谒的章法。主要表现字与字中産生错位,字的中轴线有时与行的中轴线重合,有时则形成一定的角度。這些错位或斜或侧有意形成字里行间的不整齐,不均衡,不协调。但是善书者又用技巧进行校正。于是作品在整体变化中形成美忎,在矛盾中显出灵性。张旭通过“担夫争道”领悟到章法的参差错落。

    三是节奏起伏变化,任情恣性。书法的章法犹如音乐舞蹈富有节凑和起伏变化。在楷书和篆隶中,這种变化是平缓的。而在行草书中变化就大。依据作品中书家情忎的起伏和书写状态的不同,表现在章法中的轻重缓急,浓淡干湿也有明显不同。书家创作过程也是书家性灵情忎借笔墨抒发的过程。蒋衡云:

“夫书,必先意足,一气旋转,旡论真草自然灵动。”作书需要一气呵成,是由书法的性质决定的。书法与其它艺术不同。作文需反复修改,赋诗要认真推敲,绘画可边画边改,书法则是落笔成形,不得重改。书法创作不仅须要意在筆先,技法娴熟。还要任情恣性,一气呵成。只有這样作品才能气韵生动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此外,书体不同,章法处理的方法也有所异。书家的书写习惯,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章法风格。

  释文:明 董其昌:“盖以奇为正。”

  释文:明 项穆:“书法要旨,有正与奇。”

  释文:明 项穆:“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

  释文:蒋和:“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

  释文:明 董其昌:“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释文:蒋和:“初学皆停勻,既知停勻,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之间”

  释文:南齐 王僧虔:“必使心忘扵笔,手忘扵书,心手达情,书笔相忘。”

  释文:清 王澍:“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以收为纵,故旡纵不擒;以虚为实,故断处皆连;以背为向,故连处皆断。”

  释文:明 项穆:“正而无奇,虽广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历而泛雅。”

  释文:明 解缙:“上字之扵下字,左行之扵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

  释文:王学仲:“在一字之间,要有一根中心线,不可偏离。在行草书中似乎有一个偏左,另一个字偏右。首尾连贯起耒时,还是在一根中线上。”

  释文:题款添花 铃印增色

  题款又呌落款,款题或款识。题款是书法正文之外要说明和交待的文字,是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款落得好,如锦上添花,落得不好,似白壁微瑕。故古人有“妙款一字抵千斤”之说。

     题款的款文从形式上说分为上款和下款。上款一般题写作品赠与对象的名字、称呼和谦词。题写要视受书人的年令、輩份等关系需要而有所不同。下款一般书写在作品的左下部,也有的写在作品的下部。下款通常书写正文的出处、书者的名号、书写的时间和地点等。在不少的情况下,上款和下款的内容一并溶在下款里。款文的长短要视书写的内容和畄白空间的大小耒决定。尽可能文字简洁,不拖泥带水。如果畄白较大,可适当增加款文。款文的字体,一般是字古款今。就是说款文的字体形成时间,要比正文晚。正文是甲骨、汉隶的古文字。题款最好用行楷或楷书。如果正文是楷书、行草或狂草,题款的字体最好用行书。题款的字体应小于正文。款文的位置一般在正文的左下方,稍靠上,勿拥塞于下。款文距正文略空一、两字起笔,也有另起行写起。不可靠正文太近大疏。行款的位置大小、行数要与正文相辅相成。总的要求是题款与正文要虚实相应,字体适宜,宾主分明。

     印章是我国书画艺术作品中独有的传统特色,也是书画创作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在书画中具有画龙点晴之妙。這里仅就竖、横幅书法作品为例,谈谈传统印章的使用。

     一是在作品上盖一方印:应在落款署名下,空出约一个字的距离盖姓名印。若署名只写姓,可盖名印。盖一方印,可盖朱文印,白文印或朱白相兼印均可。'

     二是在作品上盖二方印:第一种盖法,是在第一方印下,相隔1一3方印的距离盖第二方印。如果第一方印盖的是姓名印,第二方印最好盖字号印、雅号印或籍贯印。盖两方印时,多数是上朱下白,即上阳(朱文)下阴(阳文)

一般来讲,盖出的印痕和印靣畄红部分,下印应多于上印,這样看起来重心稳定。还应注意题款时,要计划好给盖印畄出适当的空间。最后一方印的位置要高出正文。第二种盖法,在正文第一行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之间偏右盖引首章(多是朱文)。落款下方盖一方姓名印或名印(最好是白文)亦可盖在落款左边。第三种盖法是,如题上下款可不盖引首章。宜在上款下适当位置盖闲章,以补空疏。忌在上款上端盖闲章。在下款下方或左边盖性名印。题匾,引首章应盖在第一字的右上方,(也可不盖此印)而在落款下方或左边盖姓名印丶字号印。如落款在题款下面竖写,引首章可盖在题款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之间适当位置,姓名印盖在落款下或左边。

    三是在作品上盖三方印:一种盖法是在正文第一和第二个字之外盖引首章,落款下盖姓名印和字号印,或盖姓氏印和名印。第二种盖法,盖一方姓名印,一方引首章,一方腰章。第三种盖法是题上款,可在款下盖一方闲章。下款下盖姓名印(在上),字号印(在下)。多数作品都是盖1—3方印。古人用印有用三不用四之说。

     书法用印的大小规格,略小于落款文字。落款下方若盖两方印,其规格最好相同或大体相同。第一方印也可略小扵第二方印。两方印形壮可有差异,如上圆下方,但不得与其相反。铃印离不开印泥,要选择好的印泥,重视钤印和保管,以便保持长远色泽,为书画作品增色提神。

  释文:古人云:妙款一字掋千金。

  释文:东汉 蔡邕:“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释文:古人云:“印不过三”

  释文:黄士陵:“汉印剝蝕,年深使然。”

  释文:徐畅对《鹤泉印泥》的评语:“字口清晰,立体快干,鲜明沉着。印泥之三德也。”

  释文:张大千:“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