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坊“妫汭传芳””楠木厅

 山高水长日月明 2019-11-18

     顺着历史的长廊看书坊,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融在一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记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平展展的田野,太阳高照。空气中弥漫着田野的清香,阳光当空,恣意而灿烂。见到古白塔,就是书坊了。过去的书坊,重商善贾,文风郁郁,刻书出书,名扬东南。

     书坊古街上的陈氏祖居,为清代建筑。它长方形,外有耸起的马头山墙,是一座闽北罕见的民居。因其屋子正厅大柱和木板及厅中香案皆用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今天的楠木厅,极其美丽。厅堂上的柱子都贴上了对联,阳光洒满,红彤彤的直晃你的眼。

      屋子正门的门楣上有匾,上书“妫汭传芳”四字。“妫汭”古水名,在山西永济一带。以此推测房主人的祖先姓氏为“陈”,居于山西妫水一代,后迁徙于闽北秀美的山水之间,终于在书坊停下了脚步。匾的四周和门的两旁都是石雕,或历史故事,或福禄寿喜,皆韵味十足,栩栩如生。和正大门相对的风火墙照壁上是一个大红色的“福”字,据说原为琉璃阳刻,“文革”时被破坏。上有“三峰拱秀”,旁有一砖雕行书对联,为“幽谷鹿鸣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足见当时环境的清幽。
老屋是祥和的,天井是宁静的。两根石柱立于天井之中。柱上植兰,悠悠吐绿,美丽清雅。正厅的地面铺古砖,两旁八根大柱皆楠木。中堂前有一张雕刻精美楠木香案,祥云飘飘,八龙缠绕。木质黑中泛灰,古朴厚重。抬头看屋顶,也是楠木,有精美的拱撑,雕梁画栋,古拙大气。两旁房间的窗棂皆为镂空图案,或整块木雕,或小块拼接,俯仰之间,叹为观止。

      后厅和大厅之间,由一照壁隔开,形成一个小空间。空间虽小,但意境深远:壁下一水缸养金鱼。虽时有微澜,但安闲祥和。两侧是小竹,绿意满眼。照壁上方“得清如许”四字,取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之意。

      后厅比前厅的格局略小,厅前也有天井。天井的照壁上一联,为“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行书砖雕,上有朱熹姓名及印章,横披“居之安”。厅内还依稀可见“贤仁义事,存忠孝心”等对联,体现了家的文化性质,是中国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让人思考。 

      古语曰:“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人本精神。整座屋子集福贵之象与儒雅之风为一体,外封闭、内开放、大厅堂、小天井,空间形式巧妙安排。采光的天井,规整的厅房,精致的石雕,巧妙的格局,寓意深远的“居之安”,有极强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伦理宗教含义、人本精神和顺应天道的人生哲学。

      在“居之安”前止步,凝视这精美建筑的时候,心中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惊叹,在长达百年的岁月里,前人对生活的期盼和居室的哲学思想在此交融。古建筑的精美,古文化的内蕴,一切的一切,让人流连,记忆深刻。它,揩去身上穿越了百年的风尘,让人感到无尽的自豪与感慨。它,犹如开在书坊这一块土地上的古老的绚丽的花朵,散发着建筑之美的芬芳。我仿佛看到,百年前,建筑大师们在此披星戴月,伐木丁丁的繁忙身影。他们唱着号子,掘土、开基、夯石、砌墙……我又仿佛看到,那美丽的砖雕石雕从建筑艺人手中雕镂出来,打磨、镶嵌、拼接……最后,有了这集布局之美、雕刻之美、文化之美的江南民居!

      主人陈老伯,名高,很健谈,耄耋之年的他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种大家风范。他给我娓娓讲述了楠木厅老屋营造的处处璀璨、点点光华。老人还说了家道的败落,身世的变迁。言语之中有无限的自豪,又有无限的感慨。听着老人的诉说,我痛心那个时代的盲目,为那一段历史而惋惜。但历史也正如明镜,能照亮前进的路,让现实明了,让人心澄澈。人类文明发展过程,此消彼长,存亡和复兴,如一条长河,终归向前。

      百年春秋弹指间,穿越历史并能在浩劫之后保存下来的,带着记忆、带着历史、带着营造智慧之美的楠木厅,无疑是一笔珍贵的遗产。古建筑,是极富文化内蕴的载体,是有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的空间符号,珍惜之、维护之、保存之,才能为后人昭示一条清晰的建筑文化之路,才能建构与传播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文化符号。

      出楠木厅,微风轻拂,时间仿佛静了下来。再回首,阳光洒满屋子。有燕唧唧,于屋宇下欢快飞翔。

                                                                 作者:陈  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