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wenxuefeng360 2019-11-19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1、康德认为:“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这后来被心理学所认同,在丹尼斯·库恩《心理学导论》中被解释为知觉预期,这一章连同在一起的还有知觉习惯与知觉学习。我们所遭遇的事物,如果在预期之中便觉得很正常,反之便是始料未及,偶然性就是这样发生的,它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重复。在津巴多与格里格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中,更是以链式结构来予以说明:感觉通过布罗德本特过滤器进入知觉,再与预期或先验交汇于再认。在教育中,人们往往用自身的预期去看待教学,而教学的深刻与优劣绝不是成年听课者或者评课者的感觉,而是处于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感觉。有的东西成年人认为很好,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过眼烟云;有的东西成年人不屑一顾,而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终生难忘。

2、康德认为,人类在其经验之外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本领,用之来认识自己和外界事物。心理学大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便来源于此,而事实正是这样,比如:狗天生不爱吃鱼,而猫天生不能游泳,在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中,婴儿要等六个月大时才能解锁。他的先验论说的正是先于经验,知识可以由经验获得,但不一定都来源于经验。教育的本质是“开启心智,激发潜能”,即人本身未能解锁的潜能在等待教育来激活,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两个激活——激活教材、激活学生。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正是符合了康德的学说,那些智能不是从教育中获得的,而是从教育中激活的。比如:海城教务处钟艳舫主任在年近五十时,从师学习工笔画,从而激活了原本潜伏的天赋,不仅每天乐此不疲而且连续获大奖,从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玄机。

3、康德认为,在心灵之外,还有独立存在的物自体,它隐藏在现象之中而我们无法得知。解析如下:我们感觉到的物体是经过自己大脑皮层整合过的东西,已经不是物体的原相,而那个原相隐藏于现象之中,只有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才能得到真相的一窥。在教育中,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补课,正是抹杀内省时间的枷锁;课堂的大容量教学,在短时记忆的覆盖下磨灭了最宝贵的好奇心;流水线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造就着有学历无文化的乌合之众;在各种新名词翻新下的办学,掩盖着金钱利益的链条;各种励志的心灵鸡汤,使人们丢弃了对人生坎坷与波折的警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