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分成三国,背后的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人在囧途9 2019-11-19

我们读三国,有时候总觉得东汉末年的混乱来得太过突兀:何进一死,董卓进洛阳,天下就乱了。何进、董卓不过顺势推了一把,使得本已摇摇欲坠的大汉加速倒塌罢了。

东汉早在外戚轮流掌权后,便显露了灭亡气象。我为何这样说?权力需要让人敬畏,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人觊觎。

东汉小皇帝层出不穷,外戚趁机揽权,掌管朝政。皇帝——大臣二级结构,变成了皇帝——外戚——大臣三级结构,外戚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时间一长,众大臣会觉得:皇帝也不过如此。这样的皇权还会令人敬畏吗?一旦没了敬畏之心,我们就会做出曾经不敢做的事。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被外戚和大臣们供了起来。

皇帝掌控不了中枢权力,更别说掌管地方权力了。地方成了世家与豪强的“天堂”。

世家与豪强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人在朝中做官,二者都是地方大势力,在本土说的话要比朝廷顶事的多。皇帝管不了大臣,也管不了百姓,与庙中的菩萨没什么区别。

东汉中后期皇帝普遍短命,除了客观因素外,心中“憋屈”恐怕也是原因:明明是天下之主,说的话却没人听,这皇帝当得真窝囊。越想越郁闷,身心不健康自然长寿不了。

皇权旁落,外戚与世家保持了朝堂的权力平衡。外戚需要借助皇权来对付世家,世家需要外戚来压制皇帝,皇帝只要不掌权,对其他两方势力都是好事。

世家与外戚掌权,一开始是不得已为之,毕竟皇帝年龄小没法亲征。等到双方尝到甜头后,再也舍不得放弃手中的利益,于是他们联手架空了皇帝。

谁会甘心当一个傀儡?皇帝能用的人无非是近侍与亲戚,外戚可不会甘心交出自己的权力,皇帝也只能用一些宦官了。

汉桓帝借助单超、徐璜、具瑗等宦官,夺回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要以为随便派五个人就解决了梁冀,其中的“隐秘”就不在本文中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私我,我写一写宦官夺权。

桓帝先诛杀梁冀,夺取了外戚大权,消灭了自己的“代言人”,随后继续利用宦官,将世家代表人物逐出朝堂,史称“党锢”之祸。不过,皇帝小看了世家对朝堂的控制,最明显的便是税收。

最初,百姓将税交给朝廷,也就是皇帝,现在皇帝与百姓中间多了一层世家。税收通过世家交给朝廷,过别人手的钱,最终会有多少到皇帝手里?

朝廷靠土地收税,世家手里有多少土地,天知地知世家知,皇帝不知。世家几万亩的地,仅缴纳几百亩的税,钱粮不还是落到世家手里?

桓帝、灵帝卖官鬻爵,真当他们愿意?皇帝没税收,吃喝都会成问题。坐拥天下的皇帝,卖官能挣多少钱?还不是穷得没法了。

他们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拉拢地方豪强。豪族有钱没地位(政治地位),皇帝给他们名分,让他们与世家去争权夺利去,皇帝则希望坐收渔翁之利。同时,皇帝继续任用太监,让他们的亲族去“祸害”地方,希望这些人能有些帮助。

世家不仅失去了中枢权力,还在被人“取代”,根本利益被侵犯,反击便开始了。明着武装反抗不敢,时机没到。不过他们掌权比桓灵二帝时间长,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在他们刻意宣传下,桓灵二帝成了宠溺小人、迫害忠良、盘剥百姓的昏君,真是一笔好大的帽子。不过世家也没说错,地方百姓多依附当地豪族、世家,皇帝对他们打击,自然会伤及百姓,普通百姓倒成了世家的“借口”。

皇帝与世家的权力之争,伤害了不少普通百姓,这些人在一个叫张角的组织下,爆发了反抗皇帝的黄巾起义,在他们眼里,皇帝是罪魁祸首,世家是帮凶。

灵帝自身没法完全镇压黄巾起义,只得重开“党锢”,启用被逐出朝堂的世家。世家前脚还在骂皇帝昏庸,一转身又为聚集在皇帝脚下。从根本利益来说,皇帝与世家是一边的,他们的特权需要保护,不允许别人窥探。

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在世家、豪强参与后被镇压下去。战争结束后,世家、豪族发现两个问题:皇帝好弱和我们好强。

世家一直在权力最高峰,他们想得不过是恢复到世家与皇帝(外戚)共同掌权的时代。豪族不一样,他们一直在地方上,不曾涉足顶级权力,看到皇权衰落,难免有了小心思,不一定是取代皇帝,成为新的掌权世家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权力等着被划分,依靠的只能是战争手段,诸方混战,打着打着却把汉朝皇帝打没了,三国魏蜀吴成了暂时的赢家,最后都便宜了司马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