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谈古人的“名”与“字”

 老刘tdrhg 2019-11-19

我们今天用的是姓和名,而古人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在汉代以前,人们取名比较随意,也就出现了很多“歪名”。比如晋文公的耳垂很大,人们就误认为他多生了一对耳朵,所以叫重耳,果然不是一般人,一脸贵相,后来便成了一代霸主。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古语中就是“熊”的意思,长得也像熊,五大三粗的,要是今天有人叫这个名,那肯定得被人取外号。秦二世叫胡亥——她母亲是少数民族,因为孩子闹,就取名叫祸害,转到汉族语言中变成了“胡亥”,事实证明他果然是个祸害,秦朝就灭在了他的手中。

姬姓很古老,因为谐音的原因,到了今天很容易被曲解,比如周公叫姬旦,其实古语里“蛋”叫“卵”,所以当时他们不会觉得这个名字有什么问题,我们今天就觉得奇怪。同样,卫懿公叫姬赤,赤是红色的意思,当然他们也绝对想不到今天的炸鸡翅。重耳的外公叫狐突,谐音糊涂;重耳的舅舅叫狐毛,狐狸身上的毛。我们看到他们的名字,直接的感觉就是:这是人名吗?可见先秦时期名字非常质朴,有点接近我们现在的说法叫“取个歪名好养活”。直到汉朝以后,名字才普遍接近于现在的标准。

趣谈古人的“名”与“字”

古人的字与名有表里的关系,所以字又称为表字。《礼记》里面记载:幼名,冠字,也就是三个月(很小的时候)取名,冠,是弱冠之年,弱,表示年轻,冠,是二十岁行成人礼,戴上帽子,冠字,就是二十岁取字。名是谦称,自己和长辈可以叫,字是尊称,同辈对同辈、同辈对长辈是不能称呼名的,只能称字。

趣谈古人的“名”与“字”

孔子说:“贤哉回也。”在夸他弟子呢——颜回,就是贤德啊,颜回啊。他叫颜回可以,如果是同辈叫颜回,就等于是骂人了,只能称呼子渊。新版《三国》里面就多次有人直呼曹操“曹操”,导演可能怕观众看不懂啊,实际上真是低估了观众,观众不光能看懂,关键都看不下去了。就算对曹操不满,也只能叫孟德老儿,多处出现称谓问题就是电视剧的硬伤。自称可以叫名,比如刘备和别人说话,就得说备当竭力而为,不能说玄德当一力承办。所以,现在我们朋友之间可以直呼其名,要是古代可就惹大祸了。

古人的名与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类别比较多,今天讲几种常见的情况:

一、相近式

比如屈原,屈原叫屈平,字原,了不得的文学宗师,《尔雅》中解释“广平曰原”,平、原都是开阔地。东汉史学家班固字孟坚,“孟”是排行,老大,伯仲叔季也叫孟仲叔季,这四个字就是家里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小,固和坚都表示“坚定不可动摇”。

“才高八斗”的曹植,字子建,“植”与“建”都是 “树立”的意思。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中解释:轲是“接轴车”,舆是“古代马车车厢”,轲和舆都是车,里面都有车字。杜甫,字子美,“甫”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所以杜甫的名字就是很美的意思。

趣谈古人的“名”与“字”

二、相关式

也叫联想式。比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联想到天空的浮云。赵云,字子龙,龙在云中飞。 苏轼,字子瞻。轼是车前供人扶着的横木,“瞻”是“向前看”,扶着横木看风景。

三、相反式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愈是向前,退是向后,韩愈的名字就是有进有退,进退适度。朱熹字元晦,熹是光明,晦是黑暗,朱熹的名字是有明有暗。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子贡的名字就是上下兼顾。可见这种形式诠释了一种丰富多彩的人生。

趣谈古人的“名”与“字”

鲁国有个大夫叫申繻,他提出了取名字“五有”“六不”原则。五有是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根据出生特点取名叫有信,比如齐桓公姜小白就挺符合的,因为长得白;用表示德行的词取名叫有义,比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用类似的物体取名叫有象,比如孔子出生时头顶凹下去一块,从前后看像两个小山包,所以叫孔丘;借用事物的名称取名是有假,比如孔子儿子出生后,鲁昭公赐了他一条鲤鱼,所以儿子叫孔鲤;用和父亲有关的字取名是有类,比如战国时期国君曾侯乙的儿子就叫曾侯丙。

趣谈古人的“名”与“字”

“六不”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取名。其实非常好理解,我们今天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拿今天的词说吧,不以国,不能叫王美国;不以官,不能叫刘主席;不以山川,不能叫张泰山,如果叫这个名就成别人岳父了;不以隐疾,不能叫李风湿;不以畜牲,不能叫赵羔羊;不以器币,器币是礼器玉帛,也就是祭祀的东西和钱财,比如不能叫周大鼎,不能叫夏银行。

古代有名与字连读的习俗。秦以前字在前,名在后,汉以后名在前,字在后。举个例子,孔子的六世先祖姓子,名嘉,自孔父,其实是子嘉,人们叫他孔父嘉,之后孔就演变成了后代的姓。所以其实孔子原来不姓孔。同样,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其实是孔纥,但是人们提到他叫他什么呢?叔梁纥。汉代以后,人们就这样叫了,孔融孔文举,曾巩曾子固,高适高达夫。

可见,古人的姓名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追本溯源的地方,名字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中华的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