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底,大学者章太炎丧偶,一向率性的他谈及自己续偶条件:“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 之后,他更在北京《顺天时报》登载近代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提出条件有三:“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1921年1月,蔡元培的续弦夫人复病逝。蔡元培再写征婚启事,张贴自家: “一、原有相当认识;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 蔡先生之启事,只贴家壁示友未能广而告之,故附之,然亦为中国新式婚姻之先风。 另说,当时上海某书局曾约稿某作者编写《求婚尺牍》一本,要求信件多样丰富,以反映不同类型的求婚者。限时交稿,催促甚急。作者智竭,难以按时尽稿。一日读报目睹征婚广告后,突发奇想,以才女的身份在报上写了一则征婚广告刊登,骗得痴迷求婚者飞信无数,半月狂收500余封,经择选分类后交付书局,出版后即大获好评畅销一时。 可见是时城市新青年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嗯,即求勾搭的心理不减今朝。竟然真有此书,初时还只当是个笑话。网上小窥,时人文笔真赞。就是这个叫“冯韵笙”的所编,上海“中央书店”印行。 四川大学赵良坤曾做《近代中国征婚广告探析》一文细录。内容鄙陋者众,类如下文:“某君……家道中康,生活独立,收入甚丰。因中年乏嗣,拟征16岁至22岁……品貌秀丽、肤白体健、性情温和、中学程度、未婚女性为伴侣。确系处女,小学亦可。” 按当时小学分初小(1~4年级)、高小(5~6年级),民国教育不似今日普及,初小毕业者按其文化素养,完全当得现在的初中生,高小则相当于今日的高中文化,在民间已经算得上是高学历了。 老舍《月牙儿》中的主人公高小毕业,“去和一排年轻的姑娘们在小饭馆受选阅。很小的一个饭馆,很大的一个老板;我们这群都不难看,都是高小毕业的少女们,等皇赏似的,等着那个破塔似的老板挑选。他选了我。我不感谢他,可是当时确有点痛快。那群女孩子们似乎很羡慕我,有的竟自含着泪走去,有的骂声‘妈的!’女人够多么不值钱呢!”这些民国高小女孩们对工作学历落差的不忿,宛如今日女大学生的境遇。而处女可抵3个年级,也算得当时的实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