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黄铮教授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是高龄房颤患者越来越多。房颤控制不佳,并发症风险就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卒中,俗称“中风”。
在房颤患者中,卒中发生率高达13%~24%;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卒中风险甚至可高达30%。而且,房颤导致的卒中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相比,其死亡率和复发率更高。
老人心脏“电路”出问题
抗凝+防出血治疗相矛盾
85岁的王大爷患有十几年的高血压、糖尿病,5年前还出现过“脑梗”,落下肢体活动受限的后遗症。最近,他老是“心慌慌的”,来到了广医一院心内科住院详细检查。结果,医生发现王大爷的心脏血管和框架都没大问题,但心脏的“电路”有问题,导致他出现持续性房颤,这应该是他反复“心慌”的原因。
棘手的是,王大爷不但年龄高,还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既往脑梗死等,这些都是中风的高危因素。医生估算他房颤卒中的风险评分为6分,而超过2分就必须用抗凝药防卒中。但这些卒中危险因素同时也是王大爷出血的高危因素,如果让他服用抗凝药物,非常容易发生身体出血,尤其是怕脑出血。
临床上,对于这类房颤病人,本来可以考虑通过射频消融手术,将房颤心律转为窦性心律并长期维持。但王大爷的房颤病程不太明确,年纪又大,射频手术风险高,复发率也高。并且,不管是否做射频消融,他仍然需要长期抗凝。
堵住心脏的“耳朵” 防中风又避免出血
怎么办?广医一院心血管内科团队经过详细讨论,给王大爷设计出一套解决的方案——通过微创的左心耳封堵术,把心脏的“耳朵”堵住,“一箭双雕”,不仅能防中风,还可以避免出血问题。
“房颤是心脏的‘电路’出问题,中风是脑的问题,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心脏的‘耳朵’又是怎么回事,堵住了‘耳朵’,就能防中风?”王大爷的家人听完提出种种疑问。
广医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黄铮教授耐心解释道:人体的左心房里有一个类似耳朵样的盲端,解剖上称为“左心耳”,其中有“梳状肌”和“肌小梁”,里面不光滑,血流会形成涡流,流速会缓慢,房颤时,左心耳里最容易长血栓。有研究发现,导致房颤患者卒中的血栓有90%来自左心房的左心耳结构。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它是通过封堵左心耳来预防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和脱落,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的致残致死亡的风险。
听完解释,王大爷的家属解除了疑虑,同意手术。术后王大爷病情平稳、恢复良好。
发现房颤及早干预 避免卒中等并发症
房颤是一种慢性疾病,有些人完全没有感觉,偶然发现,有些人有轻微症状,有些人一发作就是脑中风、偏瘫等严重的并发症,后悔莫及。黄铮提醒,房颤患者无论是否有症状,或发作时间长短,血栓栓塞并发症都持续存在,一旦发生卒中,可导致患者致死和致残,对患者的危害很大。因此,只要是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发现房颤,都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进行积极治疗。
什么样的心房颤动患者适合做左心耳封堵术?黄铮介绍,一般脑卒中风险高、需长期抗凝治疗,或是出血风险高、不愿意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都可以考虑,咨询专业的医生做出决定。比如王大爷就是高龄、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加上他住在偏远的乡村,不能定期去医院检查,选择左心耳封堵术,既可替代长期的抗凝治疗,在预防栓塞的同时还可避免长期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