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病例的只看病例,要全面了解请看全文 胆囊癌肝转移 在临床MRI检查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技术对于MRI的质量至关重要,包括:呼吸补偿技术、呼吸门控技术、心电门控技术、心电触发技术等。 一、呼吸补偿和呼吸门控技术 在体部MRI检查时,呼吸运动造成的伪影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采用呼吸补偿、呼吸触发或导航回波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呼吸运动伪影,提高图像的质量。导航回波技术属于呼吸门控技术的一种,目前在临床的应用相对较少,这里仅对临床上常用的呼吸补偿技术和呼吸触发技术作简单介绍。 (一)呼吸补偿技术 呼吸补偿(respiratorycompensation,RC)技术主要用于体部SE T1WI序列。RC技术可采用多种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呼吸秩序相位编码(respiratory ordered phase encoding,ROPE)技术,就是说按照探测到的呼吸波来决定相位编码。具体原理是通过一个压力传感器把患者的呼吸波型信号融合到MR扫描系统中,对呼吸周期中相似时间点的MR信号采用相似的相位编码。这样原来呼吸运动引起随机的相位偏移,因与呼吸信号进行整合进行相位重新排列后变成规律性变化,而具有高频随机性的伪影信号将被推挤到视野的边缘或视野外,从而减少或基本消除视野内的运动伪影。 采用RC技术要求病人的呼吸频率和幅度保持恒定,否则将严重影响抑制伪影的效果。因此检查前需要对病人进行呼吸训练。 (二)呼吸触发技术 呼吸触发(respiratory triggering)属于呼吸门控技术的一种。从图51可以看出,如果呼吸节律较好,一般人平静吸气后即开始呼气,从一次平静呼气末到下一次吸气前有一段时间呼吸运动相对停止,如果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MR成像,将明显减少呼吸运动伪影。所以一般以呼吸末为触发点,开始进行射频脉冲的激发和采集,到下一次吸气前停止扫描。一般利用压力传感器探测呼吸节律,以一次吸气末作为一个时间点,经过事先设置的触发延时到达触发时刻,这时立刻进行射频脉冲激发和信号采集。因此触发延时的设置应该适当,以便使触发开始时刻正好为呼吸末,触发延时有时也被称为触发点(trigger point),是指一次吸气末到开始触发扫描的时间段,一般用一个呼吸周期的百分比来表示,根据呼吸节律的不同,可选择为10%~50%,如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5次,一般选择在25%左右。呼吸触发技术另一个需要合理设置的参数是停止扫描阶段,实际上这个阶段正好是受检者吸气和呼气的阶段,停止扫描阶段常被称为触发窗(trigger window),是指前一次触发的扫描结束到后一次触发的扫描开始之间的时间段,这一时段不能进行激发和采集。触发窗也用一个呼吸周期的百分比来表示,根据呼吸节律不同可选择为30%~ 70%,如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5次,一般选择35%~40%。一个触发窗内包含有一个触发延时(或称触发点)。 采用呼吸触发技术后,TR实际上是由呼吸频率来决定,TR可选择为1个或多个触发间隔,触发间隔是指两个相邻的触发时刻之间的时间段,其时间长度正好为一个呼吸周期。由于成人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0~20次,则一个呼吸周期为3000~6000ms,即便TR选为一个触发间隔,也是一个较长的TR,因此呼吸触发技术只能用于PDWI或T2WI,而不能用于T1WI。临床上呼吸触发技术多用于腹部FSE T2WI序列。 和呼吸补偿技术一样,呼吸触发技术要求病人的呼吸频率和幅度保持稳定,因此检查前的呼吸训练非常重要。 |
|
来自: zskyteacher > 《烯云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