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被蜜蜂蛰,被蚊子咬?蚊虫叮咬时,在蚊子的口器中分泌出一种有机酸--蚁酸,在家庭中可用浓肥皂涂抹可迅速止痒。这是为什么? [学生]因为肥皂水显碱性。 [教师]酸和碱之间会不会反应,会发生什么反应?我们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混合,看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无明显现象,也得不出结论。 [教师]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有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的变化(放热、吸热、发光)等。利用这个原理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通过明显的现象来证明酸和碱是否能发生反应呢? [教师]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缓慢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 [教师]提出问题:酚酞溶液的作用?缓慢滴加稀盐酸的作用?溶液恰好变为无色停止滴加稀盐酸的目的?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 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l=== NaCl+H2O [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 === CaCl2+2H2O 2NaOH+H2SO4 === Na2SO4+2H2O 2KOH + H2SO4 == K2SO4 + 2H2O [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表达: 酸 + 碱 → 盐 + 水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C ) A CuO B Cu(OH)2 C CuSO4 D HCl 2.填写下表(类别按酸、碱、盐、氧化物填写) 名称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 氧化铁 化学式NaOHCuSO4H2SO4Fe2O3 类别碱盐酸氧化物 [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投影]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板书]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试写出工厂处理废水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a(OH)2+H2SO4 ==== CaSO4+2H2O [引导]有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是Al(OH)3,试写出用这种胃药治疗胃酸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Al(OH)3+3HCl ==== A1C13+3H2O [讨论]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 [学生发言]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应,简单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了解了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和碱作用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表达:酸+碱-----盐+水 3、实质:H++ OH-= 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应用 1、改良酸性土壤 2、处理工业废水 3、用于日常生活(胃酸过多,蚊虫叮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