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开禁科举,却应者寥寥——再谈明末应对宗室危机的失败尝试

 思明居士 2019-11-20

 序言:明朝末年,鉴于宗室人口急剧膨胀,朝廷无力负担,且下层宗室由于受到大明祖制的限制,生计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万历年间,明朝政府打破了宗室子弟不得参与科考的祖制,开始尝试允许中下层宗室在放弃宗室身份的前提下参加科举考试并借此改变困境,然而在近50年里,应试者寥寥无几,已经被养废了的明代宗室成为一群无药可救的寄生虫。

一、明末宗室科举制度的出台

根据明代祖制,对宗室子弟采取科举禁锢。对于明早期而言,由于宗室子弟人数不多,政府供给尚足,不存在为生计发愁的情况。然而,明中期以后,随着宗室人口的增加,朝廷负担日益沉重,中下层宗室子弟往往领取不到足够的禄米。而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使得宗室子弟整日无所事事,混吃等死,犯罪率也呈上升趋势,开始成为社会的累赘。

虽开禁科举,却应者寥寥——再谈明末应对宗室危机的失败尝试

明代的宗室藩王示意图

“庶宗蔓延,禄米渐薄,前进无路,暴戾愈张,每每见盈街满巷之恣睢狂逞也。”

为解决宗室隐患,早在弘治年间,朝堂便有有识之士主张解除宗室科举禁锢,弘治十五年(1502年)),时任南京光禄寺卿杨俊便上奏建言明代宗室应如宋代宗室一样应举入仕。

“凡将军、中尉之子许充生员,报名于各伴读、教授处,授以文字,长史司提督考教,量给廪膳,校馀供养,成材于本处,一体乡试,诚会试中进士者,除授宗枝无碍府分长史等官,副榜者除教授、审理等官,食粮应贡中者,除工正杂职等官”。 (《孝宗实录》卷192)。

然而当时的礼部、吏部认为杨俊所言“非圣祖立法初间”,否定了杨俊的建议,此事便不了了之。

到了万历年间,宗室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大量的下层宗室之死都没有被赐予名字的现象,至于“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的下层宗室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朝廷已经根本无力承担宗室供养所需。

“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世宗实录》卷514)

虽开禁科举,却应者寥寥——再谈明末应对宗室危机的失败尝试

明初制定的宗室待遇标准

万历二年,礼科给事中石应岳上奏请求允许没有赐名授爵但有才能的宗室应举入仕。已经认识到宗室问题的时任明朝政府实际掌权者张居正并没有直接反对这项提议,而是让礼部进行讨论。在充分分析利弊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万历皇帝正式规定“名粮诸宗及无名粮庶宗”可以参加科举来改变困境,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又准许宗室之中除将军、中尉外的宗室子弟放弃爵位并以儒士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以获得出身资格。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又令将军、镇国、辅国中尉以下的宗室“俱得与生员一体应试,进士出身者,二甲选知州,三甲选推官、知县。其以乡举出仕者,亦照常除授,俱不得选除京职。”

虽开禁科举,却应者寥寥——再谈明末应对宗室危机的失败尝试

玉牒:记载宗室身份的皇家族谱

至此,万历用了30多年的时间,正式确定了除亲王和郡王外,其他不愿受封的所有宗室成员皆可以放弃宗室俸禄,参加科举,中式者根据其出身资格授官;但同时也规定了不愿意放弃俸禄参加考试的仍然由朝廷“作养”。

二、实际效果寥寥:失败的政策尝试

从万历三十四年正式确定参考人员范围,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留给明代宗室通过参加科考改变命运的时间有将近40年。然而,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宗室子弟通过应试中榜者寥寥无几。

史载第一次有宗室子弟在科考中举的为天启元年,而首次有宗室得中进士为天启二年,据不完全统计,在天启、崇祯两朝,明代宗室累计中举者约为40人、中进士者为13人,而同期宗室子弟的数量已经超过20万,参加科举改变身份的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宗室子弟仍然不愿意放弃宗室身份,混吃等死。即使是这些参考中榜者,在当时也未发挥任何积极作用,大多充任下级官员、寂寂无名。

虽开禁科举,却应者寥寥——再谈明末应对宗室危机的失败尝试

明代科考图

“明宗室,自天启二年开科,得进士一人。朱慎䤰列名奄案,为宗人羞,此不教不学之所致也。崇祯中,得进士十二人,惟朱统起家庶吉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察酒。而其始馆选时,尚有以宗生为疑,吏部尚书王永光曰:‘既可以中翰,即可以庶常。’遂取之。其他换授甚多,然当板荡之际,才略无闻。”(《日知录》卷9)

而据后人研究统计,在明末13名宗室进士中,稍有成绩的有4位,且大多为武宗年间因叛乱而被撤藩的宁藩后人,至于其他诸藩,则几无行动者。

朱统铚,宁藩后人,崇祯七年进士,“授行人,奉使蜀藩,驰驱万里,所过问遗无所授,里居有以请托者,概谢绝,与寒士无异。”朱奉伊,蜀藩宗人,崇祯七年进士,“崇祯十五年巡按,丰采峻整,激浊扬清,颦笑无苟,杜绝苞苴,辨疑狱数十案,一时号为神明。”朱统绩,宁藩后人,崇祯十年进士,“知江夏县,在任四年,以守御为急。”朱统鉟,宁藩后人,崇祯十三年进士,后出任休宁知县,“献贼犯皖城,巡抚檄属县期以三日,各出甲士五百。统鉟独如期督兵往,上官壮之。时中原丧乱,统鉟保障一邑民赖以生。未几,擢礼科给事中,致仕归。”

由此可见,在明末这样一次由中央政府主导的针对宗室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宗室的认可。尽管为了推行这项改革,明朝中央政府精心研究部署了数十年,但施行的实际效果却极差。

经过200多年的养尊处优的日子,大多数明朝宗室已经习惯了这种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由于不得出仕和从事四民之业,宗室子弟大多不学无术,因此在与普通寒门仕子的同榜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相比于混吃等死的日子,通过参考科考出仕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历经十年寒窗苦读,由此导致大多宗室子弟宁愿继续充当寄生虫,也不愿意走科考之路,明末对宗室子弟开禁科举的尝试实际上以失败而告终。

虽开禁科举,却应者寥寥——再谈明末应对宗室危机的失败尝试

明末农民战争

三、后记

万历以后,明朝各项矛盾集中爆发:朝鲜战争、东北问题、西南土司问题、阉党之祸、东林党争以及一系列的天灾问题等直接拖垮了大明王朝。随着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困扰明朝多年的宗室人口问题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被消灭,战乱中这些皇家贵胄们犹如丧家之犬,四处逃窜,他们或被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大肆屠杀,或者通过改名换姓的方式隐没于人海之中,明朝宗室问题同大明王朝一起被历史所埋葬。

被李自成烹杀的福王朱常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