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正确的产品方法,才能避免楼盘滞销!

 朴日韩 2019-11-20

上篇文章《储客2000组,开盘20套,楼盘做错了什么》,发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后台很多留言,主要是两种阵营的声音:

营销纷纷表示,这是产品做得差,或者公司不给价,这锅咱们不背。

设计也表示,营销的问题,咱们画图的能解决吗,哥们太天真了。

为了不影响房地产的行业体面,这些留言我都没放出来,都是啥“格局”啊:出来问题,不首先想如何做正确,第一反应是,责任不在我这里。

楼盘从拿地到上市,一共要经历7个环节,现在看来,7个环节7口井,谁都爬不出来相互看看。在7.21的大课上,我说:许多产品被定下来,是因为各部门扯皮扯累了,投赞同票好回家睡觉,引发全场哄堂大笑。

对于格局只能在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我都奉劝他取消关注,事过几年后,再去读读《时代抛弃你,连招呼都不打》的文章,可能那时他会有点共鸣。“观念研究院”的粉丝格局,必然是不断修正错误,勇于承认问题,是为找到正确路径的同仁。

一个项目,产值动辄几十亿,没有为产值承担责任的心胸,始终逃不离行业混子的格局。就如一个老师,对孩子没有成材的期待,每天都拿着小本子计课时算收入,计较于拿多少钱讲多少课的公式,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

一种叫“职业”,一种叫“事业”。两者不矛盾,可以重叠。

同样,这篇文章也是写给把职业当事业的房地产人,这是《观念研究院》粉丝的大多数。我们在意的,都是如何把行业变得更好。

上篇文章谈到不到的1%转化率,问题百分百出在产品上。乃至出在做产品的工作方法上,不是说这些方法有什么问题,但至少说明,新的市场特征下,原来高周转的产品模式,所生产的产品,不适应新的市场要求了

至少以下两种方法。

市场对标产品法,如何制造滞销的

这种方法,出现在市场部门比较强大的公司,逻辑也有可取性:先分析地块所在城市或者区域的畅销产品,得到不同总价段和面积段的户型销售情况;然后选择销售量最大的产品类别,去做建筑强排以及户型优化

大约分以下四个步骤:

☑ 市场研究

购买这个城市的畅销品数据,得出品类排序,比如畅销总价段,畅销面积段.

☑ 总价段选择

总价代表顾客的出价能力,如200万级销售最多,说明城市里这个阶段的客户量最大,那就主要选择做200万的产品。

☑面积套型

选择了总价段,再结合项目的单价预期,这个公式就简单了,总价/意向单价=套型面积。如总价段200万,公司预期销售价是1万/㎡,那么就得到了100㎡的面积段。

控总价提单价”的口诀,也是这里出来的。

☑指标推测

结合建筑强排的空间布局,同样是100㎡,去找到更好的户型方案,比如3房方案,3.5房方案,宽厅方案,竖厅方案。再结合总平的空间优势,得出大中庭,大楼间距,南北向等强排方案。

设计师,喜欢这种户型擂台赛

以市场畅销品为对标的产品方案,做到这一步,基本大局已定,剩下就是细节推敲和建筑规范了。

如果你去年来听过这课,可能今年就不会滞销

这种产品方案,看似很先进的:因为,一切来自于市场,有市场数据为支持,可以实现被证明。

1、总价范围,来自于这个市场,选择是市场客户基础最大的。

2、面积套型,经过精心优化,可能比已经在售的户型好。你经常听到的第几代户型,就是以这个为基础的。

不仅房地产,做汽车、手机等一切市场化的行业,都基本上按照这个模式在工作,也许写进了市场营销的教材。但这种方法,在楼盘真实的市场战中,会遇到许多措手不及的冰山。

以下列三个刀刀致命的滞销BUG:

1、被在售产品打压而滞销:

房地产的特征是不断运动的,顾客在3年前买的房子,和今年价格不一样。同样,别人在售的楼盘,是几年前拍的地,如果你的地是新拍的,要么楼面地价比你便宜,要么地段比你好,更可能两者同时兼备:地段比你好地价比你便宜

然而,你的产品,对标的就是这些在售的楼盘,上市就面临被人按在地上摩擦的命运:

1)同样总价,别人面积比你大;或者同样的面积,别人总价比你低。因为你拿得晚,地价更高。

2)同总价同面积,别人比你位置好。

现实情况中,你做产品时对标的这些楼盘,销售顺序永远在你前面,如果他们全部卖完了,就该你走量了,如果他们还有一堆库存,那么你上市就滞销。

有些总裁级的高管,说:一切交给时间去解决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陷入“品类过剩”而滞销:

这个很容易理解,假设这个城市100万的房子卖得好,你开始跟风,其实每一个新地块的老板,也看到这个价格段的房子卖得好。毕竟以卖数据为生的前策公司,会把这个数据卖给每个开发商,并且都建议他们做这个面积段

第二年,当你上市时,有可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全城楼盘,户型都和你差不多。瞬间供大于求,陷入过剩。

果贱伤农的规律一样,第一年农民看到西瓜比花生贵,第二年都种了西瓜,所以花生涨价,西瓜打折烂地里。

所以,不要过分迷信大数据,数据是过去规律总结,是死的;然而市场是活的。

3、浪费土地指标而滞销:

规划局给每块地指标时,考虑了土地的城市属性,有些指标2.0,有些4.0;意思是根据位置,做不同的产品形态来。

但是,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用1.6的容积率做梯4产品,2.0的容积率,做梯6产品,十分惋惜,可惜了这块地。

2.0容积率的T6户型

这个问题,是市场部门给了面积段要求,设计部门做出了面积段,因为面积段小,比如都在90㎡以下,考虑到得房率等问题,设计理所当然的90㎡就是梯6.

土地指标产品法,如何制造滞销的

这种产品方法,出现在设计部门话语权比较大的公司,它的逻辑,也有可取性:首先,不同建筑形态,比如别墅叠拼洋房平层塔楼,在顾客那里有天然的估值差;那么,根据每块地的规划指标,做出更高形态的产品,货值就更大

形态估值法,也是通用于一切商品的法则,比如C级车大于A级,房地产业也类似

它的工作步骤如下:

☑ 分析容积率指标:

比如容积率1.0,就可以做叠拼;1.5,还可以出点洋房,3.0就没戏了,只能只平层。当然也会结合限高、密度等要求,进行综合分析。

因为每块地的指标都不同,所以,先拿到红线图进行分析。

☑ 业态建议:

纯粹的容积率口诀,并不会体现设计师的专业性,他们的牛逼,在于可以进行拆分,比如1.5容积率,全部做洋房,能不能一些变成叠拼,一些做成洋房呢?

这里面的专业和细节,都不多谈了。

☑产值测算:

同样的容积率,配上不同的形态,目前被禁止的高低配,在当年大行其道,就是因为相同建筑面积之下,做出不同的形态,得到的产值不一样。

设计院给的各种方案对比

3.0容积率的高层产品,扣出建面的10%,来做价格2倍的别墅产品,整体货值当然更高。


☑户型优化:

这是设计师主导的产品,当然设计师会选择同面积和形态的更好户型,来进行升级。设计部门总有许多考察和踩盘安排,主要是吸收别人更好的指标优化方法。

以下两个BUG,让这些盘出现滞销:

1、形态和市场脱节而滞销:

谁告诉你,1.4可以做洋房,1.0可以做叠拼?这些口诀本身就有问题,比如:

请把洋房面积降到120㎡,1.4就覆盖不了啦。把叠拼的面积控制在140㎡以下,看你1.0包得住不?

前段时间做产品时,容积率1,一个设计师就兴奋了,他想做叠院产品,并且拿了一堆户型与我沟通,经过艰难的说服,他终于明白了:

如果全部做叠院,面积要在200㎡以上,严重脱离了当地市场的需求;

如果做30%的150㎡叠院产品,那么需要接受70%的小高层,后者将成为库存。

但他先前带着容积率的兴奋,基本上已经说服开发商老板了,我艰难的浪费口水跟着他跑,本着一套房子都不库存的立场,1.0容积率,还有更好的产品方案,最终让这个开发商冷静了下来。

这个过程有多艰辛呢?我并不想再来一次。除非服务费用再提高20%。

2、空间估值逻辑非顾客逻辑而滞销:

空间,关系场的载体。

别墅那么贵,是因为顾客进去参观时,可以看到许多关系场,比如party的、夏天的、家人的、中秋节的。这些,都是高层不可能有的场景。

但是,不代表“别墅”这两个字就很贵,比如现在的经济型别墅,抛开花园,室内就是个电梯产品的格局。比如,咱们把爆款“桃李春风”的院子去掉,只看室内,毫无冲动。

去掉院子的桃李春风

同样的,“洋房”这几年表现比较差,是因为目前的洋房就是小高层,再也不是早期的花园洋房了。

许多别墅和洋房,只能说他们是:高层产品修矮了!

这个BUG将在什么时候体现呢?算总账的时候,原来拉高拍低,你的别墅是按照别墅价值算的,所以提高了整盘货值,但是在销售期间,顾客并不接受你预期中的别墅价格(因为没有关系场,只是楼层是别墅),要么滞销,要么降价。

这个项目的别墅严重滞销

溢价的别墅降价销售时,你才知道,原来的货值最大化,只是账面上的一厢情愿。

以上两种产品法,都是行业的主流。方法、过程和要害,本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如果楼盘滞销卖不动,大家都没得跑,无论营销还是设计。当然不是说责任在谁身上。

我相信,每个楼盘产品出来之前,负责产品的人,都会检查很多遍,就像考试一样,如果时间充裕,相信大家都会确定到每一步都无误,才会交试卷。

但还是考了59分,一些人又把过程检查一遍,并坚信每一步都没出错;而另一些人,可能会发现:公!式!用!错!了!

我就是那个后者。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做产品的方式。

“超级难题”破题法

市场对标法和指标分析法,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

他们默认了,市场是静态的。

市场对标法,认为畅销总价段,是静态的;指标分析法的,认为形态对应的价值,是静态的。所谓静态:就是去年是这样,那么明年也这样。

但是,真实的市场,是动态的。

比如,同样指标的两块地,拿地年限不一样,成本是不一样的,有什么参考性?同样一个市场,喝头啖汤和尾随进去后,容量也是不一样的。

我的麻将教练,每次赢了钱,都会给我说相同的一句话:

每把牌都是不同的。

外部的动态变化,没有人能把握,但是,不需要解决那么多外部问题,楼盘责任人,只需要解决内部核心问题。

我将之命名为“超级难题”。

在今天的楼市,除非你搞经济适用房,否则基本上都会遇到“不平衡三角形“:

你的售价,和空间舒适度指标,以及顾客数量之间,一定存在冲突,产生不平衡。那么,超级难题就清楚了,没那么复杂

简单描述几种:

 .这个土地的顾客数量是充分的,但是不能接受售价。

 楼盘的空间和价格都是合理的,但是顾客数量不足。;

楼盘的顾客数量足,价格也能接受,但是他们想要的形态,做不出来。

超级难题,才是产品定位的标的物。解决了,才叫破题。

假设,你的楼盘定价和产品形态,都没问题,但是顾客数量不足,那么解题的要点,就是让那些不买房的人,产生买房需求。

工作的重点,就是调研这种不买房的人,目前的居住现状,给他来次狠狠的升级,撩拨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没市场的项目,重点关注那些“不买房”人的需求

你的注意力,就绝对不是去复制市场上已有那些产品了,因为他们的产品,根本就没有撩动这些不买房的人,你必须去做创新,让他们产生购买欲。如果你参考了那些畅销品,那结果事前能判断。

超级难题的类别太多了,每个盘都不同。

但他是产品的第一步。找到了超级难题,再成功解题,就不会出现滞销。

储客2000组,开盘20套的楼盘,要么用的是市场对标,要么是指标对标,他们彻头彻尾,都没有真面面对具体地块,受售价、指标、时间点制约所产生的难题。直到把50亿货值全部拿到预售证了,才发现有人卡着他们的脖子。

当然,以“超级难题“不平衡三角来看,还有一条简单快速的路径:

把售价降低30%,以形成和对手20%的价格优势。

不觉已经4500字了,超过了微信文章的极限。

很抱歉,写这么长的文字,都没法清晰的满足有些人的要求:到底该怎么做?说了等于没说。

任何思考类的话都是你的负担,你更希望得到明确的路径和指令。有这种感叹,是因为你在基层搬砖太久。

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就如《关系场》这堂课,5999元,也没办法让你得到一套操作手册。业内这么高的课时费,能给到决策人一点启发,让将来的方向不迷惘,都物超所值了

高手,要的只是一盏灯,路径会根据自己公司情况去搭建。

低手,要的是一条带服务区的高速路,那么前两种产品法,挺适合你的,不但有服务区,还带导航啊。

《关系场-楼盘下一个10年的产品之道》

深圳场,12.7日举行。

5999元/人。

也许你不缺钱卖地,也许你不缺乏过去楼市的若干经验。

但楼市的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依然认为这个课的价格非常便宜。在楼市的颠簸转型期,谁提前掌握未来楼市的密码,谁就能率先掌握“活下去”的生存权。

我们并不能保证,听完这课你就立刻变得很牛逼,我们只能保证:如果这一课的体系,你曾经听过,我们全额退款。

已经很牛逼了,中国房地产大企业最长的已经36年,还有人能讲出你没听过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