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bookman1959 2019-11-20

导读:一个国家设一座都城,是许多人脑中的常识。然而,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的王朝中,却极为少见。

从西周时开始,在往下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几乎每个王朝都拥有多个都城。

比如,北宋虽然疆域不算大,但除了东京开封府,还有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一共四座都城。

唐朝中后期,除了我们熟知的长安城(中京)外,还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西京凤翔和南京成都,一共五座都城。

而五座都城还不是最高纪录,与宋朝并立的金朝。在金熙宗时代,曾经设过六座都城,它们是:上京会宁府、北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金朝

古代王朝为何要设立如此多的都城,它们又有何作用呢?


一、“多京制”是历代王朝的传统

“多京制”可以这样简单理解为:尽管历史上许多王朝都设有多座都城,但其中有一个是中心都城,其余的我们称之为“陪都”,由此形成的“1+N”的都城制度,我们称为“多京制”。

“多京制”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武王建国时,就已经有设置多个都城的考虑。

受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当时的王朝都城,无法形成较大的统治辐射半径,因此,周朝才采取“分封而治”的统治策略。

周王室来自西部,虽然东征成功,占据了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但对于再往东的广大中原,是缺乏威慑力的。因此,周武王决定在洛邑(河南省洛阳市)建立宫室,扩大其在东方的势力范围。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周朝

周成王时,将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置于洛邑城中。至此,周王室通过东迁洛邑,并陆续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达到了进一步问鼎中原的目的。

秦朝在统一天下以前迁都咸阳,在以前它有旧都雍城和栎阳。其中,雍城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先后有19位秦国国君在此执政。因此,秦始皇的一些大型典礼,往往都要回到雍城举行。

西汉时期,汉高祖定都长安,虽然对于同时期洛阳是否为陪都尚无确定记载,但从东汉建都于洛阳来看,当时西汉很可能也设立了东都洛阳。

西汉末期,王莽一下子设置了多达六个都城,除了长安外,还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座都城。

刘秀建立东汉以后,设立了三座都城。除定都洛阳以外,他还将汉室旧都长安作为西都。同时,为了表达对老家南阳郡的思念,他还将南阳定为了南都。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东汉

三国时期,国土最为广大的魏国,设置了五座都城:除了洛阳以外,还有长安、谯、许昌、邺四座。其中,长安是汉朝旧都,谯是曹氏发迹之地,许昌是曹操老营,而邺是曹魏封国所在地。

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林立,但一旦有王朝志于恢复一统,便实行“多京制”,如北魏时,孝文帝为进取中原,一统天下,从故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改平城为北京,开始了两京制。

到了隋朝时期,天下一统,除了长安以外,隋炀帝还设洛阳为东都。

唐朝建立时,承袭隋朝的传统设立两京,但安史之乱后,唐朝都城数量由两京一下子升格为了五京。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唐朝中晚期

北宋建立后,沿袭北周旧制,设立开封、洛阳为东西二京,后来,宋太祖赵匡胤任节度使的宋州(今河南商丘)被升级为南京应天府。而为了防御契丹南下,今河北大名县也被升级为了北京大名府。因此,北宋实际上算是五京制。

南宋时,虽然失去了北方领土,但此时名义的国都还是在开封的。宋高宗赵构将都城设在杭州,取名“临安”,意为“临时行在”之意,还把建康(今南京)称之为“行都”。因此,理论上说,南宋也有三座都城。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北宋

与宋朝并立的游牧民族政权,则更是“多京制”的簇拥。除了刚才提到的金朝,辽朝也设置了多个都城,具体是: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元朝时期,实行巡幸两京制,皇帝每年在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和大都(今北京市)之间往来巡幸,而两座都城并立运行。

明朝时期,朱元璋最先定都于南京,又以开封为北京,以其家乡安徽凤阳为中都,称为两京一都。但后来,开封府被撤。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又改今北京为京师,形成了以北京为主,一南一北两座都城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明朝

清朝时期,除了北京之外,其龙兴之地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也继续保留着都城的名号,终清一朝,一直作为陪都而存在。而后来作为皇帝避暑胜地的承德,虽然没有陪都之名,实际上也有陪都之实。

二、“多京制”都城的类型和成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多京制”的身影。然而,一个王朝设立多座陪都,并非纯粹是为了显摆国土广袤、王权威武,而是有其实用目的和象征意义的。

按照这些陪都的功能和地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对国都起辅助作用的陪都

这种类型的陪都,一般和首都的地位相差无几,甚至有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类城市虽然是陪都,但却对王朝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越俎代庖,成为实质上的国都。

比如,西周和汉朝时期东西平衡的长安与洛阳;明朝时期南北平衡的北京与南京;

唐朝时期的长安与洛阳,虽也是东西平衡,但洛阳虽为陪都,在武则天时期却超越长安,跃居到了第一国都的地位。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长安剧照

除了这些主要的都城以外,王朝可能还会设立若干陪都,但其地位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比如,唐朝时期虽然有五座都城,但其中心城市莫过于长安和洛阳,其他三座均为它们的辅助。

2、只起到象征意义的陪都

这一类型的陪都,从经济、军事、文化上本来不应该成为都城,但它们往往与开国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最终被“破格提拔”为都城。

比如三国曹魏的谯县,东汉时期的南阳,唐代的太原等,而最典型的,莫过于明朝时期的中都凤阳了。

安徽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朱元璋在这里一直长到16岁,而后他被迫出家,外出流浪3年后,又回来当了3年的和尚。

明中都

建立明朝后,朱元璋一意孤行,动用几十万民力兴建中都凤阳,甚至有迁都至此的意思。然而,这项工程最终因为需耗资巨大而烂尾。

但是,因为凤阳是朱元璋父母坟墓所在地,因此明朝历代帝王都要不时前往祭祀,所以中都的名号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但是,作为一座都城,凤阳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3、“分而治之”亦或摆设和心里安慰

刚才我们例举了辽朝和金朝的例子,这两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均实行了“五京制”,各有五座都城。

游牧民族政权实行五京制,最初有“分而治之”的需要。比如契丹、女真民族都有游牧迁徙的风俗,因此,其统治中枢也可能随着皇帝在不同季节的四处游动而迁移。

他们的皇家住所通常被称为是“翰鲁朵”,本来就有营帐之意,表现了其车马为家、转徙随时,无城廓宫室之固的特点。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辽朝

因为统治重心经常来回迁徙,这样的陪都设置,就充分体现了“分而治之”的特色。

然而,随着辽、金的国土不断向中原延伸,为了增强集权统治和凝聚力,他们就要不断将部分中原地区的领地设置为陪都。

随着后来其统治重心不断南移,原本在草原上设立的都城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纯粹的摆设。

比如金朝,其最早的五京,与辽朝的五京相同。后来随着其不断南侵,又增加到了六京。金国势力不断深入中原腹地,原来的东、西、南、北等都城名号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有的都城则完全变得徒有虚名。这种都城因为连辅助功能都起不到,因而完全成为了摆设。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类型的陪都,则完全是心理安慰。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南宋

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南宋时期的开封以外,在东晋和南朝,南方政权往往将西晋时期的旧都洛阳称之为“中京”,但其实洛阳分明在他们的国土之外。如此称呼,只不过是求一个心理慰藉罢了。

三、“多京制”中的两种另类

说完了“多京制”中都城的几种类型,实际上其大体产生的原因也跟着介绍得差不多了。当然,除了分而治之、巩固统治、王朝圣地、纯粹务虚、心理安慰、模仿前朝之外,还有两种比较另类的:

1、商业中心

王莽当政时期,除了长安外,还设立了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座都城,同时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五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下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管盐铁,开赊贷。

王莽的思想非常超前,他设立的六座都城,类似于今天的区域性经济中心,一线大城市!而按照他的设想,控制住了这些大城市的经济,就等于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王莽新朝

2、避难之所

俗话说,“狡兔三窟”,对古代的皇帝来说,同样如此。“多京制”往往也是出于一些帝王避难的考虑。

比如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设立五京,其中的南京即为成都。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曾逃亡成都避难,而其后的唐德宗、唐僖宗也是避难蜀中。

金朝设立了那么多陪都,最后也大多成了皇帝的避难所。蒙灭金时,先攻打其中都(今北京),迫使金宣宗逃亡开封。蒙军攻陷中都后,再围攻开封。金哀宗又迁都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归德府被围后,金哀宗马上又迁都蔡州,并最终在此被宋蒙联军所灭。一路挨打,一路逃难,这些陪都也没能成为金国皇帝的避难所。

简析古代的“多京制”:都城一个就够了,为何许多王朝设有多个?

蒙古灭金之战

而清朝之所以在辽宁留下了盛京,除了祖陵在彼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留下后手:如果在中原无所作为时,还能返回关外东山再起。


结语: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多京制”,并非皇帝们心血来潮、哗众取宠的产物,而是却有其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体现了他们的治国智慧。

参考资料:《汉书》、《辽史》、《金史》、《中国古代都城》(吴松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