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方的南方是远方》我的越、柬、泰三国之旅

 东方欲晓10 2019-11-20

6月03日,出行第42天,在暹粒(Siem Reap)游览,今日骑行共8公里左右。

吴哥窟是我此次旅行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早在多年以前,我就从一本旅游杂志上知道了在柬埔寨西部茂密的丛林深处隐藏着一座无比辉煌壮丽的古代遗迹,那些华美无比、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建筑令人令人望之兴叹,考古学家把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通过之前在网上的了解,我知道广义上的吴哥窟景区可不仅仅指的是一座寺庙,而是占地400多平方公里,有大大小小600多处遗迹的巨型古迹群的统称,其中大吴哥和小吴哥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还有距离暹粒市区二十公里以外的女王宫遗址,据说开车单程也要一个多小时,而被誉为吴哥古迹群中最神秘的寺庙之一的崩密列则还要更远。经过一个多月在酷暑中的长途奔波,我已经明显感觉身体有些盯不上劲儿了,于是就决定放弃距离两处比较远的遗迹,而专心把大小吴哥周边的景点好好逛逛。

按照我的计划,在暹粒第一天的行程要尽量先安排的轻松一些,以便能多留出些休息时间,于是位于市区的吴哥国家博物馆就成了我的首选地。吴哥国家博物馆离我住的地方相距大概只有不到两公里,上午十点左右,我从旅馆出来,先在在路边的小餐厅随便吃了些东西,然后骑车按照手机地图的线路转过两条街就来到了吴哥国家博物馆门前。今天依然是个艳阳高照的大晴天,从旅馆到博物馆这短短的一段路就把我晒的头晕眼花,幸好今天不是在旅途中,否则又要吃尽苦头了。

吴哥国家博物馆馆内收藏的文物都是高棉王朝各时期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如果说金边的国家博物馆是相对古老简陋些的话,那么暹粒的吴哥国家博物馆就可以称得上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博物馆了。这座博物馆的总体外形和细节设计皆参照了吴哥窟塔庙的设计元素,其总体规模虽然算不上宏大,但馆内藏品之丰富、布置之新颖、设施之完善,几乎是我到过的博物馆中最好的一座了。博物馆的门票12刀,加上租语音讲解器一共需要15刀,为了能更好的了解馆藏展品的历史及艺术价值,我还是在售票处租了一台中文语音讲解器。

刚走进博物馆大厅,马上就感觉周身一阵凉意,馆中的空调开的很足,与外面的烈日炎炎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这在柬埔寨大多数的公共设施中是不多见的。今天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并不多,我按照入口的指引牌顺着螺旋形楼梯先上到二楼,从二楼的平台上望下去,可以看到在博物馆大厅的中央放置着一尊吴哥寺庙中常见的阿修罗雕像。

我按照门票上游览图的指引先进入特展厅,在通往展厅的过道旁边立着许多雕刻精美的石柱,这些石柱都是从吴哥各个寺庙中搜集来的,每根石柱上都雕刻着繁复精美的图案,形状主要以八角形为主,也有少量的圆形石柱。

穿过过短短的过道,首先来到一个小放映厅(Briefing Hall),放映厅里面循环放映着介绍这座博物馆的短片,片长大约3分钟。短片字幕是英文,但配音有英、中、日、韩文等选择,可以通过墙壁上的按钮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方便不同国家的游客选择。

从黑暗的放映厅出来,紧接着便是宽敞的千佛特展厅(1000 Buddha),在这间展厅中摆放着总共超过一千尊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佛像,展厅中的整体光线稍显幽暗,精心设计过的灯光恰到好处的照射到展厅中每一座展品上,使得每尊佛像既庄严又充满神秘色彩。

这一千多尊高棉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材质的珍贵佛像错落有致的布满上千平米展厅的每一个角落,加上灯光的渲染,使得整个展厅看起来就好像是一座无比庄严华丽的佛堂,令人由生敬意。


二号展厅的主题是关于宗教和信仰(Religions and Beliefs)。宗教是高棉文化的重要组成,一般来说,要想深入了解任何文化,首先就要先去了解它的信仰。高棉帝国的宗教既直接又间接地影响了高棉文明的各个方面,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甚至日常生活,游客可以从这里了解到到几个世纪以来高棉帝国宗教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许多民间传说。

公元一世纪,婆罗门教(印度教)传入柬埔寨,到九世纪之后,当时的高统治者把对婆罗门教的信仰和帝王崇拜结合起来,创立了“王权神授”思想,婆罗门教也因此进入全盛时期。直到十四世纪后,婆罗门教才逐渐开始走向衰落,但至今它仍在柬埔寨现实生活中留有痕迹。佛教传入柬埔寨的时间跟婆罗门教相比大致同时或稍后,当时在民间传播开来的首先是大乘佛教,大约公元十三世纪,小乘佛教从暹罗传入柬埔寨,并逐渐取代大乘佛教的地位。小乘佛教崇尚俭朴,宣传“生死轮回”、“自我解脱”,因而很快在饱经劳役和战火的柬埔寨民众中传播开来,14世纪,小乘佛教被奉为国教,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展厅中的这尊象头神伽内什(Ganesha)来自于吴哥窟景区内的圣剑寺,虽然风化损毁严重,但整体尚存。象鼻神是印度神话中的智慧、财富之神,在普通百姓中人气极高,他是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儿子,特征是象头人身,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和颇受中国人欢迎的大肚弥勒佛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厅中这几尊束发长须,双手合十的神像之前在国内从未见过,讲解器里也没有介绍,后来才知道这些神像其实都是信奉印度教的苦行僧,联想起现如今印度教国家的苦行僧形象,的确有些相似。

在印度教中,毗湿奴有十个化身,以应对不同的危难来拯救世界,我们熟悉的佛陀释迦摩尼,在印度教中就被视为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不过我向来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这个世界上的每种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却又都喜欢把其他宗教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神仙拉过来作为己用,道教中“老*子化胡” 的说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进入公元十三世纪,经历了连年战争之后的阇耶跋摩七世一改前任统治者对印度教的信仰,在他的王后劝说下皈依了大乘佛教,佛教从此成为了吴哥王朝的国教,为此,阇耶跋摩七世在吴哥王城的中心修建了第一座信仰佛教的国寺——巴戎寺。展厅中的这些佛像,也大多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由于佛教更多注重的是自身的修为而过于抽象,使得其社会集结功能不足,而婆罗门教的信仰和仪式更具体和形象,能够更广泛地满足人的心理,社会层面的需要,这也是婆罗门教仪式一直经久不衰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婆罗门教讲的是关于等级,国家治理的内容,是一种“法”治的宗教,因此直到现在仍被利用来治理国家。


第三展厅的主题是伟大的诸王(The Great Khmer Kings),着重讲述的是高棉历史上四位著名的皇帝,他们是创造高棉王国兴盛与荣耀的领导者,为高棉王国成为世界上最为伟大的文明之一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历史地位相当于中国历史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分别是:

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Ⅱ,802-850年在位)于公元802年建立了高棉帝国。

苏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Ⅰ,1002-1049年在位)将帝国的版图扩大到老挝泰国的大部分地区。

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Ⅱ,1112-1152年在位)兴建了著名的吴哥窟和崩密列。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1181-1219年在位)王中之王,兴建了吴哥王城、圣剑寺和塔布隆寺。

在这四位皇帝中,阇耶跋摩七世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逐步把吴哥王朝由一个身陷内忧外患的弱小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统辖54个省的强大帝国,我们今天吴哥遗迹的大部分建筑是他统治时期修建的。除此之外,现在普遍认为阇耶跋摩七世是现代柬埔寨的奠基人。

在这间展厅里有一个区域专门展出了几尊残破的纳加石刻,旁边的银幕上还循环播放着关于纳加的短片,让游客能更加了解这些神秘雕塑的背后的故事。纳加是东南亚地区印度教和佛教中特有的一种图腾,类似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在柬埔寨几乎所有的传统建筑和寺庙中都能看到这些看起来有些恐怖狰狞的雕像,一般被放置在台座的栏杆之上。在柬埔寨的寺庙中,一般三头那迦是代表印度教、而五头代表佛教、七头则是代表印度教与佛教合一。

门楣绝对算得上是吴哥艺术中的一大特色,早期的装饰相对比较单一,到中后期则逐渐发展到了极致,这间独立展厅中的这些门楣,据说大部分都是从以雕刻艺术见长的“女王宫”中搜集来的。

这些门楣上的雕塑场面宏大,对称而完美,图案繁复华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程度。

门楣中心骑在三头的大象身上的这尊神是印度神话中的天空之神——因陀罗(Indra)。陀罗是世界道德维护者,不论天上人间是神还是人,只要犯了错都有权审判,其地位仅次于大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后来被佛教所吸收,被称为——“帝释天”。

这些门楣石刻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说做到了人类可及的极致,让人不禁对古代高棉艺术家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表现力由衷赞叹。

展厅中的这些石刻门楣一般都位于寺庙大门的上方,参观时需要抬头仰视才能看清上面的细节,如今被放置在与视线基本持平的展台上,欣赏起来就方便太多了。

在这间小小的门楣石刻主题展厅中,我前后足足徘徊了半个多小时,这才依依不舍的移步下一间展厅。


这尊四臂观音像(Avalokiteshvara),是馆中最著名的展品之一,来自于崩密列神庙(Beng Mealea),是12世纪初期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的作品。神像头戴的圆锥形冠冕,面部丰满圆润,留着波浪形的小胡子,双腿呈瑜伽或隐士冥想的姿势(高高抬起双腿交叉),前双臂放在膝盖上,后臂一只上举,另一只手臂已经缺失,整体造型带有典型印度教造像的特征,和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相貌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女性化的观音菩萨形象相去甚远。

展厅中出色的环境布置和的灯光效果,使得这些无比珍贵的古代艺术品更加凝重伟岸,让人从中感受到高棉帝国文化内涵的丰富,从而激发人们对这个已经逝去的伟大帝国无限憧憬。

第四展厅用来专门介绍吴哥寺(Angkor Wat),在进入展之厅之前同样要先经过一间小型的放映厅,里面循环放映着关于这座世界上最大,同时也是最神奇的寺庙介绍短片。值得一提的是,放映厅采用的是自动感应设计,只要有人进来,墙壁上由三块银幕组成的超大屏幕才会亮起。

在每段影片放映结束之后,放映厅里都会亮起一盏射灯,把一座精美的吴哥寺复原模型照亮,方便游客更加直观的观察吴哥寺的整体结构。

在放映厅隔壁展厅的展板上用大幅图片和文字详细介绍了吴哥寺的历史背景、建筑布局、艺术成就等方方面面,虽然我不大看得懂展板上的文字,但通过照片也能对吴哥寺的大致情况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了。

在这间展厅中除了大量来自吴哥寺的实物之外,墙上还用一副巨大的灯箱图片完整的展示了吴哥寺东侧回廊中雕刻着的一副壁画,壁画上参加搅拌乳海的一共有92位修罗和88位阿修罗,再加上魔王罗波那、保护神毗湿奴、天神因陀罗。在当中是大神毗湿奴,他在指挥双方,而上面是天神因陀罗,他在帮助稳定山峰;下面是托着曼荼罗山的龟王。整幅画面异彩纷呈,众神的神态、动作各异,非常值得花时间仔细品味一番。

搅拌乳海是最著名的古印度神话故事之一,在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都有记述。

为了取得长生不死的甘露,修罗(又称天神)和阿修罗们决定合作,并约定求得甘露一齐分享。双方以曼荼罗大山为杵,蛇神纳加为棍,维护之神毗湿奴化作大海龟支撑。天神持蛇头阿修罗持蛇尾,日夜不停地搅拌乳海,一直持续了数百年。乳海翻腾,海中升起各种神物,最后甘露出现,却被天神施使美人计据为己有,双方大打出手,最终阿修罗们战败,被赶回地狱。除了吴哥寺的东侧回廊之外,吴哥古城的城门和圣剑寺大门等地都能看见天神和阿修罗搅拌乳海的身影。

走出第四展厅顺着楼梯来到了一层,要再次从中庭的水池旁经过,刚从幽暗的展厅中出来,还有点不太适应,可以在这儿透透气,顺便也能让眼睛放松一下。

在通往第五展厅的过道两旁的展台上也摆放着几尊修罗和阿修罗的头像,左手边看起来慈眉善目的是修罗,右手边怒目而视的则是阿修罗。在古代印度的传说中,修罗和阿修罗同为大神迦叶波(Kashyap)的后代,却分别代表善良和邪恶,彼此为敌对,永世为仇。

五号展厅的主题是——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展厅门口处设置了一个下沉式的区域,正中央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尊缺了臂膀的毗湿奴像,看起来应该是这间展厅中比较重要的展品。

这间展厅里除了陈列着从通王城中各处寺庙搜集来的石刻之外,墙上的展板还详细的介绍了这座城市从整体规划,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阇耶跋摩七世去世后,吴哥王朝日趋衰落,傣族人趁机反叛,并于1238年创建了素可泰王朝——即现在的泰国,且连年攻打吴哥,终于在1432年成功入侵,随即对通王城进行大肆破坏和屠杀,伟大的吴哥王朝也从此走向了末日。

展厅中央的这尊Lokesvara雕像是博物馆中最有代表性的的藏品之一,于1934年在罗梅寺 (Krol Romeas)中被发现。Lokesvara即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由于这尊神像的相貌和神态与另一尊在圣剑寺发现的那尊阇耶跋摩七世雕像非常相似(现存于金边国家博物馆),所以许多人都认为这尊塑像是后者的原型。

这尊奇特的神像一共长有7颗头,两旁各有10只手臂,下面长有4只脚,样子和我们熟知的千手千眼观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来博物馆里参观的人并不多,也很少能看到工作人员,只是偶尔才会遇到一两个零星的游客,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在空旷幽暗的展厅中徘徊,看着身边那些历尽千载或残缺,或破损的石刻神像,有种在时间和历史长河中独自穿越的感觉。

六号展厅主要展示了那些记录在石头上的故事(Story From Stones),考古学家们通过在吴哥地区所发现的石碑以及石刻,大致还原出了吴哥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今石碑上的古高棉文已被翻译成现代柬埔寨语,以及其它几国文字,为所有参观者打开了一扇窥探古老高棉王国的生活、信仰以及无数传奇的窗口。

石碑上这些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古代高棉文字,不但承载着辉煌的吴哥文明,记录了历史的沧桑,也凝结着高棉人世代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在这间展厅中,除了有大量的经幢、石塔和佛像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石狮、石象,伽鲁达,石马、以及猴子等动物石刻,组成了高棉文化丰富多彩的另一面。

在展厅角落里有一尊造型奇特的雕像,一个小孩坐在一位女性的膝盖之上。语音讲解器里面提示这尊雕像的名字叫做“鬼母子”。鬼母子也是佛教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据佛经上说,魔女罗刹生育五百子,号“九子鬼母”,嗜食人间婴儿血肉,被佛陀以神通抱走其中一子,魔女罗刹呼天抢地,痛哭哀嚎,后来望见佛陀现身,手中正抱着魔女罗刹之子,于是跪地祈求归还,佛陀乃因缘度化魔女,而成正道。此后鬼母子便作为子安观音,成为安产和小孩子的守护神。

多年前我曾经有机会去过一次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大雄宝殿内的一组金代鬼母子塑像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那尊塑像的模样和穿着已经完全就是一位汉族妇女的形象,与眼前这尊塑像风格完全迥异,如果不是名字相同,实在让人无法把这两组雕塑联系在一起。

最后的第六展厅的主题是古代高棉的服饰(Ancient Costume),这间展厅整体以暗红色和金黄色色调为主,正中墙面上画着一棵色彩艳丽的大树,金色的树叶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展厅左右两边的墙壁上的图片详细描述了古代高棉的服装、头饰、发髻的样式和特点,墙的两侧陈列了两列没有头和四肢的雕像,通过这些雕像身上的装束和细节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古代高棉服饰。在每个雕像后面都有一面大镜子,整个厅里充满了独特的现代艺术气息。

吴哥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面积有五千多平米,面积并不算大,但由于馆内展品丰富,展厅设置合理,却给人一种非常庞大深广的感觉,和金边国家博物馆的简陋和随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座博物馆不仅充分展示了古代高棉帝国的历史形象,更提升了现代柬埔寨的国家形象,社会功能和意义尽显无遗。

不知不觉中逛完了八个展厅,看了下时间,已经在馆中逛了将近三个小时,走到博物馆的出口处时,我看见门口摆着一只漂浮着鸡蛋花的铜盆,刚刚在馆中看了那么多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石刻,眼前这些淡雅清新的鲜花让人顿时感到一阵心旷神怡。

走出博物馆大门,外面依然是烈日炎炎,强烈的光线晃得眼睛过了好一会儿才适应过来。虽然博物馆中温度舒适宜人,不过我也不能一整天都待在里面吧。

才几个小时,停在院子里的自行车车座已经被太阳晒的滚烫,伸手一碰马上被烫的缩了回来,我估计要是贸然骑在上面非把屁股烫熟了不可,幸好我身上还有半瓶矿泉水,洒了些水在上面,等车座的温度稍微降低了一些,这才擦干车座上的水,骑上自行车慢悠悠的回旅馆休息。
袁晓明 发表于 2018-4-16 09:45 南亚的文化,文明还是比较独特,受印度文明影响比较大。
的确如此,除了宗教之外,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印度文化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至今依然不小。

在回旅馆的路上,我意外的在路边看见了一个邮局,既然被我看到,那么我随身带的旗子上自然又多了一枚暹粒的邮戳。

这间邮局的门头上除了有“柬埔寨邮件”的中文字样之外,还有EMS的标志,由此看来中国对柬埔寨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博物馆里逛了几个小时也的确是有些走累了,回到旅馆之后我先小睡了一会儿,等醒来已经是黄昏时分,趁着天黑前还有段时间,我决定骑车先去吴哥窟景区熟悉熟悉路线,等明天正式游览的时候也能少走些弯路。

出了暹粒市区向前骑了没多远,就找到了通往吴哥窟景区的公路,在这条公路的两旁是大片密不透风的茂盛树丛,跟我之前想象吴哥窟所处的环境差不多。

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北骑了大概二十多分钟后,一条宽阔的人工河横在了路的尽头,地图上显示这条河就是环绕吴哥寺(小吴哥)的护城河。

这条环绕吴哥寺的护城河宽近200米,站在河边朝河对岸望去,薄雾萦绕的茂密丛林中弥漫着一股静谧而神秘的气氛,树丛背后隐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石砌宫殿,那里就应该是传说中的吴哥遗迹了。

在离护城河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的看见一大群猴子正在路边玩耍觅食,由于猴子在柬埔寨人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高,所以这里的猴子们一点都不怕人,就这样大摇大摆的在公路上随意的走来走去。

这些猴子好像也知道自己在这里拥有着独特的待遇,所以与当地的其他野生动物相比,他们就显得更加跋扈嚣张,根本就不把人放在眼里,我试着靠近一些,这些猴子不但不躲,而且还冲我呲牙吓唬我,我知道惹不起这些林中小霸王,只好赶紧骑车溜走了。


骑车沿着护城河边绕了大半圈,我找到了吴哥寺的正门,要进入吴哥寺首先要走过一条横跨在护城河上的石桥,我本想先到大门前先随便看看,可惜刚走到桥头时就被保安给拦住了,这会儿我手上也没有门票,只好又退回到了护城河边。

从河对岸朝吴哥寺望去,在一片充满神秘气息的古老宫殿后面高耸的五座石塔,那就是柬埔寨民族的骄傲和标志,柬埔寨国旗上图案的原型——吴哥寺塔了。虽然这会儿还不能近观其详,但从远处已经足可以感受到这座世界上最大宗教建筑的恢弘气势了。

在护城河边面对吴哥寺坐了有大概二十分钟,看天色渐暗,游人也渐渐稀少,我决定先回旅馆早点睡觉,等明天买了门票之后再来仔细一探究竟。

等我回到市区,天已经有些擦黑了,可即将消逝的落日却在地平线上燃烧起一片片红彤彤的火烧云,我开始后悔回来的有些早了,如果这会儿还在护城河边的话,晚霞映照下的吴哥寺一定会是异常的壮观。

随着天边的最后一丝余晖渐渐消逝,夜幕开始悄悄的降临,在装饰灯的映射下,暹粒国家博物馆看起来要比白天时更增添了几许光彩和神韵。

6月04日,出行第43天,在暹粒(Siem Reap)游览,今日骑行共10公里左右。

似乎每次长途骑行,我的手机都会或多或少出些问题(11年北京——成都,手机在西安被盗。13年上海——拉萨——尼泊尔,手机两次进水后报废。14年北京——绍兴,手机充电器丢失、屏幕损坏)。所以这次出发之前,我特地为我的这台谷歌Nexus 6网购了一个号称全方位保护的加厚手机壳,没想到意外还是发生了。

一早起床拿着手机高高兴兴的去洗手间上厕所,完事儿之后打算再冲个澡,于是就把手机和脱下来的衣服一并放在衣架上,等我洗完澡拿衣服的时候忘了手机还放在上面,随着手机落在地砖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我知道这个手机又保不住了!

我拿起掉落的手机一看,手机屏幕已经被摔得惨不忍睹,我抱着一线希望试着按了下开机键,结果屏幕依然是没有任何反应,看来这次不但是屏幕玻璃碎掉了,而且连同里面的主板也一并报废了。

一个人在国外旅行,手机几乎就是我除了自行车之外最重要的随身物品,除了查地图、查沿途的景点信息、看天气、定旅馆等功能之外,也是我排解旅途寂寞的唯一伙伴,手机的意外报废让我感到一阵无比的沮丧和懊恼。拿着已经摔坏的手机回到房间,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今天肯定是不能按照计划去参观吴哥窟景区了,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找个地方看看能不能把手机修好,如果不行的话就只能再买一部新的手机了。

和我预想的一样,我拿着摔坏的手机在暹粒市区几个卖手机比较集中街区转了一圈,几乎所有店铺的老板都表示根本找不到同型号的屏幕,甚至连这款手机都从来没见过。说来也是,这款手机本来就是小众产品,别说在相对落后的柬埔寨,就是在国内也少有人见过。

看手机没有修复的可能,我只好决定先随便随便买台手机对付一下,等旅行结束回国后再买台合适的新手机。我跟店员询问店里最便宜的智能手机,店员给我推荐了一台二手的三星手机,只需要50刀,我简单试了一下,发现这台手机由于染上了严重的病毒(重置也无法删除),于是我又问店员是否还有便宜些的新手机,店员又给我找出了一台柬埔寨生产的自主品牌手机(之前没想到柬埔寨居然也有自己的手机品牌),如果不要充电器的话只要70刀,我简单的试了一下,发现这台手机各项硬件指标都很弱,内存更是小的可怜,虽然内置的是安卓5.1系统,但性能只相当三五年前的手机水平,不过好在这是台新手机,我常用的几个APP还可以凑合运行,所以我还是决定买下了这台新手机。

作为仅次于金边的柬埔寨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自然少不了游客聚集的酒吧夜市街。这条酒吧街离我住的旅馆只有几百米,虽然白天经历了手机损毁的打击,但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自怨自艾的情绪中,等到夜幕降临暑气散去之后,我骑车沿着暹粒河,穿过两条街之后就来到了这条喧闹的酒吧街。

漫步在喧闹的酒吧街上,处处霓虹闪烁,灯红酒绿,在街上来往穿梭的几乎都是操着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各国游客,完全不像是一个贫困国家的感觉。这条酒吧街其实是由好几条相互交错的路组成,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店铺、酒吧以及餐厅看得人眼花缭乱,俨然就是整个暹粒夜晚最热闹的地方。

酒吧街上有几位残疾人组成的小乐队,正用柬埔寨传统乐器演奏着悠扬的民族乐曲,他们都是被战争期间遗留下来的地雷炸伤的受害者,柬埔寨政府允许他们在繁华的商业区或是旅游区表演,赚取一些生活费。

柬埔寨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灿烂的文明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不过经过了几十年的内战,柬埔寨的经济极度衰退,国力大不如前,战争年代每天都有人被地雷炸死炸伤,如今重新获得和平宁静生活的柬埔寨人依然盼望着能够永远安居乐业,远离残酷的战争。

在酒吧街相邻的一条街上,同样遍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餐馆和各种小店铺,由于来这里消费的大多数是各国游客,所以大多数餐馆门前的菜牌上除了柬文之外都有中英文对照,老板也大都会说一两句简单的中文,我随便找了一家客人比较多的小餐厅,点了一份海鲜炒饭当晚餐。

所谓海鲜炒饭其实就是在普通的炒饭上加一些鱿鱼和虾仁,味道一般,不过好在价格并不贵,所以也让我感觉很满意了。

在餐馆结完账之后,我看了下钱包里剩下的瑞尔和之前从国内带的几百美元已经花的所剩无几,我决定先找个地方取点钱。在酒吧街附近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银行,我随便找了一台有银联标志的ATM机,用工行信用卡取了两百美元(手续费5美元),这些钱应该够我在柬埔寨剩下几天时间的花销了。

6月05日,出行第44天,在暹粒(Siem Reap)游览,今日骑行共30公里左右。

一早起来,我收拾好随身携带的物品出了旅馆,先在路边简单的吃了些东西,然后骑车一路打听,找到了位于的吴哥窟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这座服务中心是一组崭新的仿古式建筑,包括一间售票大厅和一座办公楼,我到这里的时候游客并不算多,停车场上只停着五六辆大巴车。

在售票厅里买票的几乎都是带团的导游,买完团体票后再分发给大巴车上坐着的游客,像我这样单独来买票的散客并不多。

售票大厅里面的布局有点像火车站的售票柜台,除了售票窗口里的工作人员之外,窗口外面还有几位身穿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引导游客购买门票。吴哥窟景区的门票分为一日、三日和七日三种,价格分别为20、40和60美金,根据我的时间安排,我决定选择买三日的门票。

吴哥窟的门票看起来有些简陋,上面除了标注着有效日期之外,还现场拍摄一张本人的照片打印在上面,以备查票时验看是不是本人。

买完票之后,我骑车继续向北进入了吴哥景区,首先要去的当然就是就是景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吴哥寺(Angkor Wat)了。吴哥寺不但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宗教建筑,同时也是整个吴哥窟古迹群中保存最完好,细节最精美的一座寺庙,作为吴哥古迹群中的重中之重,吴哥寺已经成为了柬埔寨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一般提到吴哥窟其实指的就是这座吴哥寺。由于昨天傍晚已经来探过路,所以我很快的就来到了吴哥寺大门前。

今天依然是艳阳高照的大晴天,虽然这会儿还不到上午十点,可天气就已经热的让人难以忍受,炽烈的阳光毫无遮拦地直射下来,晒的我头晕眼花,而我身上除了一个太阳镜之外就再没有遮阳的东西,我在吴哥寺大门前连照片都没照一张,就快步穿过长长的护城河,来到了吴哥寺最外层的西塔门内。

虽然外面酷热难当,不过一走进这巨大石头砌成的宫殿当中,马上就感到浑身一阵清凉,周遭炙热的感觉不再,心情也随之安静了下来。

虽然在来之前已经在吴哥国家博物馆中看到了大量的原物和图片,对这座吴哥寺也有了些大致的了解,但当我真正身处其中,还是被彻底震撼了,无数块巨大的条石堆砌起这座无比宏伟的宫殿,每一处都雕刻着精美繁复的佛像和图案,虽然许多地方损毁程度令人痛惜,但依然难掩其绝世之美!

在这些巨大的石柱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雕刻精美的女神蒂娃妲雕像,类似的女神像在吴哥寺中据说多达三千多尊,而且每尊神像的造型和发饰各不相同,极具魅力。

透过层层石门,可见几尊高大的神像在回廊中巍然屹立,每当有阵阵微风吹过,神像上披着的黄色袈裟就会随风飘动,使得这些巨大坚硬的石像看起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当地人用华丽的丝绸和鲜花披在神像的身上,把这些古老的神像衬托得更加威武壮硕,神采奕奕。作为连接古代高棉文明与今天柬埔寨的精神纽带,宗教信仰在其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吴哥寺外层回廊由巨石砌成,墙面平整坚实,寺院四面墙加起来粗略估算总长要超过几公里,墙面下方刻着数不清的佛像,上方用土红色涂料描绘着宗教故事和战争的图案,还没进入吴哥寺的核心区,单是这如此壮观的外墙围廊就已经足以令人瞠目不已了。

透过围廊的门洞可以看见在吴哥寺中央十字王台上高高耸立的五塔,宛如天宫仙阙,直指天际。

走出最外层的围廊,视野马上就豁然开朗起来,一条长达500多米的宽阔石板路直通吴哥寺正中央的主体建筑十字形王台。这座王台由数米高的三层石头台阶砌成,三面各有两对石狮守卫,中间是三层完整的同轴心式回廊,逐层增高托举起五座尖塔护卫的神殿,那里就是古代高棉人对“天堂”的完美想像。

与中国古代宫殿寺庙门前的狮子不同,古代吴哥宫殿前守卫的狮子是有名字的,叫做——辛玛(Singha),辛玛是印度神话中的狮子神,作为忠实的守护者,吴哥古迹中的寺庙大门大多都有纳伽和辛玛的雕像。

吴哥寺原本的名字叫做(Vrah Vishnulok),意为“毗湿奴的神殿”。是公元12世纪吴哥王朝的第一位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治下的鼎盛时期动用举全国之力,历时三十多年年才完成这个人类史上的鸿篇巨制。作为吴哥王朝的国寺,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石刻艺术令人望之兴叹,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在十字王台塔门的两侧有着与之前大门两侧同样的石砌长廊,只是规模比外围的长廊更加高大雄伟,总长度达700多米,墙高近三米,墙壁上布满了精美绝伦的浮雕,内容题材均出自于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些浮雕场面宏大,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雕刻手法娴熟,绝对称得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浮雕艺术品,足以让所有站在它面前的所有人心生敬畏。

在这幅史诗般恢弘的石刻巨画上,从西面按顺时针的顺序分别雕刻了:“楞伽之战”、“善神大战阿修罗”、“ 黑天阿修罗巴纳之战”、“毗湿奴大胜阿修罗大军”、“搅拌乳海”、“天堂和地狱”、“苏利耶跋摩二世行军图”、“俱卢之战”等内容。

由于我的相机镜头没有广角,很难拍出这块巨幅浮雕整体的磅礴气势,所以只拍了浮雕上的一些细节,这仅仅是这部鸿篇巨制的万之一二而已。

虽然在浮雕前面有围挡,但不少地方还是被游客摸得油光发亮,好在并没有人在上面乱写乱刻,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细心留意会发现,墙面上的浮雕不少地方都呈现出红色的痕迹,我原本以为这是之前上面残留的涂料,后来才了解到,这是前些年文物专家用化学药剂擦拭浮雕上的附着物时留下的痕迹,虽然附着物去除了,却导致浮雕本身也受到了难以挽回的腐蚀。

在回廊中的石刻壁画前停留了有大概二十分钟,我穿过回廊中间的塔门进入了内院,通往中央圣殿的是一段巨型十字形拱廊,周边层层拱廊相连,高大宏伟,气势庄严,足以和古代欧洲那些伟大的宫殿和教堂相媲美。

这些支撑拱顶的巨大石柱和石梁,没有任何的粘合物,但依然坚固牢实,没有半点的变形和和裂缝。在拱廊中没有被雨水侵蚀过的地方还残留着一些涂料的痕迹,虽然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许多地方依然色彩鲜艳,依稀还能看出八百多年前吴哥王朝全盛时期这座宫殿的绚丽与奢华。

在十字拱廊的两边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形院落,周围是一圈逐层升起的回廊,前面的第二层须弥台比前一层又高出有大概5米多,四周也有一圈长方形重檐回廊,回廊内没有壁画,但两壁都装饰着精美的算珠式样棂窗。

一些残破的建筑构件和佛像被整齐的码放在回廊边上,这些都是吴哥寺里的原物,也许有朝一日,通过古迹修复专家们的不懈努力,它们还能重新回到自己原来所在的位置上。

吴哥寺如今除了是一处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以外,同时还是一处世俗的宗教场所,十字拱廊下的石柱旁有一位身着橙色僧袍的僧人,正在帮一家来寺里祈祷的当地人做着法事,从他的神情上来看还是相当的专注,不知在几百年前,在这个石柱下是否也有着他的前辈在做着与他同样的工作。

穿过十字形回廊来到第二层回廊内,迎面便是吴哥寺的中心——一座高大的庙山形中央圣坛。在这座圣坛下面是按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十几米高台,高台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座石塔,四周是一圈方形回廊,高台中央矗立着那座最高的石塔,就是象征着宇宙的中心的须弥山。

通往中央圣坛顶端的石梯斜度几乎有60度以上,而且石梯台阶的间距特别狭窄,只能放下半只脚。在过去,无论是普通的信众还是国王,都必须要从陡峭的石阶俯首攀爬,方能登上中央圣坛的顶端,据说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神的敬意。吴哥寺开放参观后,曾经发生过游客从石阶上摔下身亡的惨祸,所以后来管理方才设置了一条仅可以两人通过有扶手的木梯供游人攀登,以保证游客的安全。

由于这会儿正是上午的游览高峰期,在登梯口处足有上百人在排队等候,我看排队登塔的游客实在太多,一时半会儿也上不去,就穿过回廊来到了中央圣殿的另一侧,打算等一会儿人少点再登塔参观。

从这个地方,可以大致看到整个中央圣坛的全貌,据说,当年建造吴哥寺的每块石头都是由遥远的北方山上一块块地运来,每块巨石之间的衔接处几乎完美契合没有缝隙,最顶端的中央主塔高达65米(相当于现在大概20层楼高),在人类的建筑史上,这绝对是个复杂、精细的巨大工程,其建筑之难度,工艺之精美,相信只有在精神上有着狂热宗教狂热的人们才能够创造得出来。

从这张网上找来的吴哥寺空中全景图上可以更加形象直观的看清吴哥寺的全貌。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寺庙总共占地达82公顷,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3公里,全长5.7公里,比北京故宫紫禁城还要多出大概10公顷,环绕寺庙周围的护城河宽近200米,犹如一道屏障,阻挡住了周围森林的围困,因此吴哥寺相比其他吴哥古迹保存的更加完整。

公元802年,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吴哥建筑也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峰,然而却在15世纪初却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曾经辉煌的古城被隐藏其中。直到19世纪中叶,一位法国的生物学家为了采集蝴蝶标本来到柬埔寨 ,他先乘舟到了洞里萨湖,然后穿过又柬埔寨西部的茂密丛林继续向纵深前行 ,然而走了 5天却一无所获 ,正当他准备返回时 ,忽然在远处的密林中看到了那 5个神秘的塔尖……,从此,伟大的吴哥古城才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围着中央神殿的外圈转悠了大概半个小时,等到排队的游客少了一些,我这才终于顺着木梯登上了中央圣坛的高台之上。

中央圣坛上的五座石塔之间同样有石砌的长廊相连接,只是高度比下面的拱廊要稍矮一些,但墙壁和石柱上的浮雕比前者更加精细华丽。

在石塔莲花形的塔檐上也都同样装饰着许多精美的雕刻,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花点时间好好的去品味一番。通过记载建庙过程的碑文得知,中央圣坛的外部还曾经有大型的铜板进行装饰,而建造这座寺庙总共使用了1500吨黄铜。可以想象,当年全盛时期的吴哥寺是何其雄伟又金碧辉煌。

透过环绕中央圣坛四周的回廊窗户,可以俯瞰整个吴哥寺的建筑群和周围的景色,土褐色的吴哥寺被一片绿色的森林所包围,就如同是漂浮在丛林中的一座孤岛一般。

远处树丛环绕中的三座石塔就是吴哥寺的西门,也就是正门。按印度教崇拜太阳的思想,所有的印度教寺庙都应该朝向东方,而吴哥寺却是打破了常规,在吴哥窟两千多座寺庙中是唯一一座坐东朝西的寺庙,因此也有人推论,吴哥寺并不只是一座寺庙,而是皇帝陵墓。


一只小鸟在回廊拱顶的石缝中安了家,这里绝对是既遮风挡雨又不被打扰的好地方,漫步在回廊之中,耳畔传来几声清脆悦耳的鸟鸣,给这座雄浑古老的宫殿也平添了几许轻松悠远的意趣来。

在回廊窗户边的一块石壁上,我意外的发现了一处用毛笔题写的汉字诗句,内容大概游览之后的感言,从笔迹上看年代应该比较久远,也许在当年吴哥寺还远不为人知的时候,一位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此地游览之后顺手在石壁上留下了自己的墨迹,但如今再有人这么做就实在是太不道德了。

中央圣坛周围的宫殿大多数已经过了修缮,看上去除了还有些残破沧桑之外,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原有的格局和结构。这让我不禁想到,吴哥窟古迹群的建筑如果也是采用中国传统土木结构的话,那么我们这些后人可能也就无缘一睹这座伟大建筑的风采了。想想中国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宏伟的木构建筑,但不是被兵火焚毁就是在岁月的长河中朽烂消失,绝大多数都已经只存在于我们的诗词歌赋和想象当中了。

在中央圣坛四角的四座石塔内各供奉着一尊站立的佛像,可能是由于年深日久,或许是香火太盛,塔洞内的墙壁上已经被覆上了一层黑漆漆的污渍,只有佛像身上披着的金色袈裟,在这幽暗的塔洞内烁烁放光。

来这里祈祷的当地人,一般都是都是一家人举家前来,他们并不烧香磕头,也不口诵佛号,只是虔诚而又宁静地用跪坐在佛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向心目中的神表达崇高的敬意。

在中央圣殿中心主塔下的塔洞内,供奉着五尊佛像,中间是一尊高大的石佛,在佛的前方还有三尊小一些的佛像,另外还有一尊卧佛。这些应该都是阇耶跋摩七世信奉佛教的产物,而苏耶跋摩二世时期这里的供奉毗湿奴像,早已经被丢弃或是毁坏而不复存在了。

在整个中央圣坛上目之所及,处处都能看到仙女蒂娃妲的身影,这些仙女每一尊的雕刻都异常精细,细节刻画的一丝不苟,细致入微。

靠近塔洞石柱上的这几尊蒂娃妲的雕塑保存相对完好,风化程度也较轻,看上去神采奕奕,轻盈飘逸,令人过目难忘。

蒂娃妲的面部阔鼻厚唇,身材丰满而不失婀娜,带有典型高棉人的特征。传说在修罗和阿修罗搅动乳海时,从海中升起了女神阿普莎拉和蒂娃妲,她们光彩照人,婀娜多姿,发型各异,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女神阿普莎拉主要以歌舞娱乐众神,而蒂娃妲主要是泛指不跳舞的女神,较为优雅娴静。在吴哥几乎所有的寺庙中都能看见她们美丽的身影。

我在中央圣坛上转了大概有半个小时,这才又顺着扶梯下来回到二层回廊,这会儿那位做法事和尚还在,只是面前又换了另一家人。

走出中央神殿,来到外院西南角的空地上,我才注意到这里还有一座独立的石砌宫殿,本想到里面看一眼,不过看着宫殿前那狭窄陡峭的台阶,我还是打消了顶着烈日爬上去的念头。

按原路回到中央神殿前的十字王台前,我不禁再度转身回望这座曾经无比辉煌神圣的宫殿,作为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吴哥寺完全有资格和同时期世界上任何的伟大建筑相提并论,它是神话灵感、创作激情、高超工艺的完美统一体,同时也是神秘主义的极致,对称之美的顶峰。如今吴哥寺的大部分建筑虽然已经历经千载,饱经沧桑,但依然屹立不倒,千百年的风雨没有损害它的华丽庄严,反而给它披上了更加神秘厚重的外衣,其建筑艺术之璀璨夺目,至今依然令人惊叹不已。

在巨大的宫殿中连续几个小时的不停行走,再加上头顶烈日的暴晒,我已经感觉有些筋疲力竭,自诩从来不怕晒的我也被这毒辣的阳光烤的离烤肉仅差着一撮孜然面的距离了,走下十字王台,我看见在北侧的小树林旁有一排简陋小商铺,里面买些饮料零食和体恤衫之类的旅游商品,我在一家小摊档里花七刀买了一把廉价的太阳伞。有了手上这把伞,这才让我头顶有了些阴凉,只可惜这把太阳伞质量太差,用了没几次骨架就彻底散架,被我随手扔掉了。


离开巴戎寺,我骑车沿着大路继续向北骑了大概一箭之地,就看见在路西有一座看起来比巴戎寺还要高大雄伟的寺庙,这便是通王城内最高的建筑——巴普昂寺( Baphuon)。巴普昂寺建造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略早于巴戎寺,曾经是旧王城的中心,是吴哥王朝全盛时期最为壮观的寺庙之一,最初是真腊国王罗因陀罗跋摩二世在位时建造的国寺,后为苏利耶跋摩一世改建成为须弥山式印度教寺庙,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立体建筑之一。

巴普昂寺主塔一共有三层平台,前面的阶梯已经被围栏遮挡,游客要想上去只能走侧面设置的木质扶梯,我手脚并用,用了好大力气才顺着扶梯爬上了主塔的三层平台。

据史料记载,在主塔上原有24座铜塔和8尊铜象,不过如今已经踪迹皆无,三层平台上仅残存了一些宫殿回廊倒塌后留下的石柱和两座门楼。

平台的最顶端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神殿,不过这座神殿如今也仅剩下两个石头门框孤零零的耸立着,早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气势。

巴普昂寺虽然不如吴哥寺保存完整和出名,但在仍然是高棉建筑艺术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完整的包含了吴哥窟建筑须弥山、中心宝塔、画廊,庙门阁等元素。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写道“金塔之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北一里许国主之庐也”。文中的金塔是指45米高的巴戎寺塔。铜塔就是指当时巴普昂寺50米高的中心的铜塔。

站在二层平台上向下望去,可以看到在寺庙院墙外散落着许多石块,那是当年法国的修复团队整理并留下的原寺庙构件。早在1920年法国人就开始着手修复巴普昂寺,几经反复,直到1960年才开始正式动工,当时考古学家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把坍塌和拆下来的上千块石头逐一做好了编号并记录存档,仔细地记录拆散的全过程,准备在之后的维修中使用。这时恰逢红色高棉政权上台,不但赶走了法国专家,还把参与修复古迹的柬埔寨人屠杀殆尽,并销毁了所有档案,记录著石头位置的资料也遗失无踪。如今,这几千块石头只能永远地躺在巴普昂寺旁边的空地上,以作为这座寺庙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动荡之见证。

从二层平台沿着台阶下到一层平台,可以看出寺院后身这座由巨大石块堆起的墙体上有明显的凸凹不平,开始我还以为是因为年代久远造成的塌陷,心里还有些惋惜,可当我离远再仔细看时才发现,这段墙面原来是一尊用石头砌成的巨型卧佛,这个意外的发现令我大吃一惊,不禁为当年寺庙设计者的天才构思感到由衷的赞叹!

从这个角度望去,巴普昂寺超出想象的恢弘壮丽,大气磅礴,让人不禁对古代吴哥文明曾经的辉煌感到震惊和叹息,作为高棉王国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中心,通王城以及周边曾经有超过100万以上的人口居住和生活,而同时代的伦敦还只是一个仅有5万人口的小镇。如今幸存下来的数百座寺庙遗迹,仅仅只是当年的一小部分,而其他大多数的宫殿和公共建筑由于是木制早已腐朽消失,后人只能凭借想象,或者从吴哥窟的浮雕中去一窥吴哥王朝当年的辉煌。


离开巴普昂寺,我按照地图找到了离此不远处的普拉帕利雷寺(Preah Palilay)。在离寺院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左右对称的一组纳加雕塑,显然这里就是之前寺庙的入口处了。

普拉帕利雷寺被包裹在一片浓密的树林当中,绝大部分建筑已经倒塌消失,如今只残存了十字形的大门和中央神殿两处建筑物了。

普拉帕利雷寺的规模远比之前到过的三座寺庙要小很多,不过由于地处相对偏僻,而且知名度不高,所以这里人迹罕至,更加显得原始而神秘。

普拉帕利雷寺的中央神殿建造在几米高的平台之上,神殿的四周原有门廊,连接着向下的台阶,现在门廊已经不见了踪影,平台也被上面长出的几棵巨大的木棉树挤压的支离破碎。可能是为了减轻平台上的重量,延缓平台的垮塌,这几棵树的主干都已经被截去,不过新生出的树杈已经从锯断的截面重新长出,并且看起来长势良好,足可见这些树的生命力之顽强。

木棉树粗大强壮的根须从石缝中深深扎入了平台深处,摧毁了看似无比坚硬的石砌神殿底座,这虽然是对古代遗迹无法挽回的灾难,却也是生命的奇迹。

我踩着地上坍塌散落的石块,小心翼翼的走进了中央神殿。神殿内部空间不大,地上堆满了从顶部塌陷下来的碎石,四面只剩下如烟囱一样细长的墙体,看起来也已经是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了。

在神殿门口旁的石柱上还残存着几块已经风化严重模糊不清的浮雕图案,但透过表面斑驳的苔藓,却依然能分辨出人物、战车的大致形态,并且更多了几分沧桑古拙的韵味。

孤云掠影,千载荒凉,昔日神圣的宫殿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城残垣,满目沧然,又有谁知道在这堆废弃的下面,曾经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呢?

离开普拉帕利雷寺,我骑车来到了位于通王城中央的胜利广场,在战象平台对面的一片密林中,隐约可见有十几座塔庙式的建筑一字排开,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十二生肖塔了。

因为这十二塔庙的塔座上都雕有不同的动物,所以中文版的旅行手册上一般都称其为十二生肖塔,但实际上和中国的十二生肖并没有什么关系。据《真腊风土记》上面的记载,这几座塔庙在过去其实是用来囚禁犯人用的,也就是当时的监狱。古代高棉王朝时期的司法制度认为神明会辨人间的是是非非,需要判定原告被告谁有罪时,只要把双方关进塔内三天三夜,不提供任何食物和水,若三天后依然健康者就定为无罪,反之将会受到严酷的惩罚。我骑车围着其中的一座塔转了一圈,看塔的入口已经被封闭,不得而入,于是就接着去往下一处景点了。

骑车穿过通王城的东大门(胜利门)不远,就能看见在马路两边各有一座建筑形式完全一样的寺庙,路北边的叫做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另一座叫做托玛侬神庙(Thommanon)。

周萨神庙和托玛侬神庙是吴哥窟著名景点之一,以精雕细刻闻名,是由苏耶跋摩二世建于大概十二世纪初,建筑风格和结构与吴哥寺相仿,只是规模小了许多。周萨神庙四周的院墙已经坍塌,只剩下大门还在巍然屹立。

如今看到的这座周萨神庙和托玛侬神庙都是由中国政府提供技术和资金,经过长达七年的时间重新修复过的,修复之前的神庙损毁严重,被淹没在一片疯狂生长的大树和灌木从中,几乎成为了一座废墟。

除了大门之外,周萨神庙如今还残存着中央圣殿和南北两座藏经殿共七座石质单体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但整体布局精巧,工艺精湛。

周萨神庙主殿内已经没有了神像,只有磨盘形状的“瑜尼”台一座,由此可见,周萨神庙是一座印度教庙宇。

除了墙面和基座布满浮雕之外,每扇窗边都雕刻着女神蒂娃妲的浮雕像。这些女神像胸部丰满,细腰长裙,手持莲花,耳下垂挂着耳饰,造型端庄典雅,韵味十足。


等我逛完周萨神庙穿过马路来到托玛侬神庙的时候已经是天近黄昏,西斜的残阳把最后的光芒洒在这座斑驳古老的古庙上面,折射出一丝静谧诡异的气息。

相比相邻的周萨神庙,托玛侬神庙似乎保存相对完整一些,墙面上大多数精美绝伦的雕塑都保留了下来,值得令人细细品味。

随着夕阳隐落,天空也随之很快暗了下来,一个人身在空旷的古庙里,不免感到有些阴森和恐惧,又逛了十几分钟之后,我起身离开托玛侬神庙,开始骑车往回返。

在离通王城东门不远处的丛林中,古老的遗迹随处可见,只是多已经被林中肆虐生长的大树所吞没,变成了一堆断壁残垣,早已分辨不出之前的模样了。

在回市区的路上,我意外的从一座高大雄伟的宫殿旁边经过,从地图上看,这座寺庙就是著名的茶胶寺(Ta Keo),不过当我走到大门前时,看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已经关门谢客,我只好把茶胶寺留在明天再逛了。

6月06日,出行第45天,在暹粒(Siem Reap)游览,今日骑行共30公里左右。

离我住的旅馆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街,我每天去吴哥窟景区的路上都会经过这条街,在这条街上有几个临时的小吃摊,这种小吃摊其实就是在一辆普通摩托车的侧面焊接出来一个车厢,在车厢里装满了锅灶煤气等做生意所必要的一切装置,平时摊主就坐在摩托车的车座上炒菜或加工食品,初看这种小吃摊看起来和我们国内的小吃摊并没什么太大区别,但只要是摊主发动摩托车,马上就可以载着小吃摊的全部家当快速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其实用又廉价的设计绝对令人惊叹(咱们国内的小商贩要是也配备上这样的设施估计就再也不怕城管抄摊了),在柬埔寨的许多城市里都能看见这种方便快捷的移动小吃摊。

按照今天的计划,我依旧是骑车从市区出发先到吴哥景区,然后再穿过通王城,来到了今天游览的第一站——豆蔻寺(Prasat Kravan)。豆蔻寺是吴哥古迹群当中的一座印度教寺庙,位于皇家浴池南边不远的地方。可能是这座寺庙的名气并不是很大,或者是由于我来的太早,当我来到的时候,这里除了我之外一个游客的身影也没见到。

豆蔻寺原来的规模并不算小,但如今却只剩下了五座并排排列的塔形建筑还算完整,其它的建筑只剩下了一些基座而已。豆蔻寺建于921年,是整个吴哥建筑群中的早期作品,19世纪法国人进行过重建,如今是德国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修缮。

我先走进这五座塔中的北塔,这座塔的塔顶已经坍塌,塔内四周的墙壁上是一组精美的大型浮雕,主尊是湿奴神的妻子拉克什米(吉祥天女),在塔中央还摆着一尊方形石台,这其实不是普通的供桌,而是一种叫做“尤尼”的法器,象征着女性。

塔内左侧墙壁上这尊神像与正面的神像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多了两只手臂,从她手上拿的法器来看,和毗湿奴手中的法器完全一样,我猜可能是女神把她家先生的宝贝借过来先用一下吧。

主塔内室的墙壁上雕刻着毗湿奴和他的妻子拉克什米的大型浮雕,由于主塔顶部并没有崩塌,所以塔内非常阴暗,只有从大门照进来的一点光亮,更衬托出墙壁上雕塑的神秘和威严。可惜的是,在主塔的门口有一根铁链拦着不允许进入到塔的内部,虽然我可以轻易地就可以跨过这条铁链,但本着对当地文物保护规则的尊重,我只是站在门口尽量伸长脖子仔细端详了许久。

在主塔左面墙壁上的雕塑描述的是毗湿奴化身侏儒瓦摩纳(三步神),向魔王巴利要求三步地方,结果瓦摩纳三步跨越天、空、地三界,收回整个世界的故事。瓦摩纳左脚踩在一个台阶之上,这台阶代表大地,右脚踏在一朵莲花上,这朵莲花代表天界,举着这朵莲花的就是毗湿奴的妻子吉祥天女——拉克希米,而在大地与天界之间的波浪则代表了大海。

主塔右面墙壁上的浮雕则描绘了毗湿奴骑在神鸟伽鲁达(Garuda)身上的形象。伽鲁达是鹰头人身的守护鸟,是毗湿奴的坐骑。在佛教中则被称为是大鹏金翅鸟,也就是佛祖头上的护法的那只神鸟。伽鲁达传说一生诸多苦难,在印度教和佛教中都有涉及,为让沦为众蛇奴隶的母亲重获自由,伽鲁达曾打败天界众神获得不死甘露予以交换,后遇见毗湿奴被收为坐骑,获得永生不死的神力。

整个豆蔻寺主塔和北侧的小塔内还保存有残存的浮雕,其它几座塔内墙壁上的浮雕却已经被破坏的面目全非、模糊不清了,让人不免深感惋惜。


离豆蔻寺不远的地方就是皇家浴池,从地图上看,皇家浴池是个占地面积三百多亩的长方形湖泊,可当我来到的时候却感到有些失望,可能由于现在是旱季,偌大的湖面已经几乎完全干涸,只残留着雨后留下的几块小水洼,不过据说湖里有水的时候,这里是一处绝佳的观日出圣地。

其实所谓的皇家浴池其实是一个人工湖,建于十二世纪末,是由阇耶跋摩七世下令建成的,是当年皇家举行沐浴仪式的场所,据说在湖的中心早先还有一座寺庙,可惜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在湖的西岸有一座红土砂岩砌成的观景平台,平台呈十字形,周围是纳加栏杆和两樽石狮。这座平台已经经过重新整修,不过部分的石质构件已经缺失,只能简单的拼凑起来,所以平台上那些原本精美雕刻已是面目全非,再也难现往日的风采了。

皇家浴池并没有太多可看的,我在这里只停留了十几分钟,然后用手机查找在皇家浴池周边的其他景点,除了那些著名的寺庙之外,我在谷歌地图上意外的发现了在皇家浴池的右侧有一处名为巴琼寺(Prasat Bat Chum)的小型寺庙,我决定前去探访一番。

按照谷歌地图给出的线路,我费尽周折,穿过一处极为狭窄的田间小径和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然后又饶了好远才来到了一条平坦的土路上,走到这条土路尽头,就能看见这座隐藏在一片丛林中的巴琼寺。

巴琼寺形制跟豆蔻寺极为相似,只是规模要小一些,只存留了三座塔形神殿。由于并没有经过整修,三座神殿已经是摇摇欲坠,只在外面用一些木料支撑才不至于倒塌。

神殿内同样非常残破,墙壁上原有的雕塑已经模糊不清,令我有些失望,我在里面简单的看了一圈之后就走出了神殿。

巴琼寺的底座和台阶多是由大块的红色火山岩砌成的,这些火山岩石上面布满了孔洞,像是被严重氧化的陨铁一般。

在神殿旁边堆放着一些掉落下来的原神殿的建筑残件,从残件上精美的雕刻,依然可见这座寺庙当初的风采。

巴琼寺虽算不上人迹罕至,但由于地处偏僻,很少有游客造访,相比吴哥景区中那些游人如织的著名寺庙,这里算得上是一处难得的清静之地了。


离开巴琼寺,我按图索骥来到了位于皇家浴池正对面的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eay)。斑黛喀蒂寺建于12世纪末,是吴哥寺庙群中不多的几个佛教寺庙之一,也是改信大乘佛教的阇耶跋摩七世修建的一座佛教神庙。不过在我看来,整个吴哥时期的寺院建筑风格和雕饰都大体相似,很难分辨出哪座是佛教寺庙,哪座是印度教寺庙。

斑黛喀蒂寺的大门看起来就像是一座缩小了的通王城城门,顶端是威严的阇耶跋摩七世雕像,下方则同样雕刻着强壮有力的鸟神伽鲁达神像,只是少了门前搅动乳海的修罗、阿修罗神像。

虽然斑黛喀蒂寺地处的位置靠近路边,但由于这座寺庙的名气远比不上相邻的塔普伦寺,很多旅行团会把它直接略过,所以来此的游客并不是很多,显得有些冷清。

斑黛喀蒂寺里外一共有四层院落,由长长的门廊把几层院落相连,手持宝剑的武士安静的肃立在大门两侧,似乎像是在向来往的游人诉说千百年来古老故事。

寺内的石柱上,处处可见雕刻着脚踏荷花起舞的飞天女神——阿普萨拉,与巴戎寺石柱上雕刻的风格相似。在印度教中,荷花和飞天女神都象征着新生和美好,每当我看见这些舞姿婀娜、神情祥和的女神像时,总是不禁要停下脚步凝望许久。

斑黛喀蒂寺的主塔已经残破不堪,为了防止坍塌,塔顶已经被几根坚固的尼龙绳紧紧锁住,只有这样才能得以暂时维持一段时间,看门口的牌子上介绍,目前这座寺庙是由日本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维护的。

在斑黛喀蒂寺的宫殿与回廊之间有许多这样半封闭的小院落,这里同样是少有人迹,很难见到其他游客的身影,院中只有残墙断塔,树影迷离,穿梭其间,平添了几许时光流转的意境。

斑黛喀蒂寺虽然并不算很大,但宫殿和宫殿之间的结构很紧凑,里面像迷宫一样一个门套着另一个门,一道走廊连着另一道走廊,在里面转来转去令人很难辨清方向,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加显得这座寺庙幽深莫测,玄机暗藏。

在寺中的一道围墙上面生长着一颗高大的木棉树,巨大的树根足可以同塔普伦寺里面的那颗大树相媲美,好在这棵树离宫殿较远,并没有对主体建筑造成破坏。

斑黛喀蒂寺里面大多数宫殿的拱顶、长廊已经坍塌,残存的围墙和石柱也多已倾斜,但是并没有经过明显的修补,只是在关键部位用木架和钢缆进行支撑,确保不再继续垮塌,保留其原始的状态。

斑黛喀蒂寺主殿还相对保存完好一些,石砌的拱顶虽已经是残破不堪,但结构依然完整,还大致保留着它当初刚建成时候的模样,只是上面的佛像已经全都被人为的凿去,只留下了累累凿痕。

主殿正中被摆放了新的石雕佛像,偶尔会有些当地人来此烧香祭拜祈祷平安,虽已历尽千载,但这座古老的寺庙如今还能继续发挥着作用,依然是柬埔寨人神圣的心灵家园。

走出斑黛喀蒂寺,我不经意间发现大门口这尊纳加雕像的样子相当漂亮,一只展翅傲立的神鸟伽鲁达骑在纳加的头上,虽然伽鲁达的头部已经损毁,但看起来依然相当的威猛,强悍。

出了斑黛喀蒂寺向西不远,我来到了吴哥景区中另一座著名的寺庙——塔普伦寺(Ta Prohm)。塔普伦寺是一所具有庙宇和学院双重功用的寺庙,据说是古真腊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兴建于1186年,属于是吴哥文化较为后期的作品。寺内供奉的是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因这尊女神像是按照阇耶跋摩七世的母亲形象来设计的,所以塔普伦寺也被俗称为“母寺”。

在塔普伦寺门口立着牌子上面有寺庙的平面图和一些简单的介绍,这座寺庙大体结构呈长方形,由五圈围墙围住中央圣殿,共包括566座宫殿和 39座石塔,是整个吴哥窟建筑群中最大的寺庙之一。除此之外,塔普伦寺另一个被众人所知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是电影《古墓丽影》的主要取景拍摄地,影片也让这座千年古刹被世人所知,成为了与吴哥寺、巴戎寺齐名的吴哥三大景观之一,如今的塔布隆寺由印度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负责维修。

穿过寺院大门,走过长长的石砌甬道,前面不多远就能看见塔普伦寺最出名的“树抱屋”景观了,一颗粗大的古树的枝干像一只怪兽伸出的巨爪从天而降,缠绕着并穿透了看起来牢不可破的石壁,缓慢的包裹并埋葬了宫殿,最终与这座宫殿融为了一体!

与相邻的斑黛喀蒂寺不同,由于塔普伦寺是吴哥景区最著名的寺庙之一,所以这里游客众多,买了单日票和跟团的游客都会把这里当作必到的一个景点,而且几乎每个人都会跑到这颗著名的大树前排队照相,我端着相机等了许久才终于等到了一个无人的空挡,拍下了几张“树包屋”相对完整的照片。


除了著名的树抱屋之外,寺内还有很多树抱石的景观,这棵树的根应该是整座寺院里面最有特色的一根,当地人称这种卡波克(Kapok)树为蛇树,单看这光滑圆润,粗壮挺拔的树根,的确像一条纠缠盘绕的巨蟒。

漫步寺中,随处可见巨大古树盘根错杂地从庙宇的各个角落钻出来,成百上千条根从四面八方,毫不留情地缠绕包裹着它们能抓住的一切,这些密密麻麻的树根肆意生长,与塔普伦寺纠缠千年,直到成为一体。

经过古迹修复专家的研究,如果把这些巨大的卡波克树从石块中完全清理掉的话,寺庙马上就会倒塌变成一片废墟,但要是任由树木的根继续蔓延,塔普伦寺也终有一天会支撑不住。人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这两者和谐共生,尽量让这座寺庙能存在的更长久些。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时光在一寸寸地侵蚀着寺庙中那些曾经细致精美的雕刻,风雨推倒了曾经坚实的廊柱和穹顶,那些曾被人顶礼膜拜的神像也大都不知所踪,而周围的原始森林却在步步逼近,摧毁了这片雄伟的宫殿和围墙。就这样又过了几百年之后,当塔普伦寺被人重新发现时,整座寺庙几乎全部淹没在一片遮天蔽日的丛林中,这给古庙的修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不过正是由于当时放弃了整修,才保持了塔普伦寺树寺一体的独特景观。

如今的塔普伦寺虽说已经是枝蔓缠绕,斑驳凋零,但透过神殿墙上一座座画框一样的方窗,似乎依然可以穿越千年,窥尽吴哥文明曾经无比辉煌的前世今生。

不知不觉中,我一个人走到了塔普伦寺的北跨院,这里游客稀少,只有几座残存的宫殿和相邻的回廊,除此之外就只有遍地的落石和树木杂草了,满眼破败凄凉。

除了自然的破坏之外,塔普伦寺自建成后也经多次改建,但这些改扩建并非均是添砖加瓦,而是带有明确宗教目的改造。阇耶跋摩七世信奉佛教,可他的后任者却均为印度教徒,而所谓的改建也仅仅是把寺院中的佛像砸毁,政权的更迭,信仰的交替,也使这一旷世古迹伤痕累累,千年不愈。


回廊墙壁上佛像都已被人为地凿去,只剩下了佛像身后精美的拱顶图案,从这些光秃秃的石壁上,明显可以感觉到困在阇耶跋摩七世的佛教改革下而倍受压迫的印度教湿婆派信徒当时的愤怒。

虽说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形同水火,不过有一样东西似乎双方都喜欢,那就是墙壁上的这些仙女蒂娃妲雕像,由于得到了佛教和印度教共同的承认,所以这些美丽的仙女像才大都被幸运的保存了下来。

在柬埔寨的热带雨林地区,一粒小小的种子,掉进石缝中就会长出参天大树。经过几个世纪树与石的持久之战,雄伟的宫殿终于没有抵挡住大自然的力量,昔日伟大的文明就这样被茂盛的深林所吞没。面对着大自然的力量,我们无能为力,没有什么能比眼看着美丽的东西一点点逝去更令人心痛的事情了……,

塔普伦寺规模宏大,我在里面整整转了一个多小时才又回到了东门。在东门附近有一段被重新修复之后的回廊,看起来与寺院里其它那些凄凉的颓垣断壁迥异。在十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文物修复专家共同的努力下,如今吴哥窟的许多珍贵历史遗迹已经得到了必要的保护和维修,遗憾之余也令人感到些许欣慰。

离开塔普伦寺,我先找了块阴凉休息片刻,然后骑车向北不到1公里就来到了吴哥景区另一座著名的寺庙——茶胶寺。由于昨天傍晚曾经从寺院旁边经过,所以对这座雄伟的寺庙还有些印象。茶胶寺是吴哥王朝第一座金刚宝座塔式的寺庙,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未修建完成,所以石块保留了粗胚的状态,因此也是吴哥古迹中唯一一座几乎没有雕刻的寺庙。进入寺庙有东南西北四个入口,东边为正门,门前有条长长的引道,架在护城河上,只是河早已经干涸。

茶胶寺是由中国政府援助的项目,所以在寺庙门前竖立着的有中国国旗和中文的牌子。看到这些熟悉的中文字,马上让我感到一阵无比的亲切和自豪。

据史书上记载,茶胶寺原本是阇耶跋摩五世为自己兴建的葬庙。但是他在位时期,很多寺庙都没有完工,茶胶寺便是其中之一。整座寺庙全部由坚硬的长条青石和砂岩整齐地堆积起三层平台,顶端耸立着五座莲花形高塔,与吴哥寺类似。如果茶胶寺建完的话,无疑是吴哥窟建筑群中最雄伟、最美丽的寺庙之一,但正是因为茶胶寺“未完成”,才使得这座建筑还原了石块本身的原始,呈现了石块本身的力量,保存了石块单纯的力量和美感。

茶胶寺建造过程中跨越两个王朝,因此四面门中仅有东面大门有雕刻,寺院的外围有两层回廊,分别围绕着第一、二层平台。从东门进去便是第一层平台,南北两侧各有一间长厅。接着往前走,穿过第二道塔门就是第二层平台,这里的回廊开有窗户,光线可以照到里面。在第二层回廊内也有两间长厅和两座不大的藏经阁。

沿着差不多有60度斜坡的台阶艰难的爬到第三层平台,眼前便是象征着印度教中须弥山的五座寺塔,塔身全是由坚硬的花岗岩条石砌成,底座则采用的是质地相对较软一些的砂岩建造。

石塔的内部同样没有任何雕饰,只是长年的雨水侵蚀让这些巨石变的有些凸凹斑驳,从坍塌的塔顶上洒下的阳光把塔内照的十分明亮。

在这五座寺塔中,中央的这座最为高大,据说距离地面足有50米高。塔身上的石块虽然没有任何雕刻过的痕迹,看起来十分质朴,粗犷,由此也可以了解吴哥古迹的建造工艺,即先用石块筑起整座建筑,然后再在墙壁表面雕刻佛像和其它图案。

相比熙熙攘攘的塔普伦寺,茶胶寺里的游客并不多,使得这座寺庙分外的安宁。现在已经无法得知茶胶寺因何而停止修建,但是却给整个吴哥景区留下了这样一座简约而独特的建筑。
( 本文作者 : 北京云中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